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書摘 為什麼讀經典?
書摘 《奧德賽》中的奧德賽
書摘 色諾芬的《長征記》
書評

作 者 作 品

巴黎隱士:卡爾維諾自傳
馬可瓦多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分成兩半的子爵
不存在的騎士
樹上的男爵
看不見的城市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帕洛瑪先生
命運交織的城堡

譯 者 作 品

像他這樣一個知識分子
40個驚奇之旅:此生不可錯過的探險
米羅:星宿畫家

卡爾維諾作品集

【類別最新出版】
巴黎隱士:卡爾維諾自傳(紀念新版)
馬可瓦多(插畫紀念版)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最後來的是烏鴉
收藏沙子的人


為什麼讀經典(AA0918)
Why Read the Classics?

類別: 作家系列(外國)>卡爾維諾作品集
叢書系列:卡爾維諾作品集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譯者:李桂蜜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8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04頁
ISBN:9571343382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書摘 為什麼讀經典?書摘 《奧德賽》中的奧德賽書摘 色諾芬的《長征記》書評



  書摘 色諾芬的《長征記》

今日閱讀色諾芬的《長征記》很像是在觀看電視或錄影帶裡經常重播的舊戰爭紀錄片。當我們讀到下列這樣的段落時,彷彿正在觀看一部黑白的陳年舊片,其中有著相當粗糙的光影對比及加速動作,我們幾乎立刻感到同樣著迷:

三天當中,他們又走了十五帕勒桑2,每一天都行走在深厚的積雪中。第三天的情況特別惡劣,因為他們行進的時候,北風不斷向他們吹襲:北風在整個地區肆虐,摧毀一切、凍僵他們的身體……行進期間,士兵為了保護眼睛不受雪上強光的侵襲,便用黑色的物品擋在前方:為了避免凍傷的危險,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不斷移動雙腳,絕對不可靜止不動,尤其是不可在夜間脫掉靴子……有一群士兵因為這種種困難而落後,他們看到不遠處,在覆蓋白雪的平原中央的河谷裡,有一個黑色的池子:他們認為那是融化的雪。事實上,雪的確是在那裡融化了,不過那是因為附近有一道天然泉水,所以有蒸氣裊裊升空。

然而我們很難引述色諾芬:真正重要的是連續不斷的視覺細節與行動。我們很難找出一個段落可以完全代表這部作品宜人的多樣性。或許以下這一段可以,這是從上述段落之前的兩頁引述出來的:

一些離開營地的希臘人表示,遠方似乎有一支巨大的軍隊,許多火把在夜間點起。指揮官聽到這一點時,表示在分開的營區紮營是不安全的,因此再次將士兵集合起來。士兵便全在同一個地點紮營,特別是天氣似乎好轉了。不過不幸的是,夜間降下了許多雪,覆蓋了士兵的盔甲及動物,士兵們在地上擠成一團。動物的四肢都凍僵了,以至於站不起來;人們遲遲不站起來,因為肚子上未融化的雪可以給予他們熱量。接著色諾芬勇敢地站起來了,他脫下衣服,拿起斧頭開始砍柴;看到他這麼做,另一個人也站起來,從他手上接過斧頭,繼續砍柴;其他人站起來點火;所有人都在身上擦油膏,他們擦的不是油,而是在當地村莊找到的藥膏,這是用芝麻籽、苦杏仁、松脂及豬油做成的。也有一種用相同材料製成的香油。

從一個視覺呈現快速轉至另一個,再從這些呈現轉至軼事,接著再轉進對於異國習俗的描述:在這個背景上,不斷爆發刺激的冒險,以及意想不到的障礙,阻止軍隊前進。通常每一次的障礙都被色諾芬的詭計所克服:必須佔據的每一座設有防禦工事的城市、每一個在露天戰場上與希臘人作戰的敵人、每一道必須橫越的峽灣、每一次惡劣的天候--這一切都需要這位敘事者兼主角兼傭兵領袖的才智、機敏以及周密思考的聰明策略。有時,色諾芬就像是兒童漫畫中的英雄,在每一段插曲中,他都設法在極不利的情況下存活;事實上,就跟兒童漫畫一樣,每一段插曲通常會出現兩位主角:色諾芬與徹里斯弗斯(Cheirisophus)為敵對的軍官,分別為雅典人與斯巴達人,而色諾芬的解決方法通常是較為精明、寬厚且具決定性的。

《長征記》的題材應該很適合以流浪漢和無賴為題材的故事,或是模仿英雄氣概的故事:經過偽裝的一萬名希臘傭兵受僱於波斯王子小居魯士(Cyrus the Younger),長征至小亞細亞的內陸,其真正目的是要驅逐居魯士的哥哥,阿爾泰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不過他們在克納科薩(Cunaxa)的戰場被擊敗了,如今他們群龍無首,而且離鄉背井,必須在充滿敵意的人當中,找到歸鄉的路。他們只想歸鄉,可是他們所做的一切都造成了公共威脅:他們一共是一萬人,全身武裝,可是卻缺乏糧食,所以他們像是蝗蟲過境般地肆虐、摧毀所到之處,並且擄走大批婦女。

不過色諾芬並不受史詩英雄風格所吸引,也不喜歡這類情況殘酷與古怪的面向。他的作品是一位軍事將領所寫的精確記錄,類似航海日誌,包含軍隊走過的所有距離、地理上的參照點以及動植物資源的細節,並且回顧了不同的外交、策略與後勤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這份報告點綴著統帥部的「官方聲明」,以及色諾芬對軍隊或外國使節所作的演說。以前在學校閱讀這些辭藻華麗的選粹時,我總是感到無聊至極,不過我想我錯了。閱讀《長征記》的祕密就是不要跳過任何段落,要按部就班地讀遍整部作品。每一篇演說都包含一個政治問題,或是關於外交政策(試圖與希臘人必須經過的土地之國王及領袖建立外交關係),或是關於內政(希臘領袖之間的討論,雅典人與斯巴達人之間會出現的預期敵對狀態,諸如此類。)由於色諾芬寫作這部作品是為了與其他將領辯論,探討關於每個人在處理撤退時的責任,因此這個或隱或顯的辯論之背景只能從這些辭藻華麗的紙頁中被推引出來。

身為動作派作家,色諾芬可以說是個典範。如果我們拿他與最等同於他的現代作家--勞倫斯上校(T. E. Lawrence)--相較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位英國作家的技巧,在於用一層由美學甚至是倫理的神奇之物所形成的光暈將事件與影像籠罩,這項神奇之物像是原始文字已被拭去的重寫手稿,表面是鑿鑿有據的散文;然而在這位希臘作家的作品裡,在精確枯乾的敘事之下別無他物:嚴苛的軍事美德除了意謂嚴苛的軍事美德之外,不再意謂其他的了。

《長征記》裡當然包含一種哀戚:士兵歸鄉的焦慮、身處異鄉的不知所措,以及不要分開的努力,因為只要他們還在一起,他們就把自己的國家帶在身上。這支軍隊在一場非由他們所造成的戰爭中敗北,任憑自生自滅,接著掙扎著要歸鄉,這番掙扎只不過是要走出一條歸鄉的路,以遠離以前的盟友與敵人,這一切使得《長征記》類似近代義大利文學的一部分:也就是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地狙擊兵從俄國撤退時所寫的回憶錄。這項類推並不是最近的發現:早在一九五三年,艾利歐‧維多里尼(Elio Vittorini)便推出了一部這類文學的經典作品,利各尼‧史登(Mario Rigoni Stern)的《雪地裡的軍士》(Il sergente nella neve),維多里尼將這部作品定義為「用方言寫成的小《長征記》」。事實上,色諾芬的《長征記》裡那些在雪地裡撤退的章節(上述段落引述的來源)所描述的插曲,也有可能是整個從利各尼‧史登的書中摘錄出來的。

利各尼‧史登的作品以及那些描述從俄國前線撤退的最佳義大利作品的特徵之一,是敘事者/主角是位優秀的士兵,就像色諾芬,他有能力與義務討論軍事行動。對他們及對色諾芬來說,在誇大的野心崩潰之後,軍事價值回歸為實用性與團結的價值,人們以此為標準來測量一個人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用處。(此處值得提及兩本書,一本是雷維利〔Nuto Revelli〕的《窮人宣戰》〔La guerra dei poveri〕,其中描述了幻滅軍官的激情與狂熱;另一本則是不公平地被遺忘的好書,內格利〔Cristoforo M. Negri〕的《長步槍》〔I lunghi fuc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