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舌尖上的典籍
傳說中的鮮美
點心之筆

飲食文學

【類別最新出版】
食中作樂:餐桌上的鄉愁食光,三十八道菜譜的生活美味
田野裡的古早味:醃梅子、漬醬菜、釀米麴、做腐乳……阿嬤古傳的料理智慧:隨書附贈古早味插畫風明信片乙張,兩款隨機
也好吃
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
茶經(外三種)


好吃(CV0007)

類別: 飲食‧休閒‧娛樂>飲食文學
叢書系列:生活文化
作者:車前子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17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52頁
ISBN:957134245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美味事典四書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舌尖上的典籍傳說中的鮮美點心之筆



  舌尖上的典籍

飲食是我們舌尖上的典籍,也是活著的、在我們身邊的典籍

口味當隨時代。對一個時代有所了解的人,大致也能算出這個時代的口味。

魯迅日記裡,記得最多的,我印象裡一是上書店,一是下飯館。人餓了,思飲食;吃得飽肚子了,就又想吃得好些。這是人之常情。再說我們歷史上戰亂頻繁,災荒連綿,而作為農業國家,自然條件卻並不理想,日常飲食,理所當然成了一件大事。

有客說中國的文化是飲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這是老生常談了。話雖不新鮮,但道理好像還是有的。不是說我們不男女,西洋不飲食,法國人的飲食和我們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當代最負盛名的一位大廚師,在烹調某款菜餚時,連裝菜盤子的溫度都要考慮進去─先放在冰箱裡冰一下子。這種說法的得以成立,我想是與明清兩朝有關。盡管源頭更長,但已流到皮膚下的血液裡,平素就不易察覺。因為所謂傳統,更多的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裡的行為、習慣。遠的不說,我是相信唐朝人是絕對沒有我們現在吃得這麼講究的。川菜中的「杜甫魚」,肯定是偽托的,但偽托者多少還是把握住當時的整體風格,即無多少滋味。碰巧魚新鮮的話,吃點魚鮮。在宋代,飲食還是很單一的,就是美食家如蘇東坡者,也無非在燒豬肉時說道:「多著火,少著水」。「涮羊肉」傳說與成吉思汗有關,但佐料是斷沒有現在精緻的。明清以前,吃的是「烹」,「調」還沒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也就是說,明清以來人們花在飲食上的工夫是比過去多得多了。明清是一變。民國是一變。當代也是一變,既恢復傳統,又努力變革。比如蘇幫菜裡的傳統名菜「冰糖甲魚」,我想許多人已無多少胃口了。口味當隨時代。對一個時代有所了解的話,大致也能推算出這個時代的口味。

盡管我們的飲食源遠流長,但成熟的時期離當代卻並不遙遠,其中不乏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飲食是我們舌尖上的典籍,也是活著的、在我們身邊的典籍。第一個美食家我想是孔子吧,他是想透過建立飲食新秩序,以使他的思想能被日常生活化,從而潛在地教化人心。而莊子的遠庖廚,無非也是反秩序的一種具體的說法。孔子編《詩經》,在我看來是最具仁愛之心的舉措。熟讀《詩經》三百篇,逃荒路上難餓死,也難病死。一部《詩經》,其中就有許多可吃的東西。聖人讓我們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一是增長見識,二也有豐富食物來源的意思。《詩經》中的植物,可當藥吃,可當飯吃,它既是藥方,也是食單。如〈采采芣芋r一首,就是個藥方,能治婦女不孕。而蕨、薇、薺、葑,全可食用,既作菜,吃多了,也當飯。現在酒家多有野菜供應,我們多不識了,但對於《詩經》時代的人們,卻是主食。吃,是最懷古的行為。透過飲食,我們能更好地進入我們的傳統。也是飲食行為,才成就了我們現在這個樣子。「薺菜肉絲豆腐羹」,春天的時令菜,清清爽爽一吃,不料就吃到了千年之前的〈谷風〉─「其甘如薺」。吃傳統,吃文化,在暗處成了我們飲食的精髓。我們說我們的文化是飲食文化,因為源頭在《論語》。如果道家在我們的文化裡佔了主流,說不定我們的文化就是男女文化了。道家節制飲食,動不動就辟谷,但從沒放棄過對煉人丹的研究─房中術就是煉人丹。所以儒家弟子,是不忌諱自己的好美食。祖師爺如此了,後代理應青出於藍,再說上溯的幾百年裡,社會動盪,大多數文人已無終南可隱,四海閒地少,而最方便的莫過於隱於吃喝。

吃喝有時就成了鬥爭。記不清是古代哪個君王,死到臨頭,想吃熊掌,實在是一條計謀。因為熊掌難熟,可以爭取點時間,等救兵趕到。鴻門宴眾所周知。金聖嘆的「火腿味」流傳頗廣。民間故事中林則徐與英國大臣鬥法的故事,也很有趣:英國大臣報復林則徐禁煙,捉弄他,請他吃雪糕。林則徐沒吃過雪糕,拿在手上一看冒著白汽,就以為很燙,嘬起嘴呼呼大吹。英國大臣環顧左右,呵呵大笑,林則徐也不言語,告辭的時候說明天回請。第二天,英國大臣來了,林則徐只上一道菜:「老母雞湯燉南豆腐」。老母雞湯的油厚厚一層,煮得再滾,也是看不出熱氣的,英國大臣以為是冷菜,舀起勺子猛吃大口,基本上燙暈了,又吐不出,因為南豆腐入口即化,直往嗓子眼滑溜而去。「林則徐的厲害,中國飲食的厲害」。據說這道菜傳到歐洲,就叫「厲害」。

飲食,到最後飲的是一份心情,食的也是一份心情。

過去做一個文人,不容易。除了滿腹經綸外,還要會琴棋書畫,更要會吃。不比現在,寫幾首詩,兩三篇小說,就是文人了。如果還通一門外語的話,就是大文人無疑。在那些會吃的古代文人中,最一門心思的可能要數袁枚了。他吃得好,咋呼得更好。很虔誠,也很可愛。他采詩時不免有阿諛奉承之嫌,但在吃時,覺得不味美就口無遮攔。袁枚的可愛之處,是還會說怪話,他說:「三年出得了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隻火腿」。其實袁枚的性情與日常生活,和「揚州八怪」是差不多的,只是「揚州八怪」是混在鹽商堆裡喝酒,袁枚多在官宦人家吃飯。

袁枚的《食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隨園食單》,是很有名的。我曾參考他的「魚翅二法」做過幾回,「蘿蔔絲」一法還有點意思。但我更把它看作是小品文字,從這個角度,倒能看出袁枚的性情,看出當時一個著名文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交遊。一個古代文人的交遊,從他們遺留下的一些有關吃吃喝喝的詩文中能夠窺見一二。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不但讓我大致領略了天寶年間的神仙日子,更讓我了解嚴肅的杜甫也有他很放得開的交遊生活。不僅如此,還使我覺得杜甫也是一仙,是飲中的第九仙,只是有點苦中作樂:

 嘆我淒淒求友篇。(《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天地為之久低昂。(《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我集了杜甫的四句詩,放在了《飲中八仙歌》的後面,就是《飲中九仙歌》了。
在袁枚的《食單》中,我是讀出袁枚的天真,甚至他的輕信。在《羽族單》「雞蛋」條下,袁枚寫道:

 雞蛋去殼放碗中,將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絕嫩。

廚師在給袁枚開玩笑,袁枚信以為真了。也許袁枚有一回吃到絕嫩的蒸蛋,隨口一問,廚師也就信口一說。這是袁枚聽來的無疑。就如見到這樣的「炒西芹,沙拉油二兩,鹽一錢」一樣,看似精確,但是絕不能信的。是炒半斤西芹呢,還是一斤?原料沒個準數,作料或手法倒如此一板一眼。在同一單中,還有個「栗子炒雞」,這道菜吃的是一種透香,炒是炒不出的,完全靠燜,也不能下筍,筍會減栗子味。「青菜燒豆腐,日子照樣過」,指的是清貧人家,而在《食單》中的《雜素菜單》中,有許多豆腐的吃法,卻是富貴的;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這尋常百姓家的豆腐,被袁枚一寫,就成了飛回王謝堂前的燕子了。〈程立萬豆腐〉一篇,倒是絕妙小品:

 乾隆廿三年,同金壽門在揚州程立萬家食煎豆腐,精絕無雙。其腐兩面黃乾,無絲毫滷汁,微有硨螯味。然盤中並無硨螯及他雜物也。次日告查宣門,查曰:「我能之!我當特請。」已而,同杭堇浦同食於查家,則上箸大笑;乃純是雞雀腦為之,並非真豆腐,肥膩難耐矣。其費十倍於程,而味遠不及也。惜其時余以妹喪急歸,不及向程求方。程逾年亡。至今悔之。仍存其名,以俟再訪。

這絕妙小品像是悼文,為一款菜餚的亡失。金壽門就是「揚州八怪」裡的金農,他有寫魚的一句詩:「三十六鱗如抹朱」,真是做湯的好原料。如果還有幾管碧綠的蔥段、一撮黃金般的薑絲,紅魚白湯,色彩更嫵媚。美食如好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