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作者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延伸悅讀

投資理財

【類別最新出版】
超完美!股債平衡才能精準致富: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存債致富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存債致富:每月3000元,輕鬆投資債券抗通膨,穩穩賺,資產不縮水


生技投資的億萬商機(DH0118)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投資理財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王為敏、林晉源、徐慶昇、文端廉
審訂:寶來證券投資處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3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16頁
ISBN:957133710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作者序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書摘 4延伸悅讀



  書摘 3

第四章 生技產業如何在台灣的崛起

「先提升生技產值建立信心,再強化生技研發的深度。」這是適於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策略模式。

台灣的生技領域,過去二十年來始終停留在學術界的研究層次。近年,才漸漸朝向將研發成果商業化的方向努力。國內生技研究的重鎮,為各大專院校生物技術相關系所、醫學院,以及各財團法人之半官方研究單位,如生技中心、工研院生醫中心、藥劑中心等。但是研發方向過於鬆散,資源不夠集中,始終無法形成特有的生技產業。

此外,學校的教授們,長久以來為了升等並維持研究計劃經費,僅將研究團隊辛苦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形式發表於國際期刊中。這麼做雖然提高了研究的實力與國際能見度,但由於缺乏發明專利權的觀念,或許原本一些具商業化潛力的研究,因發表成為期刊形式,而被國際「識貨」的產業人士加以應用並商業化,因此喪失了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的機會。進行相關研究的教授走出校園,與產業接軌,是台灣生技產業紮根的第一步。 群集效應帶動生技業的發展

一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初萌芽的生技產業,對於共用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的需求是非常明顯的。所謂共用基礎建設,除了有形的標準廠房設施之外,另外則是政府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是否臻於完善。國內積極推動所謂的生技園區,或是創新育成中心(incubator),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基礎建設,讓剛萌芽的生技公司能夠共同分擔固定成本,專心於創新研發。例如美國就有波士頓、聖地牙哥、舊金山等三個重要的生技搖籃,孕育出上千家生技公司。同時,藉由園區的「群集效應」,彼此發展成為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甚至形成產業價值鏈。

國內已逐漸成形或即將發展的生技園區,包括了北部地區的內湖生技園區、南港生技園區、新竹生醫園區;南部地區的南部科學園區、屏東農業生技園區等。許多縣市甚至都將生技園區的建立作為施政的重要目標。目前已成立的科學園區則開始修改相關法令以及獎勵措施,不僅希望國內生技廠商能夠進駐,還希望透過投資減免稅賦的方式吸引海外生技公司的投資設廠。

那麼現在的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國內生技公司大多剛成立不久,若花大筆的經費在固定成本上,資金肯定有限。在硬體的支援上,生技公司除了個別所屬研發項目所需的實驗儀器之外,實驗室的排水管線、抽氣櫃……等標準實驗室或廠房設施,目前看來均屬急就章,只是把既有的廠房做稍微的修改。其實硬體設備還可以花錢改善,但是法規的配套卻是緩不濟急。

在某些生技領域,例如臍帶血的保存或是實驗動物飼育房規範等相關法令,政府主管機關還必須向生技業者學習,而且希望透過這些生技業者自行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談判的過程,吸取立法的經驗,令國內業者跳腳。很多生技業者開玩笑地說,在台灣發展生技必須「單打獨鬥、自立自強」。政府對於生技各領域相關法令的建立,必須加快腳步才是。

國內重量級的生技投資案,包括賽亞基因、太景生技、基亞生技、國光生技……等,屬於生物資訊、新藥開發、人用疫苗的領域。其他與生技產業相關的公司,幾乎是以每一個半月成立一家生技公司的速度成長,且涵蓋範圍甚廣,包括中草藥新藥篩選、生物晶片、醫療檢驗器材、檢驗診斷試劑等。

事實上,目前國內生技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並不明顯,公司所呈現出來的形態多半是各自獨立的情況。本章分別針對國內幾項較為人知的生技領域,如醫療生化檢驗業、幹細胞研究與臍帶血銀行、新藥開發、中草藥植物性藥萃取、以及臨床委託研究(CRO)等產業供應鏈架構做一歸納整理。藉由圖形的描繪,以及輔助說明,具體而微地描繪出這些產業的輪廓有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