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自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WTO時代(DH0113)──當前台灣經濟的省思與展望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吳榮義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02日
定價:180 元
售價:14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3625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自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第一章 迎戰全球化的致勝策略

股市狂飆讓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在 1996 年 12 月說出「非理性緊榮」這句名言。股市重挫後,榮景不再,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開始暢談「非理性悲觀」。

檢視 2000 年下半年度,美國景氣下滑及股市下挫造成世界各國經濟成長減緩,其時間之短、速度之快,實是世界經濟一體性的明證。

世界景氣衰退的禍首

美國向來是世界經濟的龍頭,景氣過去十年來持續成長,到了 2000 年下半年卻開始下降,其中最顯著的指標是美國高科技類股指數大幅變動。從 1998 年 10 月的 1419 點快速上漲,到 2000 年 3 月達到 5048 點高峰,但短短不到一年內又回跌到 2000 點以下。道瓊工業指數變化幅度雖然較小,但兩者走勢大致相同。

這樣的股價走勢對美國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為美國個人投資股市的比例相當高,而股價波動又會直接影響到家庭財富的多寡。因此,當股市上漲,投資者財富增加,荷包鼓鼓,便會刺激消費,反之,則會使消費需求下降。由於民間消費占整體經濟需求的比例高達七成,所以股價波動會透過民間消費需求的增減,而影響到經濟成長的變化,消費多才能促進經濟成長,股市的漲跌因而變成經濟景氣變動的重要指標。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下,美國經濟的變動會透過它對全球的進出口貿易,傳染到世界各國。當美國股市下挫時,連帶使全球經濟都遭受極大的衝擊。

躲不過全球景氣衝擊的台灣

目前美國是世界經濟的龍頭,不僅因為美國國民生產毛額占世界首位,約有 30 %左右,更重要的是,美國高科技的發展領先世界,加上全球化的進展,使世界主要國家的經貿關係彼此密切關聯,因此,美國經濟成長快慢會影響全球經濟的總體表現。

如今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美國又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其中以高科技產品占多數,因此,這波美國景氣的變化對台灣經濟影響特別深刻。台灣經濟正因為國際化及自由化,早已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特別是台灣對貿易的高度依賴,使得探討世界經濟情勢是了解台灣經濟的必要途徑。

過去政府為了因應經濟成長下降,以及失業人口增加的衝擊,不斷透過「擴大內需方案」,來從事各項公共建設,以刺激經濟的成長。比如十大建設的推行,不但提供許多就業機會,更為台灣的基本經濟建設打穩根基。可見只要當今政府各項擴大內需方案能夠有效執行,對於提振經濟景氣及增加就業機會將有相當助益。

然而,在一個世界經濟已高度依賴的情況下,除了上述方案以外,企業也必須認清,只有一致採取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發展策略,才不至於被淘汰。政府一方面必須大幅改善投資環境,以鼓勵投資;另一方面則協助產業進行提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升級,對外則注意吸引外資、開拓國際市場空間等,這些都是維繫台灣經濟活力的關鍵因素。

因應不景氣,政府不缺席

我們最近看到思科、惠普等世界各大科技公司不斷裁員的新聞,一方面表示市場需求減少,使這些公司必須立刻採取縮小規模、降低成本的作法,另一方面也表示這些公司能夠即時採取因應措施,快速反應市場的變化。畢竟這些公司都是在上一波景氣轉好時擴大生產規模,以因應市場需求增加而獲利的公司。它們前後的行動顯示,這些公司因為能夠快速因應市場需求做調整,才能占據企業龍頭。

由於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個別企業更須有因應環境的彈性與策略。在優勝劣敗的市場競爭法則下,公司必須快速採取因應措施,在景氣轉好時立刻加碼投資,以增加生產設備、新增僱用員工,才能在市場開始擴大的情況下,搶占市場、滿足市場需求;相反的,若市場需求萎縮,公司也要能快速調整生產規模,裁減員工、調整庫存、降低生產成本,才能在殺價競爭中全身而退。如果公司反應太慢、調整速度不夠快,那麼虧損會跟著發生,甚至有被市場淘汰出局的可能。

公司的因應能力,除了與領導階層的決策有關,也受到政府種種法令規章的限制。例如,在一個勞動法規較有彈性的國家,企業的調整較為容易。當公司認為有必要裁員,勞動法規並不會對這些調整措施構成障礙,甚至工會也不會採取抗爭手段,致使企業的瘦身發生困難。如此作法才能迅速因應市場變化,不至於因為不易裁員,甚至需要支付大量裁員費用,而增加公司度過經濟不景氣的困難。這也是外商「重利」風格和台商「重情」作風的差異點。

因此,政府也要考慮協助與輔導企業面對不景氣時該採取的應變措施,才不至於使這些企業因為無法應變、增加調整成本,而走上倒閉一途。這只會增加整體社會在因應經濟不景氣上的問題。

政府施政的著力點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在一個開放的市場,透過自由競爭,會產生優勝劣敗的結果,競爭力差的企業會被淘汰。

台灣過去經濟發展能有今天的成績,可以說是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強大競爭力下,帶動出口擴張及工業化的結果,其間政府指導與各項建設的配合,功不可沒。若企業僅將政府鎖定在企業經營困難時紓困與補貼的角色,對於產業的長久發展,絕對沒有幫助。

相對的,面對國際經濟景氣變動愈來愈劇烈的現在,唯有更有效率的政府,針對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所需的項目,即時提供各項協助,以因應種種變局,才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因此,除了建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以符合廠商需求外,下列提出幾項政府面對全球化時,施政可以著力的三個方向:

1. 投資環境要有國際競爭力

政府為吸引投資,必須提供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否則在目前資本可以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恐怕很難把企業留在國內。

最近國內輿論過分集中在戒急用忍政策的討論,而忽視如何積極爭取外人到我國投資的重要性。回顧我國經濟發展初期,政府為鼓勵外人投資,不但通過「外人投資條例」,又相繼設立「加工出口區」及「新竹科學園區」,採取種種獎勵措施,吸引外人來台投資,對於我國早期工業發展、技術引進及出口都有很大的貢獻。但自從 1980 年代下半期,由於新台幣大幅升值、工資及土地價格上漲等因素,廠商開始到國外投資。到了 1990 年,台商對中國投資明顯增加,直到 1996 年政府決定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台商赴中國投資熱潮才減緩,但是 2000 年台商對中國投資已大幅增加到 26 億美元,高達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 34 %。

事實上, 2000 年來台外資也達 76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為 2, 470 億元,大約與我對外投資金額相當,較 1999 年增加 32 億美元,成長率高達 80 %,表示台灣仍是外商投資的好地方,如果政府能夠像過去那樣積極鼓勵,相信外資一定更為豐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