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企管大師報到(DH0089)──創造管理的五十位思想家
The Ultimate Business Guru Book : 50 Thinkers Who Made Managemen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史都華.科雷納
       Stuart Crainer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0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3072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2

撇開那些乏人問津或祕傳的著作不談,管理著作的歷史更短。本世紀前半葉出現了一些既有影響力又具實用價值的管理文章,如巴爾納(Chester Barnard)、傅蕾特(Mary Parker Follet)、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和費堯(Henri Fayol)等人的研究成果。1950年至1982年之間,從麥克雷格到明茲伯格,管理著作數量穩定成長,但無激增的現象。杜拉克在這段期間發人深省的著作,從知識的角度而言精采絕倫,但不屬於大眾暢銷書。之後出現了一個轉折點,經營管理書籍市場轟然起飛,1982年彼得斯和華特曼(Waterman)出版了《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後,市場爆炸,且從那時起,這個市場不斷擴大,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經營管理著作出版。

再讓我們看看學術界的變化。和大部分其他的學科比,管理學才剛上場。雖然在人類歷史中,管理一直是重要的活動,卻是到了現代,管理學才被認為是一門學科和一項專業。進入 20 世紀,管理學才剛算是成年,得到了尊敬和肯定,但即使如此,管理學仍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各大商學院總希望給人一種富有悠久內涵和智慧的印象,但事實上,它們的歷史都很短。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建於 1898 年。美國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Dartmouth)大學的愛默斯達克(Amos Tuck)學院創建於 1900 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管理學研究所;哈佛於1908年開始有MBA學位,至1919年才創辦其商學研究所。在歐洲,系統化的管理學教育興起就更晚了,法國的歐洲企業管理研究院(INSEAD)從1959年開始才有MBA課程,1970年歐洲企業管理研究院全體教師中只有一人有商學博士學位(現在他們全都有博士學歷),足以說明歐洲商學教育在當時非常稚嫩。英國直到1965年才在曼徹斯特和倫敦開辦了最早的兩家公立商學院。劍橋和牛津兩所學術殿堂,在過去十年才開設管理課程。相反的,各大正式權威教育機構,在律師、神職人員、軍人、教師和醫生的培養方面,都能追溯到若干世紀之前,相形之下,上文列舉的管理教育發展的有關統計數字,的確是微不足道。


.潮流的奴隸

年輕的學科(及其學者)容易被影響,走向新的、令人出乎意料的方向,可塑性強,有時甚至難以控制。管理學便是如此,生意盎然、轟轟烈烈,不放過任何吸收新潮流的機會,管理人的流行意識簡直可以和十三歲自戀的青少年比美,他們只要遠遠地瞄到一眼最流行的思潮,便奮不顧身的投入其懷抱。

兩位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對品管圈(quality circles)的流行熱潮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在1981和1982年流行的高峰期間,品管圈影響層面之大是「非理性的、情緒化的和絕對正面 的」。1982年後,流行的熱潮驟然退去,它的影響力突然消失,人們開始對它提出懷疑,它的負面作用也顯得愈來愈大。這項研究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員阿伯拉罕森(Eric Abrahamson)表示:「我們感到嚴重的事情是,同樣的情況也很可能發生在其他時髦的管理思想上,而它們給社會帶來的衝擊,比如說裁員,有些遠遠超過了品管圈」。

最先擁抱流行的人很容易成了流行的犧牲品。對這種可悲的管理趨勢不乏一針見血的批判,例如加拿大的策略大師明茲伯格,是對改造潮流批評最嚴厲的人當中的一個,他說:「改造思想了無新意。」「只是把已經存在的想法更具體的表現出來,這種以為換一套新系統就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想法,由來已久。為什麼每個人做每件事都要和改造扯上關係?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們在瘋狂地追逐最新流行的管理思想。更荒謬的是,僅僅是因為在某個遙遠的辦公室,有個經理在書上看到了一個新點子,他認為必須實行這個點子,其他人就必須按照他的要求抓狂革新。與其盲目追逐改造、層級合併(delayering)、重組(restructuring)和分權(decentralizing),我們為什麼不停下來開始真正的思考?」

答案很簡單:思考是痛苦的,而行動是容易的,哪怕是愚蠢的行動。企業經理人永遠都在夢想一套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速成辦法,企圖一勞永逸。經理人相信偉大的思想,就好像青少年相信,穿上一套流行的服裝就能改變他們的人格,飛入一個新的快樂天堂和浪漫世界。結果很可能是,企業的領導人與大師接近了一步,卻很可悲地脫離了現實。追逐流行的組織的下場是疲於奔命,它們的高級主管一發現聰明的點子,下屬就得去實施這些點子,英國愛許瑞治管理學院(Ashridge Management College)的畢內(George Binney)和威廉斯(Colin Will iams)的研究裡就有一個絕妙的例子:居然有一家公司同時實施了十九項新的管理措施。

硬把不合適的點子強加在他們的企業上,耗費了成千上萬的經理人大量的時間,甚至有些人整天就只做這種事。

管理人似乎需要安全感,採取任何行動前,都要先有個公式或案例研究做護身符,需要一個清楚、有條不紊的理論基礎及決策制度。同時,他們其實還是憑直覺在做大多數的決定,他們雖然吸收了最新的管理思潮,但做決定時受個人偏見或主觀意識的影響,可能還是比高深的理論要多。沒什麼科學不科學可言,管理人畢竟也是人。

另一個矛盾的現象是,管理人拚命在尋找安全感,所以他們找書看,聆聽大師指點迷津,但大師們的理論信息卻無一不與安全感背道而馳——彼得斯、巴斯克或韓第的中心思想都是不安全、不確定性。也許是因為他們本身正在體驗的潮流、感覺和恐懼,被大師們點出來,所以他們有安全感,但如果你為了聽大師教誨和別人擠破頭,搞得滿身大汗,結果只是毛骨聳然地聽到,你和隨便哪件辦公設備都一樣具有可替代性,那真是很令人失望的。大師不是賣假糖這種安慰劑的自動販賣機。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安慰劑,大可到別的地方去找。

在追逐最新管理思想時,難免有經理人想憑著趕得上流行而高人一等。總裁們大可瞧不起最新流行的管理思想,但下層渴望成為經理人的員工則到處尋找成功的祕訣,搜索著能使他們脫穎而出的點子。經理人則感到必須趕上最新思潮和流行的壓力。他們害怕落後,如果你的兒子或女兒發現,你從來沒聽過最新流行的歌曲,他們就不再相信你了,然後他們瞧不起你年紀大了,開始與你激烈鬥爭;管理人一旦發現有同事對最新的管理術語一無所知,便有非常類似的反應。當然,術語是大師的行頭中很重要的一項,管理人對術語都上癮,大師們便利用他們這一弱點。比如說,管理人都希望比他們的同事早一步知道「改造」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師先創出時髦的術語,然後便能靠這招走遍天下,向熱情的聽眾揭示術語的真實涵義。

從更廣的角度而言,大師行業之所以如此熱門,是因為經理人雖然是專業人員,他們還是對自己的專業價值有輕微的懷疑,不敢肯定,他們感覺需要一套與律師或醫生不同的方式來標榜自己。他們是專業人員,但他們的榮耀在哪裡呢?沒有什麼小孩會說他很想成為總裁,如果真有小孩這麼說,那大人很可能就會帶他去看兒童心理醫生,而不是去看他們第一條生產線。經理人表示身價的方式就是掏出名片,展示他們的頭銜,炫耀公司給他們的汽車和各種福利和好處。最後,他們企圖通過獲得知識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們書架上積滿灰塵的書不只是當作裝飾用,也是一種宣言。企業領導人把《非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ness)放在桌上卻一直不去讀,象徵了他們有心要思考、學習新技能、想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意謂他們真的去思考了、學了新東西或真的與眾不同。不過光是這個精神就值得我們對全世界的經理人表示祝賀。雖然自我改善的願望可能導致荒謬、瘋狂和趕時髦的行為,但這種願望也是管理工作、商業和人類內在深層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