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第一章 撥火棒
書摘:第二章 記憶由此製成(1)
書摘:第二章 記憶由此製成(2)
書摘:第三章 魔力
書摘:第四章 門徒

INTO系列

【類別最新出版】
全台凶宅打卡
自由與干預:搞好經濟就手握權力,借鏡自由市場的歷史、擘劃經濟的未來
蘭花賊(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親愛的圖書館
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維根斯坦的撥火棒(IN0035)
Wittgenstein’s Poker: The Story of a Ten-Minute Argument Between Two Great Philosophers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INTO系列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愛德蒙茲
       David Edmunds
譯者:曾佳琦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25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64頁
ISBN:957134300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第一章 撥火棒書摘:第二章 記憶由此製成(1)書摘:第二章 記憶由此製成(2)書摘:第三章 魔力書摘:第四章 門徒



  書摘:第二章 記憶由此製成(2)

坐在附近的是慕茲(Peter Munz),他是巴柏在劍橋的好友之一,刻正在攻讀歷史博士。先後受教於維根斯坦和巴柏門下的只有兩人,慕茲就是其中之一: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紐西蘭受教於巴柏;幾個星期之前,維根斯坦已表明歡迎認真聰慧的慕茲加入他在惠威爾廣場的研討會。慕茲記得巴柏在房間裡踱個不停,來回拋接粉筆,吐出長而結構完美的句子。現在,他見到了與思想搏鬥的維根斯坦,雙手抱頭,時而爆出短促的話語,彷彿每個字都像在拔刺一般疼痛,喃喃自語說:「天哪!我今天真蠢」或大聲吼叫,「我該死的靈魂!……誰來救救我!」

然後是二十三歲的溫洛特(John Vinelott),他之前在遠東的海軍服役,眉宇之間仍有緊張神色。戰時的一個機緣把他帶到這裡。溫洛特加入海軍之前,在倫敦大學主修語言。後來他在可倫坡的一家書局發現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大為著迷。戰爭結束,他就轉學到劍橋「入維根斯坦門下。」懷疑的目光日後將困擾許多當事人和辯護者,此刻則投在受邀演說的巴柏身上,打量著他。那天下午在惠威爾廣場的討論是一場更勝以往的腦力激盪。除了關於自言自語的難題以外,他們也討論了數學規則的彈性。「假如你只在這個房間完成所有的計算,」維根斯坦假設:「並假設你到隔壁房間。這難道不可能使二加二等於變得合理?」他將這個明顯的謬論更進一步推演。「假如你從隔壁房間回來說二十乘二十等於,而我說那是錯的,你難道不能說:『但是它在另一個房間沒有錯。』」溫洛特心中仍掛念著這道問題。他從未見過如此充滿張力的人:「散發著熾熱的思維激情」成了他日後的記憶。

一位維根斯坦迷坐在前面──一個當時並未在劍橋正式註冊的研究生季區。他的妻子安斯鞏布(Elizabeth Anscombe)是紐罕(Newnham)女子學院的研究生,夫婦倆都是道德科學俱樂部的成員,住在國王學院步道另一邊的費茲威廉(Fitzwilliam)街,這天晚上,安斯鞏布在家中照顧兩個小孩。夫婦倆都和維根斯坦很近:她後來成為維根斯坦的繼承人、譯者和遺囑執行人之一,她本身也成了一位重要的哲學家。維根斯坦暱稱她為「老頭。」時人說她是「結實粗壯……穿著寬鬆的長褲及男用夾克。」伊莉莎白和彼得成了一對令人敬畏的學術伉儷,兩人都在牛津大學的人文及文學課程(Literae Humaniores)獲得優等成績。這個課程研究古希臘及拉丁文學、希羅史和古今哲學,據說是牛津最艱鉅的智性挑戰。他們的哲學建立在對羅馬天主教教義堅定不移的信仰上。就彼得而言,這也許也來自對父親善變的反動。他的父親每隔幾個月,就會改變信仰,沒有任何良心的掙扎。而對伊莉莎白來說,則是因為她是改宗歸皈的猶太人。

環顧人群,我們可以找到圖爾敏(Stephen Toulmin)、葛雷-魯卡斯(Peter Gray-Lucas)、普雷斯特(Stephen Plaiser)和克萊瑟爾(Georg Kreisel)。這四人都在戰後來到劍橋。圖爾敏本來主修數學和物理,戰時服役於一處雷達研究站,二十四歲的他放棄科學,成為哲學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水準極高,甚至還沒通過審查,劍橋大學出版社就決定出版。他向前哲學教授莫爾(G. E. Moore)租房子,住在花園後面,從住處趕了過來。葛雷-魯卡斯是才華洋溢的語言學家,德語流利,戰時在布雷契公園(Bletchley Park)的解碼中心服役,納粹的許多作戰策略都在此處遭到破解。克萊瑟爾是奧地利出生的猶太人,戰時在英國海軍部服役,他是少數不受維根斯坦威嚇的人之一。克萊瑟爾喜歡維根斯坦沒完沒了的粗言,例如「別妄想大便大得比你的屁股高,」維根斯坦用這話來指像巴柏一類自以為能改變世界的哲學家。普雷斯特較少鑽研哲學,也鮮少和維根斯坦接觸。但有一段回憶是他一直很看重的。他在街上碰到維根斯坦和克萊瑟爾,克萊瑟爾後來告訴他說,維根斯坦喜歡他的長相。在那群退伍青年當中,有一位舉止看來特別年輕而引人注意的生面孔,感覺有點魂不守舍,他是今年十九歲剛從學校畢業的吳爾夫(Michael Wolff)。

在座的這些人大多數穿著厚重的運動夾克、法蘭絨灰褲、軍隊或學校的領帶,也許還加件背心或是蘇格蘭費爾島(Fair Isle)的套頭毛衣。有些人沒有衣服配給券,仍穿著當兵的制服。有一、兩個人可能穿著「我恭逢其盛」的絨面革沙漠靴和騎兵的斜紋褲。維根斯坦的弟子們模仿老師隨性、甚至邋遢穿著開領襯衫,顯得搶眼。

我們只能寄望每一個在這擁擠房間的人對當晚事件的回憶會稍有不同。有些人視野有限,而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發生,難以確定其順序。言詞交鋒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但是大多數人都記得一件事,那就是撥火棒。

「想想這根撥火棒,」季區聽到維根斯坦質疑巴柏,拿起撥火棒當作一個哲學例子。但是,當兩人討論愈來愈激烈,維根斯坦並未使來客靜默(他很習慣如此),而來客也無法令他閉嘴(客人也習慣自己有這樣的本事)。最後,維根斯坦放棄爭辯了。他一定又站了起來,因為季區看到他走回椅子坐下來,手中仍握著撥火棒。他的表情疲憊不堪,整個人向後靠在椅子上,伸出手臂對著壁爐。撥火棒掉在壁爐前的瓷磚上,發出一點聲響。在這個時候,主人布雷斯韋特引起了季區的注意。他被維根斯坦揮舞撥火棒的樣子嚇著,放低身子走過聽眾,撿起撥火棒後離開。沒多久維根斯坦站了起來,懷著怒氣悄悄離席,把門砰地一聲關上。

吳爾夫看到維根斯坦心不在焉地握著撥火棒,凝視著火焰。有人說顯然有事煩著他。這時羅素已經捲了進來,維根斯坦和羅素兩人都站著。維根斯坦說:「你誤會我了,羅素。你老是誤會我。」他特別強調「誤,」還把「羅素」唸成「霍素。」羅素說:「你把事情搞混了,維根斯坦。你老是把事情搞混。」羅素的聲音聽起來有一點刺耳,和講課時非常不同。

慕茲看到維根斯坦突然從火堆中拿起燒得紅熱的撥火棒,在巴柏面前憤而揮舞。還沒開過口的羅素把煙斗從嘴邊拿出來,堅定地說:「維根斯坦,立刻放下撥火棒!」他提高嗓門,而且有點沙啞。維根斯坦聽他的話,停頓了一下,站起來,甩上門出去。

從葛雷─魯卡斯坐的地方看來,維根斯坦顯然認為巴柏有不合宜的行為,似乎愈來愈激動而揮舞起撥火棒。維根斯坦的行為正是他「常有的古怪傲慢、固執己見、粗魯無禮的方式。這副德性後來有了他當時用撥火棒『威脅』巴柏的精采故事。」普雷斯特也看到他舉起撥火棒。他似乎覺得這是對付巴柏的唯一方法,所以一點也不詫異或震驚。

對於坐在離維根斯坦僅僅六英尺的圖爾敏來說,沒有任何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沒有任何事後看來能稱得上「事件」的狀況。他專注在巴柏對於哲學毫無意義這個觀念的攻擊及他舉的各種例子。一個關乎因果關係的問題出現了,維根斯坦拿起撥火棒,作為說明因果關係的工具。在維根斯坦離席之後,他聽到巴柏說出他的撥火棒原則:不應該用撥火棒威脅來訪的講者。

麥克連登(Hiram McLendon)也寫了證言,他是來自哈佛大學的美國人,於一九四六至四七學年在劍橋接受羅素指導,當時也在H3。當晚的事件令給他很大的衝擊,多年之後,他寫下對當時的回憶並請羅素確認,羅素也同意他的說法。他用華麗的詞藻將羅素說成英雄──「一位卓越的巨人,一隻咆哮的獅子,一根訓斥的戒尺。」他寫道,巴柏幾乎是懷著「為自己的無禮感到抱歉」的態度在演說論文。這篇論文引起激烈的反應,聽眾的騷動越來越多。維根斯坦轉趨主動,抓住撥火鐵棒,充滿敵意地揮舞著,斥責這位訪客,聲音愈來愈高。這時一直沒吭氣的羅素突然挺身為巴柏辯護,當他「像西奈山的神祇震聲巨吼,濃密的白髮讓他更顯權威。」

在大多數的記述中,這根撥火棒都深深印在目擊者的心中。但是,只有溫洛特看出關鍵的一點──巴柏會不會只想當著維根斯坦的面開個玩笑──用巴柏的方式。溫洛特聽到巴柏說出他的撥火棒原則,注意到維根斯坦顯然認為巴柏的話過度輕佻而動怒。維根斯坦突然離開,但是沒有摔門。

卡爾‧巴柏的說法與這些版本都不同,他詳實敘述他看到維根斯坦如何用撥火棒來加強語氣,如何要求一個道德原則的聲明,以及巴柏自己如何回應,「不要用撥火棒來威脅來訪的講者。」他看到維根斯坦丟下撥火棒,摔門衝了出去。

季區教授如何面對這些分歧的記述呢?他只說巴柏在說謊,可見這件事仍然餘波蕩漾。對季區來說,事情的關鍵顯然在於維根斯坦是否如巴柏所說的,在巴柏說出撥火棒威脅的原則後離場。季區確定他看到維根斯坦在這之前就已離去。

至於瓦特金斯教授,自從他的版本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中受到挑戰後,便顯得不太肯定。他又做了一番研究之後,寫信來說他對維根斯坦何時離開會場持保留態度,──「那是細節的問題。」這個讓步有其風險。畢竟巴柏在自傳裡說維根斯坦的暴怒可能是由巴柏的玩笑所引起,維根斯坦在巴柏開玩笑之前就離開,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在這件事情上頭,讓步只會引來更深的輕視,和更多的批評。季區輕蔑反駁說:「如果有人說錯『約翰和瑪麗有了寶寶,然後結婚,』他的朋友就很難替他辯護,說他可能記錯了寶寶出生和結婚的順序。」

這個故事的關鍵要素──事件的發生次序、現場氣氛、雙方的言行舉止──每個人都有其清楚的記憶和矛盾之處。撥火棒是紅熱的還是冷的;維根斯坦憤而揮舞著它,或把它當作指揮棒、用來舉例、作為工具;他拿起撥火棒,用它來加強語氣,晃動它或不安地耍弄它;他是在與羅素說話後離去,或是在巴柏說出撥火棒原則後離去;他是靜靜離開還是突然摔門走人;羅素說話時是提高了嗓門還是吼叫。

究竟發生什麼事,又是何以致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