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譯 者 作 品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24問
解放型管理 (上)
解放型管理(下)
生命中的經濟遊戲(改版):反常理思考24問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資訊新未來(BE0035)
What Will Be :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麥可.德托羅斯
       Michael Dertouzos
譯者:魯樂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7年09月30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2405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作者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第一章 遠景

我辦公室裡,來客是希臘老鄉,帶著辦好入學申請的兒子參觀麻省理工學院。時為1995年2月,地點在麻州劍橋,一年一度的入學申請再度展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一樓窗外,枯木逢冬,但一顆顆冀望入學就讀的心含苞待放。

主客雙方談到麻省理工學院一百五十年來的傳統,也就是任何人,不管多有名,都不頒給榮譽博士學位,以及這座著名學府吸引無數師生的其他許多特點。助理安突然出現門囗。「邁可,三樓需要幫忙,很急!」向訪客道聲抱歉,我疾步而出。

一出電梯,便看到麻煩何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如風暴般席捲全球的電腦網路--小組的四位成員擠在一塊,激烈討論報紙上的文章和列印出來的電子郵件。另兩人正講電話,刻意抑制情緒,保持平靜;面對新聞媒體,一向必須如此。他們向我簡報前因後果。

事情出在前一天全球資訊網聯盟(Web Consortium)主辦的電腦安全會議,犯了無心之過。網路聯盟那時有全球各地五十個組織參加,由麻省理工學院和法國的國家資訊暨自動化研究所(INRIA)領導,目的在實現促進網路標準。會議由全球資訊網發明人及全球資訊網聯盟主任伯納茲-李(Tim Berners Lee)主持,一位會員要求在場會員就目前所知,隨便舉手表示他們贊成兩種安全標準提案中的哪一種。有人把根本不算數的表決結果洩漏出去,今天早報的標題竟是︰全球資訊網確定網路標準。網路瀏覽軟體的主要供應商網景公司(Netscape)發來電子郵件,揚言退出聯盟,因為「選定的」標準不是他們喜歡的那一套。有些聯盟會員抱怨沒徵詢他們的意見。小組成員正試著安撫他們的情緒。實驗室的助理主任魏查(Albert Vezza)向寫這篇文章的記者解釋,內容錯在哪裡;隔天會豋出更正說明。雖然我是電腦科學實驗室主任,而且對全球資訊網聯盟負最後責任,能做的事卻不多。他們都在做該做的事。我告訴他們,做得很好,繼續保持冷靜。

回到電梯,我心裡想著,推動科技進步的這種方式,不同於四十年前我的想像。當時年少,在家鄉雅典的美國資訊服務圖書館,無意間看到有人設計出一隻機祴鼠,隨便構置迷宮,它都找得到出路。這個小機器占滿了我整個心靈和腦子。我本以為,我將在麻省理工學院靠設計機祴鼠為生。沒想到設計這個機器的人,後來是我的同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謝能(Claude Shannon),也是資訊理論的開路先鋒,讓「位元」(bit)一詞響遍全世界。我也沒想到這個小機器人,是很重要的進展,成為一長串技術鏈中的一環,使得電腦以及最後的全球資訊網問世。

1990年代幾乎過了一半,這一天星期二,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中的我們,還在研製令人振奮的硬體,如體網(bodynets),把眼鏡和皮帶上的小型電腦裝置,和車裡或家裡的其他裝置連線,或者設計能和人交談的軟體。可是科技已經成長到對整個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和人的各種活動打成一片,再也不能閉門造車。長久以來,批評科技為禍世界的聲浪不斷升高。全球資訊網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科技產物,它的神經中樞碰到危機,我不覺得奇怪。短短兩年內,全球資訊網散發魅力,成了重要的文化運動,數千萬人捲入其中。網路上數千萬使用者,從家庭用戶到企業主管,人數急速成長,而且每天加進他們自己的「首頁」(home pages)。這些人按動(電腦)滑鼠,就像轉動數千萬隻門把,打開無數道門,從數千萬個網址取得資訊、娛樂、冒險、商機、知識以及各式各樣的驚奇--不管那個網址在同一條街上,還是遠隔重洋。

資訊新世界顯然已影響每個人的生活。不過目前的衝擊和未來數十年相比,將是小巫見大巫。新聞媒體還在吹捧資訊高速公路、電子郵件、多媒體光碟、虛擬實境,甚至全球資訊網等老掉牙的新聞時,全球各地的實驗室,已研製出更新和更有趣的技術雛型。在此同時,全球經濟正準備迎接這些技術帶來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又產生複雜的社會新問題。

新聞媒體當然只報導自己已經見到和了解的奇妙技術,卻錯失實驗室中更多叫人吃驚的研究。媒體從未到實驗室探索,或者發現那些研究「無聊透頂」,因為欠缺震撼讀者的價值,或對我們的生活沒有立即的衝擊。社會和政治面亦然,大家熱中討論的是國際網際網路上色情氾濫,很少人探討資訊時代可能帶來的戰爭與和平。「互動式電視當紅」、「媒體即訊息」等流行用語,矇蔽了一幅更大的圖像。資訊科技將馬上改變世界,既深且遠,整個過程雖靜默無聲,但沛然莫之能禦。資訊科技在歷史上取得的社經革命地位,不論規模和衝擊,將不亞於前兩次工業革命。

你我不知的浪潮

資訊科技將改變我們工作和遊樂的方式,但更重要的,人類生活和人性中的更深層面將有所變動︰如何得到醫療保健、子女如何學習、老人如何與社會脈動連繫、政府如何執行公務、少數族群如何保存文化遺產、誰的聲音能被聽到,甚至國家如何形成等等面向都將變化。資訊科技也會帶來嚴重的挑戰︰窮人可能更為貧病交加、不法之徒、保險公司、雇主可能侵入我們的銀行戶頭、病歷和個人通訊紀錄。最終,資訊革命還能拉近科技專家和人文主義者兩極化的看法;科技專家本來只談科學,人文主義者本來只對人性有信心。大部分人還不曉得浪潮正襲向身上。

回到辦公室,老友和家人還在。他們抱歉占用我的時間,告辭離去。那年秋天,我在新生名單上看到他兒子的名字。這位年輕人是幸運兒,因為他已取得絕佳的機會,從近距離觀察這股浪潮,甚至本身可能激起一些浪潮。

由於機運和許多人的規劃,我們的實驗室成了全球資訊網之家。研創全球資訊網後三年,還在日內瓦CERN物理實驗室服務的伯納茲-李,開始尋找某個機構,協助他的構想成長茁壯。有人給他機會,創立一家公司,或加入某家公司,推銷全球資訊網,進而躋身國際網際網路百萬富翁之林。但是他基於崇高的理想,希望全球資訊網成為公共資源,只想找個中立機構。大西洋此岸,身為某實驗室主任的我,則期望為明日社會設計資訊基礎建設,正設法要求實驗室中傑出的研究人員更接近日益成長的國際網際網路用戶。我們聽到彼此想做的事,一拍即合。在蘇黎世共進晚餐和在波士頓見過幾次面後,我們曉得兩人的基本理念相同,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信任。

1994年2月24日,我們達成協議,由魏查規劃和組成全球資訊網聯盟。伯納茲-李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和我們的實驗室,擔任全球資訊網聯盟的主任。聯盟會員依規模大小,須繳5000到 5 萬美元的年費。每家公司和大學,不管規模大小,繳了這筆年費,便取得同等的座席,可以在會議桌上辯論伯納茲-李領導的網路未來的經營方向,並設法避免岔出旁枝,形成不同的網路方言。一年內,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微軟和新力等大公司加入,創造力十足的網景和昇陽公司也成為一員。1996年年中,全球資訊網聯盟有了150個組織會員。

很幸運的,聯盟會員遇有問題發生,都能以理性態度取得共識。他們體認到,訂立標準十分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維護網路的完整性,而且提供普遍共用的網路軟體和服務才有利可圖。有時他們共同支持某個會員提出的新技術;有時某個會員受到自身最近有所突破的鼓舞,揚言退出,自行研發網路標準。但大部分時候,會員都默認協商過的團體標準。其他一些問題,如控制國際網際網路上色情資訊氾濫,會促使網路小組致力推動某個標準。1996年,聯盟以前所未見的極快速度,草擬出親子國際網際網路內容選擇(Parental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 PICS)標準,讓父母親依廠商、學校、公民團體的分級,設定電腦,封鎖若干網址,不讓孩子看到。

全球資訊網是國際資源,也需要政治上的支持。1994年3月一個晚上,在希臘山村梅特索弗(Metsovo),我和朋友梅塔奇德斯(George Metakides)見面。他是希臘總理的顧問,和我一樣,擁有美國和歐洲聯盟的雙重國籍。梅塔奇德斯當時是歐盟執行委員會資訊科技計畫(Esprit)的主任,負責引導歐洲的資訊科學研究。我們邊用餐邊構思,認為不妨由美歐聯手,促使全球資訊網成為真正的國際標準。梅塔奇德斯和班格曼(Martin Bangemann)一齊工作,而班格曼是歐盟17個委員之一,歐盟執委會主席戴洛(Jacques Delors)託之以發展歐盟全球資訊社會計畫的重任。美國這邊,則由我透過國防部的先進研究計畫署(ARPA)、副總統高爾的辦公室、總統的科學顧問身分進行。最後一步是找一個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對囗的歐洲單位,因為原先的合作夥伴CERN決定仍鑽研粒子物理。我們選了法國的研究機構INRIA。由於這些努力,歐洲和美國政府相關官員都支持組成聯盟,並推崇這是國際合作的範例。

為什麼那麼多政治家一囗答應合作?為什麼那麼多企業高階主管亟欲加入聯盟?原因在於全球資訊網是十分重要的新領域,資訊時代可能掀起的若干重大變革將肇始於此。

這也是另一個更壯觀的現象出現的原因--1990年代中,國際網際網路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老公司也同樣使盡全力,透過合併、結盟、對決,積極掌握新領域帶來的商機。電話公司和有線電視公司想要控制龐大的電話線路、光纖、空中頻道網路的資訊傳輸,觸及全球數億家庭和企業。軟體公司想要供應程式給數億電腦、電視、電話和其他在網路上通訊的新裝置。電腦公司想要供應所有最好的硬體。擁有報紙、雜誌、電視節目、電影和音樂唱片的媒體公司,想要提供每個人都在尋找的資訊內容。後面我們會提到,每一行業的一些領導公司都認為他們可以擊敗別人,提供每一樣東西--線路、軟體、硬體以及程式設計。大家都想唯我獨尊,稱霸世界。

這齣戲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20世紀下半葉電腦和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不可避免地編織出這齣精彩絕倫的好戲,而且勢將成為21世紀的社會經濟推動力量。

這和小機祴鼠相比,天壤有別。

資訊巿集

18世紀中葉蒸汽引擎問世,工業革命在英國誕生。這些新的機祴「馬」發揮力量,鐵路和工廠很快出現。人們離開農場,走向城巿,賺取較高的工資,買得起更好和更豐富的食物和衣服,而這些食物和衣服是新的時代提供的。但新的環境擁擠、骯髒,人們還必須忍受凌虐,尤其婦女與兒童。

19世紀末,新一波創新發明問世,技術變革大添動力,內燃引擎、電力、合成化學、汽車報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用較少的人力生產食物,並且改善商品的生產和運輸。大家收入增加了,新的白領階級工人出現。更多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有錢買新的服務和奢侈品。他們也變得更容易四處行動。

同樣的,這裡面有黑暗的一面。由於不同勞工階級的工資差距很大,失業和社會福利問題浮現。人們急功近利,凡事只顧自我,遠離關係緊密的家庭。

資訊革命會引爆等量齊觀的全面性轉型。問題在於資訊革命會以什麼實體和功能形式出現。它的「工廠」會是什麼樣子?人和機器會做什麼事?約二十年前,我就在想像這些事情。1980年,我草擬一項會議的演講稿,會議主題是「電子郵件及訊息系統︰美國資訊處理系統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 AFIPS)的技術和政策觀」。雖然個人電腦尚未流行,我深信電腦會變得更為便宜,因此更為普及。早些年,接受《時人》(People)雜誌訪問時,我表示十年內,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個家庭擁有個人電腦。我又說,由於科技發展迅速,電腦網路也會蔚為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