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1
書評2
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職場啟示錄(BE0059)──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
Corrosion of Character :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理查.賽內特
       Richard Sennett
譯者:黃維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15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24頁
ISBN:957132921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1書評2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評1

這叫哪門子的進步?

經濟欣欣向榮,但勞工處境依然搖搖欲墜。

近來美國政壇上有個頗不尋常的事件,就是「憤怒美國勞工」的異軍突起和驟然消失。他們在 1996 年春幾個喧騰的禮拜中,成了總統選戰之星--這些人都是規規矩矩、賣命工作的公民,驟然被公司裁員,正在四下尋找罪魁禍首。兩黨候選人都拼命想辦法表示同情,並且答應提出紓困措施。

接著,憤怒的美國勞工閃電退場,一如出場時一般迅速。到了秋天,柯林頓和杜爾展開競選造勢時,他們完全不再是話題,從此也不常出現。今年的數千場州、地方和全國公職競選活動中,沒有任何一場把焦點對準失業勞工的困境上。

當然,這樣的發展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問題被 90 年代中期蓬勃的全國經濟給解決了。在失業率僅略高於百分之四,許多不錯的新工作應運而生的時刻,我們自然不會花心思多想過去 20 年來所失去的五千萬個工作。甚至那些 1996 年初的看板兒(poster child)--為企業效忠一生卻慘遭裁員、淪落街頭的中年白領員工--一旦在別處找到新工作,生命又變得完整了。

這是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告訴你的故事。不過理查賽內特(Richard Sennett)卻不以為然。塞內特是紐約大學及倫敦經濟學院的社會學家,曾就工作、家庭和社會階級問題發表過幾本發人深省的著作。他認為 20 世紀晚期的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改變令人痛心,正造成微妙但深遠的後果,而這種後果將繼續影響下個世紀。他警告說:「會有更多人默默受到傷害」。

理查賽內特是位傑出的作家。他的題目向來兼具寬廣的歷史文學學養,以及像記者一樣踏入商店、工廠,激起對話、記錄所聽所聞的熱誠。在「品格的侵蝕」一書中,他記錄他定時到波士頓一家烘培店,曼哈頓一家酒吧、以及紐約上州一家被IBM解雇的中年員工聚集的咖啡店等地進行訪問的心得。他的觀察還穿插了馬克斯、狄德羅、 17 世紀數學以及維吉爾的「農家樂」(Georgics)。

他的辯論偶而會迂迴而行,但是最終的論點一直很清楚:現代資本主義的工作狀況正在侵蝕著忠誠度、責任感、以及長久以來的一種思惟,這種思惟使得人們把即使是最常規的工作也當作人類生活秩序的中心成份。

25 年前,賽內特曾在波士頓的一家烘培店訪問一群揮汗工作、牢騷滿腹,但是頗以自己和產品為傲的希臘裔美國人。他重回舊地後,發現了一堆可互相轉換的臨時按鈕,可以生產出師傅們從未見過或觸摸過的麵包。這些人不覺得自己是烘培師傅;就算可以,他們也不打算在這裡待超過幾個月;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曉得一年後要做什麼,更甭提十年後身在何處。他們既不憤怒,也沒有疏離感--沒有放感情進去就不會有這些情緒。他們純粹是漠不關心。

賽內特那些烘培師傅的冷漠,和他遇到的一位經濟地位較高的上班族相比,只有程度上的差別。瑞可的爸爸是個為兒子的將來而活的清潔工。瑞可幾乎已經達到父親夢寐以求的所有成就。身為電腦公司的顧問,他的收入很高,在紐約郊區擁有寬敞的房子。但是他的工作生活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在 14 年間搬了四次家,因為企業併購而被裁員過,後來東山再起自行創業。他的職業關係就像烘培店的人一樣短暫不穩定。他並不比烘培師傅清楚自己十年後會身在何處。

瑞可告訴賽內特,他感覺得到周遭忠誠度的下降,後果令人氣餒,不只在企業界,在文化、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亦然。「你想不到我覺得自己有多蠢,」他說,「當我告訴我的小孩什麼叫責任感的時候。這對他們是抽象的道德,哪兒都看不到。」

賽內特在紐約哈德遜谷一個小鎮的河風咖啡館裡,和一些被裁員的 IBM 主管聊天。乍看之下,他們似乎正在心平氣和地調適那次人事大地震給他們的打擊。或許這些人當中有的正是 1996 年初的「憤怒美國勞工」,但是現在他們比較溫和練達了。對於他們在咖啡館而非藍色巨人的小辦公室中渡過下午這一點,他們的惆悵大於忿恨。但是如果要把這種情形當作進步,最好先想想賽內特描述的後果。這些 IBM 的放逐者不但為他們的命運負起責任,而且他們大體上都把生活重心轉向內在,把精力投注於內心的自覺,不再關心學校董事會、地方政府等公共事務。「他們並不是怕在社區內抬不起頭來,」賽內特報告說,「而是純粹對公共事務失去興趣罷了」。

總之,景象很淒涼。但賽內特留給讀者一點振奮的樂觀。他相信世紀末的美國人,縱使無福享受工作場所的秩序和生根的滿足感,也終將在下半生從頭開始建立。他寫道:「現代資本主義無心插柳的結果之一是強化了地方的價值,激起人們對社區的渴望……轉而從別的地方尋找歸屬感和情感深度。」至於發生在何處,必須讓讀者自己作主--在鄰近街坊、在學校,或許最重要的,在家庭關係的壕溝裡。不過在掩卷前,我們會和賽內特一樣相信,這些反應終將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