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企業成功案例

【類別最新出版】
服務革命:美國運通的百年從心哲學,打造高價值團隊的39堂課
ChatGPT:AI革命
台積電為什麼神?:揭露台灣護國神山與晶圓科技產業崛起的祕密
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
熱賣行銷學:促銷實戰SOP一次上手(熱賣新裝版)


企管大師報到(DH0089)──創造管理的五十位思想家
The Ultimate Business Guru Book : 50 Thinkers Who Made Managemen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企業成功案例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史都華.科雷納
       Stuart Crainer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0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3072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思想來源

本書集結了五十位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家。我在此先說明,任何這種篩選都不可能被當作標準。在管理學這樣一個廣泛、人才濟濟的領域,經常很難區分誰是某一理論最初的創始人,誰是追隨者。儘管如此,這五十位管理思想家都對管理思想和管理人進行管理工作的方式有重大影響。

這五十人當中包括管理顧問、學者,甚至一些企業領導人。

在這五十位人選中,有幾件事很耐人尋味。首先,只有兩位是女士(傅蕾特和肯特),事實上,沒有其他有權威性的女性管理學家,我能想到的只有茉頓(Jane Mouton)、莉莉安.吉爾布萊斯(Lilian Gilbreth)和英國的史都華特(Rosemary Stewart),她們三位有特殊的貢獻,但影響有限。

其次是,美國管理學家占絕對優勢,在現代管理學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歐洲(費堯、霍夫斯提德、韓第、帕金森和特朗彭拿斯)、日本(松下幸之助,大前研一),來自其他國家的為數極少(澳洲的梅岳和漢德森,以及印度的葛夏勒)。

如果我們針對近二十年來挑選五十位大師,我想結果會迥然不同,會有更多女性和非美國籍的大師。對美國管理模式的盲目相信,似乎已不復存在。巴斯克在《有競爭力的管理》中評論道:「美國管理的歷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固步自封、自大自滿的。」明日的大師將分布於全球各地,歐洲在知識層面上的影響力將逐漸提高。比如說,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便是葛夏勒和格斯(Arie de Geus)的母校,哈摩爾也正在倫敦商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法國的歐洲企業管理研究院除了像多慈(Yves Doz)和明茲伯格等素有盛譽的學者外,還有幾顆新星正在升起,如常金(Chan Kim)。倫敦商學院的蘇爾(Don Sull,美國人)是新一代的思想家,他表示:「歐洲學派不像美國的理論有那麼強的決定論色彩,它著重動態地開創新觀念,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想法」。

我同時預期,管理顧問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他們主宰思想市場的力量將與日俱增,事實上近幾年來,思想市場上起了根本的變化,思想被當成生意來做,推銷愈來愈厲害,內容愈來愈大眾化,而且最高明的思想不再來自各大商學院,而來自顧問公司。很明顯的,不論是顧問還是商學院的生意,都得靠思想取勝。對管理顧問而言,一個新鮮的主意具有高度的商業價值,可以很快地把它融入一個現有的系統,再大量地賣給不同的公司,在顧問公司的商戰中,我們明顯發現,在思想競賽中,領先的顧問公司總能吸引較多的客戶。

同樣明顯的道理也適用於商學院。如果一家商學院能真的以創新見長,有新奇的思想、獨到的見地,那它就比隨波逐流的對手領先一步,難怪各商學院都競相爭奪思想領袖,結果是商學院教授來來去去如走馬燈,名管理學家被炒得炙手可熱。一位資深學者將美國管理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Management)年會喻為「知識肉市」(intellectual meat market)。有些著名學者就被獵中了,如葛夏勒從歐洲企業管理研究院跳槽到倫敦商學院,就是名管理學家上鉤的例子,另一些則根據他們想到哪裡度假,決定到哪所學校當客座教授。

雖然管理學者流動較大,但真正有影響力的創新的研究工作,還是一脈相傳、有跡可尋。比如說,早期的管理理論學家,如巴爾納和傅芙蕾特等人,在學術上有密切的關係。1950年代末期的人際關係學派,主要受麻省理工學院的麥克雷格啟發,他吸引了班尼斯、雪恩和阿吉瑞斯等人加入他的陣營。哈佛商學院更雲集了不知多少有獨創性的思想家,包括了六十年代的錢德勒、行銷大師李維特,以及阿吉瑞斯、肯特、波特和科特(John Kotter)等人。

無庸置疑地,世界各大商學院還是創意思想家的一個重鎮。哈佛現在的大師群科特、肯特和波特等人不斷地在突破,有深遠的影響力,而哈佛的近鄰麻省理工學院則有聖吉、雪恩和梭羅(Lester Thurow)坐鎮。倫敦商學院有葛夏勒這張王牌,還有哈摩爾在那裡擔任客座教授。其他名管理學家如明茲伯格和柯特勒,都在商學院任教。韓第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理論研究,之前是在倫敦商學院。事實上,杜拉克是各管理理論大師中唯一的例外,也是傑出的例外,他堅決抗拒名商學院的誘惑。

不過,無論這些商學院享有什麼盛譽、匯集了多少人才,在過去一、二十年的思想戰中,商學院逐漸落後了。我們看看1980和1990年代重要的管理思想很快就可以發現,大部分來自管理顧問公司,而不是商學院。

這段期間打頭陣的主流管理思想是被泛稱為「卓越」的思想,彼得斯和華特曼的暢銷書《追求卓越》的產物。彼得斯和華特曼在研究「卓越」思想、撰寫這本書時,都是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顧問。卓越的思想帶動了1980年代品質熱潮的興起,這股熱潮的起源地又是在商學院之外。商學院對戴明、朱朗和克羅斯比(Philip Crosby)等人的態度,更多的是輕蔑,而不是歡迎。雖然許多商學院現在都有關於品質、絕對的品質管理(ΤQM)、及時(Just-in-Time)及其他品管技術的課程,但是商學院的學者在這方面的著作,具有影響力的還是相對的少。

下一波思潮則是學習型組織,在這個領域中,商學院總算可以算是領先了。暢銷書《第五項修練》真正把學習型組織的思想灌輸到人們的觀念裡,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聖吉,他整個的概念可以說是建立在哈佛的阿吉瑞斯的研究基礎上。無論如何,1990年代還是顧問的天下,管理顧問接二連三地產出了高超的思想。企業改造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顧問研究出的高招,很容易添加補充材料,包裝後就是炙手可熱的暢銷產品。現在對知識管理和智慧資產的狂熱也為顧問們帶來財源。市場上現在同時出現了三本名為《智慧資產》(Intellectual Capital)的書,沒有一本是商學院教授寫的。商業暢銷書排行榜中不見名商學院的蹤影。過去五年中,商學院真正具有開拓性的成功著作,只有哈摩爾和普哈拉的《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商學院面對思想枯竭的批評,他們反擊說顧問只是善於把學術研究成果大眾化罷了。這千真萬確,但反過來說,商學院雖然長於創造思想,創出來以後卻又把它們埋葬了,就像狗把最美味的骨頭埋起來一樣。商學院的研究通常以拐彎抹角的語言寫出來,刊登於學術雜誌和昂貴的研究報告,讀者有限。彼得斯曾指出,《追求卓越》一書中有許多素材,其實是他們從深埋在商學院的研究中挖出來的。

過去,顧問圈和教育界經常是互相懷疑,誰也瞧不起誰。顧問們希望自己能與學術的象牙塔區別開來,學者的專長是理論,顧問便宣稱自己是實踐的大師。這種說法其實是故意逃避一個事實——大管理顧問公司的顧問都是從商學院出來的。幸虧管理顧問們也在開創新思想,理論和實踐才比較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了,不過這也不意謂高明的思想就因此成為好的實踐,企業改造思想即為佐證。管理學界現在努力追求結合實踐與理論,這種轉變得來不易。據估計,麥肯錫顧問公司每年花費五千萬至一億美元在「累積知識」(knowledge building),它號稱其研究經費超過哈佛、華頓和史丹佛大學全部加起來的費用。為更具體地比較,我們以倫敦商學院為例,該校是商學院研究領域霸主之一,每年研究活動的收入卻只有四百五十萬英磅。

「管理顧問的暢銷書引人注意,看起來像是發現了新思想,但他們做的通常只是助產士的工作,我們不應把接生和孕育嬰兒混為一談,」尼克森(Nicholson)教授如是說,他是倫敦商學院的研究主任。「顧問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翻譯成大眾化語言,有些翻譯得很傑出。他們從經驗中學習,然後把心得歸納概論化,但這不是一種系統化的工作方式,成果也有限。像組織文化或授權的觀念都不是顧問發明的。你若追根溯源,通常會發現,基本思想都來自學術研究」。

即使如此,在不遠的將來,顧問與商學院的界限會愈來愈模糊。比如說,艾許瑞治管理學院(Ashridge Nanagement College)本身就開了一家顧問公司。畢竟對許多商學院學者而言,在大學領的薪水之外再加上顧問工作的收入是司空見慣的事。有些著名學者也有自己的顧問公司。哈佛商學院的肯特與他人合作創辦了優秀評估(Goodmeasure)顧問公司,也是其董事長,該公司的專長是有效實施組織變革、創新和策略。肯特在哈佛的同事波特也有自己的顧問公司,名為監測者(Monitor)。哈摩爾則有史特高斯公司(Strategos),同時也在倫敦商學院任教。

顯然地,顧問和商學院以不同的方式愈走愈近,對思想的創造帶來一定的影響。未來的趨勢是,可能會形成一批精英商學院繼續從事高品質的研究,其他人則追隨其後扮演詮釋者和翻譯的角色。顧問圈和商學院之間可能會有前所未有的頻繁交流,這對雙方都會很有助益。顧問們馬不停蹄從一個項目跳到另一個項目,承受長期壓力,如果到了大學,就可以有較大的空間、較多的時間和機會,更全面系統地研究他們的研究內涵;同樣地,學者到顧問公司去,可以體會顧問工作的直接應用性。如果思想產出能在顧問和學院之間達到平衡,商學院便可恢復其思想發源地的地位,而不至淪為販賣企業領導人課程的學店。不過,不論管理思想來自何方,時代的管理巨流都不會停止,不論你認為管理大師們是有新意或只是善於自我推銷,管理大師都將繼續擁有豐富的真知灼見的寶藏。

.大師人選

為方便參考起見,《企管大師報到》按各大師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每一章都包含了一位大師的職業生涯和中心思想。每章的第一頁簡要概述他們的職業、年代、主要思想和著作。書末附錄一是管理大師作品集,列出他們所有的著作。如有大師聯手合作的情況,本書在不同章節裡分別處理,但為避免重複,會比較著重描寫其中一位。

這五十位大師人選必然有可商榷之處。為了讓自己安心,添加補充資料(實在也是因為自己舉棋不定、難以定奪),特在附錄二中簡要介紹了其他在管理學殿堂中也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