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延伸閱讀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一路兩個人

大師名作坊

【類別最新出版】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精讀俄羅斯四大文豪短經典。一堂為閱讀、寫作與人生解惑的大師課(作者親簽版)
宇宙連環圖
瘋狂(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看不見的城市(繁體中文版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感情遊戲(AA0081)

類別: 文學‧小說(翻譯)>大師名作坊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作者: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譯者:張讓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01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長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964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推薦序

你是什麼東西?

◎文/張讓

我讀孟若很多年了,書架上她的書一排,有機會就介紹她給朋友。奇怪的是,我很難簡短說出她的好處。只能說她的小說好,此外就說不出所以然了。
孟若的短篇小說看來平淡又且平常,像那種欠缺特徵你見過後不會記得的人﹔這是她初看的特色。然而外貌會誤導,孟若的長處就在於她能把故事寫得那樣平實,好像是直接從生活裡剪裁下來的,而卻在在打到核心。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好認,化神奇為平凡的本事就需要細看。我們沒法說她有張愛玲那樣冶艷刁鑽的魅力,或說她有維吉妮亞.吳爾芙那樣卓絕的想像和精微的思路,或說她有波赫士那種數學式的條理和精巧,或說她有魯西迪那種狂野的才情與霸氣。你讀完她的故事覺得像走過一條好似熟悉而卻分明陌生的街道,全世界到處都有的那種普通街道。你不會掩卷說﹕「啊,這人是曹雪芹﹗」或某句話真精釆,正如通常你不會覺得鄰居或附近街道有什麼出奇。但她的故事裡有些什麼道出了人生的秘密,儘管你又說不出到底那些秘密是什麼。這是成就。
真正好的小說讓讀者看見故事裡的人物,經歷他們的生活,而小說家本身隱而不見。所以福婁拜才說在他的作品裡,他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見。才氣過盛或虛榮心太強的小說家難免要炫耀才華,字裡行間總不忘呼叫﹕「看我!看我!」像那種滿身勛章的軍人或是一身燦爛的明星。寫作無疑需要才華,但才華是有負擔的。才華的義務在於以最好的方式為作品服役,而不在招搖自己。這種駕馭才華的功夫本身需要格外的能事﹕一是在於技巧的控制,一是自我的節制。小說家常不免發現寫小說的過程除了是文字的推敲、技藝的掌握,更是自我的掙扎。作者必須不斷約束那急欲跳出來張臂揮舞的自我,犧牲本能的虛榮以豐盈筆下的人物。我想,孟若正做到了這點。
孟若從小愛看書,十一歲就偷偷寫詩。但在那個時代,又是鄉下,女性除了結婚生子持家沒有其他出路,更不用說寫作了。十二歲時她母親生病,孟若擔起了家務,一直到她拿了獎學金到西安大略大學去唸書為止。在那段期間裡,她的第一篇小說獲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用,還遇見詹姆斯.孟若結了婚。婚後她生了三個女兒,一邊帶小孩一邊掙扎寫作。投稿到《紐約客》立刻就遭到退稿,快到她簡直覺得雜誌社裡有人專門退她的稿子,給了她很大打擊。她又怕致力於文學追求有損女性氣質,「所以我決心把自己的野心藏在性別後面。」隨後他們一家搬到了英屬哥倫比亞的首府維多利亞,開了孟若書店。她在書店裡幫忙,漸漸情緒好轉,重又提筆投稿,不但終於上了《紐約客》,而且最後幾乎只上《紐約客》。
一九六八年孟若第一本小說集《快樂色調之舞》在加拿大出版,獲得了總督文學獎。三年後,唯一的長篇《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出版。一九七二年孟若離婚,搬回了安大略,四年後和大學時代的舊友再婚。一九八三年,《木星的月亮》在美國出版,受到評家看重,奠定了她在美國文壇的地位。她每天起床就寫作,寫作過程中修改得非常厲害。而且難以相信的是,她對自己毫無信心,小說寫完了從不拿給人看,直接就寄給了紐約的經紀人。
她的創作集中在短篇,雖然她也想再寫長篇。有一次接受訪問時說﹕「我就是寫不好長篇,故事一拉長就垮了。我正構想一個可能是長篇的故事。但我打賭成不了長篇﹗」確實,到今天她還沒有長篇出現。但也許正是這再創長篇的欲望,使她近年來的短篇小說越來越長,結構越來越繁複,時空的涵蓋也越來越廣。譬如〈一位好女子的愛〉長達七十七頁(指美國版精裝本),已經是中篇小說的規模了。現在她典型的故事可能從某一時點開始,然後跳到十年、二十年以前或以後,又回到起點,再若無其事往後或往前推展。故事的時空大幅錯接,因此寫的雖然是小人物家常,格局上卻覺得很寬廣。
有人說作家難免一輩子重複寫同一個故事,多少說中了實情。可以說,孟若一直在寫同一個故事,也就是女性的故事,縮小來說是她自己的故事。孟若開始寫作的時代,加拿大幾乎沒自己的文學可言,更不用說女性寫的作品了。孟若有本小說集原名叫《你自以為是什麼東西?》(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便道盡了那時代的氛圍。後來這書在英國出版時改名為《露絲和弗洛》(Rose and Flo),在美國則以《乞丐女僕》(The Beggar掇 Maid)出版。為什麼改名﹖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推敲,也許因為《你自以為是什麼東西?》太白話、太暴露、太乞憐了。但孟若的故事裡,隱隱都不離那條「你自以為是什麼東西?」的線索。
孟若基本上寫的是女性悲歡,尤其第二次大戰前後時期女性的苦悶和柔韌,只是不搖旗吶喊討伐。她的故事層層交疊,寫貧窮、階級、災禍、老病,寫無知、褊狹、自私、任性和強悍,寫女性也寫男性,看起來平常的事情裡裹著懸疑(有謀殺、自殺,還有暴力、意外),生命帶著神秘和憂傷,掙扎裡卻有尊嚴和詩意。在她所有的故事底下都有一個堅實的核心﹕這些普通人堅持做自己,不被環境打敗。她的文字簡潔平易,描述非常細微,因而有強烈的真實感,轉折流暢好像天成。不過那平易是假象,就像那天成實是出於苦工。那些看來瑣碎散漫、平淡無奇而又千迴百折的故事,完全是用心經營的結果。但是孟若看似平易的文字中有利刃,她觀察敘述的角度在讀者最不經意時暴露了諷刺和無情(譬如在〈柱和樑〉裡描寫羅娜對玻莉、布壬登對羅娜的心理)。因此她的小說雖然細緻而不溫情,細看之下,字裡行間隱現鋒芒。然而她絕不是高高在上嘲笑眾人的神祇,她的立場全知而卻不優越。因為她的用意在於呈現,而不在於恥笑和踐踏。正像契訶夫所說﹕作者不應裁判筆下的人物。
孟若馳名加美英文壇多年,是英語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大家。名下有十本短篇小說集,加上僅有的一部長篇小說。曾三度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又是美國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好書的榜上常客。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里查.福特說她是「好到不能再好了。」她不像瑪格麗特.愛特武、卡蘿.席兒德(Carol Shield)那麼暢銷,又不像喬治.艾略特和拜雅特(A. S. Byatt)那麼架構龐大。但是,常有人將她比做當代的契訶夫。契訶夫的小說在描寫人間百態時總帶種悲壯蒼涼,而我以為孟若的故事儘管寫盡滄桑無奈,但比契訶夫還少了一點點。不是技巧的問題,而可能是因為時代不同,現代小說難得企及前代作品那種悲天憫人的境界。
孟若和丈夫大部份時間住在安大略省的克林頓鎮,那一帶冬季嚴寒,景致蕭瑟,人好像在廣大地表消失了。但她愛那地方,愛那裡的景觀和當地的蘇格蘭移民後裔,「愛到沒法形容。」她從當地人簡樸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和直率活潑的語言裡看見了整個世界,因而不覺厭倦和枯竭。
《感情遊戲》這些短篇裡,不管是隱約或是分明,充滿了不同程度的憂傷和遺憾。不是讓人沉溺頹廢的激情,而是讓生活中的無奈和生物自保的本能修剪到可以處理的尺寸和強度,像一幅褪色但主題和技巧仍然驚人的老畫,儘管色澤暗淡了卻絲毫不減它激發回憶和激情的力量。也就是,孟若不寫置人於死的激情,代之以更接近現實、受到壓抑或刪改的慾望和憧憬。並非這些憧憬、慾望欠缺置人於死的猛烈,而是,為激情而死的年輕和浪漫,比不上為現實而妥協的膽怯和切實。只有英雄才會拋棄一切為理想或信念去死,一般人在不知不覺間選擇了比較穩妥苟且的途徑,而以崇拜英雄為補償。這樣我們不需要犧牲太多,卻保留了對轟轟烈烈的嚮往﹔畢竟,我們也做了犧牲。
本書中幾乎每篇故事裡都有一樁關鍵事件,有的改變了故事,如〈感情遊戲〉裡的假信,如〈家傳家具〉裡「我」在艾芙瑞妲住處的那一頓午餐,〈葵妮〉裡的蛋糕事件﹔有的似乎應該旋乾轉坤而終究沒有,〈浮橋〉裡的橋上一吻,〈安慰〉和〈記得的〉裡的外遇,〈柱和樑〉裡來諾的秘密信,〈蕁麻〉裡重逢初戀情人,〈熊過山來了〉裡的最後一戀。這些對故事人物似乎驚天動地的事件,充滿了扭轉未來的可能,但是它們封鎖在記憶和秘密裡,終究止於是孤立事件,成為現實眾多元素當中的一件,隨著現實之流漂浮,並沒改變現實,可能甚至更強化現實,讓現實能夠在既定的路線上,完成它必須的軌道。這些事件代表了什麼﹖是遺憾嗎﹖還是夢境﹖似乎,孟若通過這些事件所表達的並非遺憾,有些遺憾沒錯,但並非全部,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所表現的更是對夢境的護持。因為故事人物跨出了常軌,給自己製造出了一個彷彿隔絕在肥皂泡中的獨立宇宙,從而得以重新面對現實生活裡的種種不堪而繼續前進,這些出軌事件是他們得以維持理性正常運作的心靈避難所。它們說明了現實必然的不完滿,也說明了現實固然無可更改,但未必不能做小小的修正。經常,在想望和現實雙邊的挾持下,人也只能做到這樣了。這是現實的荒謬喜劇,帶著黑色,引人微笑認同。
最後順便交代一下譯文。因為孟若文字樸實簡白,我也以白話文來譯,極力避免使用成語,覺得運用成語馬上過度「馴服」了原文,變得太典雅、太古風,把文字的時間感老化了。也就是,脫出現在常見的文白夾雜譯法,儘量保留原文淺白素樸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