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本書作者及主要研究團隊介紹
前言
書摘 1 :導引 建立獲利思維
書摘 2
書摘 3:可經營市場呈倍數成長
書摘 4:市場波動之害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亞洲銀行新未來(BE0120)
Banking in Asia: Acquiring a Profit Mindset, Revised Editio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包爾斯, 計葵生, 黃偉權
       Tab Bowers, Greg Gibb, Jeffrey Wong
譯者:李佩芝, 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16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405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本書作者及主要研究團隊介紹前言書摘 1 :導引 建立獲利思維書摘 2書摘 3:可經營市場呈倍數成長書摘 4:市場波動之害



  書摘 4:市場波動之害

市場波動之害

2000 年時,紐約的投資基金力寶塢控股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主導旗下公司團投資 12 億美元,收購曾經叱吒一時、但最後宣告破產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Long-Term Credit Bank of Japan)。新公司入主後,即聘請前日本花旗銀行的主管建立全新的經營團隊,準備力挽狂瀾。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重生後更名為新生銀行的新銀行,大刀闊斧地引進信用定價與放款回收的最佳實務做法,以便打消壞帳。日本的大型銀行唯恐新生銀行的舉動引發企業拖欠貸款,因此遊說政府出手管制,利用黑箱作業將新生銀行擯棄於日本綿密的銀行體系之外。在 2002 年時,新生銀行是日本少數賺錢的銀行之一,但它卻難以掙脫表現不良者的拖累。

無可否認地,亞洲銀行必須要冒險進取,才有可能充分發揮潛能。亞洲具有實質的成長基本面,但是目前的結構性缺失,也正是 1997 年金融危機以及日本經濟超過十年疲弱不振的主因。這些因素根源於亞洲各經濟體內資金流通的方式、公司營運的透明度,以及中央銀行、銀行董事會與主管機關的獨立性不足;其中的種種問題不但複雜,而且牽一髮動全身。若不一氣呵成予以解決,亞洲可能將再度陷於危機。

主張自由放任政策的人會辯稱,消除或限制國家的影響力,才能創造出穩定、有效率的市場。但是亞洲的結構性問題已經根深蒂固,政府非得插手建立新的成功基礎不可;不過這麼做的確需要時間。與此同時,亞洲許多典型的不良借貸措施將持續進行,導致金融市場的信貸景氣循環。

若要在這種環境下成功,銀行必須為市場的不確定性與波動做好規劃。銀行至少要避免風險較高的大型企業放款,而將重心放在可以提高報酬、又不會造成資產負債表壓力的業務,以賺取手續費收入。

主要銀行業者也需要策略規劃,以便因應未來幾年內,將困擾亞洲金融市場的景氣動盪。銀行必須建立準備金,並事先擬定局勢不安時的合併步驟,才能未雨綢繆。在準備的過程中,大型業者得以利用市場的波動強化其領導地位,在競爭對手力求生存時,拉大領先差距。在過去,銀行的業務計畫總是以快速的直線成長為假設,現在則將對市場週期的預期納入策略規劃;這是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做法。新生銀行的例子亦證明了,即便是規劃最完善的計畫,也需要大膽的行動與耐心才能成功。若要知道何時才是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就必須仔細研究市場的動態,特別是會威脅機會成長的盤根錯節障礙。

銀行若要應付市場波動、建立領先地位,就必須破除以下五大障礙:

日漸增加的逾期放款:壞帳問題一直是亞洲銀行界的沉痾,而更嚴重的是,即使在韓國等已歷經改革的市場,一宗宗的逾期放款仍不斷冒出,更別提日本與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根據我們的經驗,即使在中國等新興市場,也有 5 %到 8 %的貸款會在一年內成為逾放。

若無法藉由改善授信流程及解決現有的不良債權,以便遏止新的虧損,其後果就是資產負債表惡化、新的資金源頭無法開展、經濟成長受到鉗制。最後,在人口多到實質經濟成長需達 7 %才能維持穩定就業水準的經濟體中,社會動盪的可能性將升高。由於未來十年內,亞洲的經濟將持續榮枯循環,欲脫穎而出的銀行別無選擇,只能增實備抵壞帳提存,以因應即將來臨的風暴。

資本市場尚未開發:逾期放款之所以持續累積,部分是因為亞洲大部分的資本市場深度不足,無法提供將資金導向實質經濟面的其他管道,因此市場波動性高,而機構投資人的資金基礎,亦無法透過國內退休基金和有錢人的投資來形成,市場也因此無法有效地為風險定價或分配風險。國內法人資金的不足,自然也阻礙了債券市場的形成。債券市場的功能是提供企業與大型公共工程中,長期的融資管道。

上述情況意味著,銀行仍需扮演籌資工具的角色,相關的結構性風險將依然存在。隨著各國政府推行強制退休金計畫,亞洲的資本市場將逐漸向下紮根。在這段過度期間,銀行主導的資金調度所產生的波動性,將依然是一大問題。

缺乏真正由企業控管的市場:唯有在市場進一步開放由企業掌控的情況下,領先的銀行才能夠在不景氣中鞏固其地位。表面上,亞洲的金融市場似乎於購併風潮的帶領下,正在經歷激烈的重整。在許多市場中,銀行的數量急遽下滑,而集中在大型行庫的資產,自 1997 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也有顯著的成長。但實際上,銀行體系的效率和效益卻幾乎沒有實質的長進。

儘管法律允許、甚至鼓勵業界整併,在大多數的市場中,購併行為仍由政府所操控。在景氣低迷時期,理應成為購併目標的銀行,通常利用政治關係規避同業的收購,或拖慢整併的速度;此舉造成市場上存在許多「名存實亡」的金融機構,他們頂多是把幾家銀行湊在一起,再起個新名字。這些銀行毫無解決自身問題的動力,且由於他們無法正確地為風險定價,因此成為整個產業的獲利負擔。同時,他們也阻礙了較大型業者透過購併來增加規模。想要駕馭市場波動的銀行,必須讓主管機關相信,汰弱留強才有利於經濟發展。

缺乏重整產業的政治意志:有些政府遲遲不願特定合併案成局,顯示其推動金融改革的政治意志力非常薄弱。民營業者在接管公營行庫時,最主要的阻力通常來自為數龐大的公職人員,對其飯碗恐將不保的疑慮。任何大範圍的改革都不脫防止新壞帳的產生,其做法就是關閉實際上已經破產之金融機構的資金源頭,而身陷債務的企業將跟著喪失資金來源。這可能會導致大量失業,在政治上的確是痛苦的決定。由於各國政府推行金融改革的意志堅定程度不一,因此亞洲各國的相關政策也各異其趣。

導致情況更為複雜的是,銀行主管機關推行必要改革的範圍十分有限。 2002 年時,台灣的財政部長欲關閉逾放比超過 40 %的農漁會信用部,此舉導致農民走上街頭抗議。陳水扁總統隨即宣佈暫緩農漁會改革,並且南下向農民致歉及接受財政部長的請辭。政府若不以超然中立的立場推動政策,金融業的改革、整併與資本結構調整,勢將毫無頭緒。

透明化和企業治理的進展遲緩:可以確定的是,政府要進行金融改革的同時,又要維持經濟穩定,絕非易事。就算所有績效不佳的銀行和企業馬上關門大吉,在亞洲市場中,企業經濟的透明度也不足以讓投資人有轉調資金的信心。亞洲的頂尖企業中,不到 15 %有信用評等。企業資訊的公開化,至今依然只是操控的藝術,而非嚴謹的科學。

此外,企業治理大都缺乏制衡機制,無法確保理性的決策與小股東的利益獲得保障。如果亞洲銀行面臨的種種挑戰,可以用一個概念貫穿的話,此概念即是:透明化加上企業治理的最佳務實做法,便是資金得以適切疏通的關鍵,也是市場經濟得以擴張的癥結。銀行必須強化董事會的獨立性,並建立與其他債權銀行共享資訊的機制。

銀行也必須坦誠面對決定亞洲經濟的幾股強大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中國的崛起。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隨著香港、台灣與中國的日漸融合,亞洲的成長將取決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大陸的吸金效應可能將剝奪鄰國的成長機會,而其日漸增長的國外直接投資(FDI)與貿易,也意味著其他新興的經濟體──尤其是債台高築的東南亞國家,將失去其景氣所賴以復甦的資金。港台兩地、日本以及少數韓國製造商為了維持在外銷市場的競爭力,爭相前進中國,其國內銀行必將面臨客群流失的沉重壓力。

雖然中國的興起對其他的亞洲經濟體,構成了沛然未之能禦的挑戰,但另一方面,中國的蕭條可能更令人頭痛,因為亞洲將少了最強勁的經濟成長來源。在中國大陸與全球各地的往來日漸活絡之際,新的風險也隨之而起。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 2003 年初,從華南開始蔓延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毒。中國經濟的衰退或社會的動盪,也都將殃及其他地區。如果鄰國太過依賴中國的話,亞洲地區的風險與波動性都將增加。中國就像是一具既能前進、又能後退的渦輪引擎,一方面它將帶動亞洲銀行業的成長,但另一方面它也能使景氣的蕭條惡化;其中的關鍵在於讓這具引擎繼續前進,以合理的速度順利運轉。

由於亞洲經濟的主要成分是新興市場,本區可能將經歷快速成長與高波動性,這一點自然不令人意外。雖然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和台灣等較成熟的市場所累積的財富,可媲美、甚至超越歐美,然而在經濟方面,基本上仍深受鄰國的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