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海外存知己:西歐漢學家專訪
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類別最新出版】
唐代詩選:大唐文化的奇葩
世說新語:六朝異聞
山海經:神話的故鄉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孟子:儒者的良心


宋明話本(XO0034)──聽古人說書

類別: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叢書系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
作者:胡萬川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15日
定價:100 元
售價:79 元(約79折)
開本:菊32開/平裝/392頁
ISBN:9571320455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特 惠 推 薦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袖珍版全集:(共42本)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書摘 3

碾玉觀音

山色睛嵐景物佳,煖烘回雁起平沙;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鴉,尋芳趁步到山家;隴頭幾樹紅梅落,紅杏枝頭未著花。

這首鷓鴣天詞說的是孟春景致,短短數句,即將初春一派勝景,鋪敘如繪,實在是首好詞。但是若要說到活潑生動,卻還有點兒不如底下這首描寫仲春景致的詞兒:

每日青摟醉夢中,不知城外又春濃;杏花初落疏疏雨,楊柳輕搖淡淡風。浮畫舫,躍青驄,小橋門外綠陰籠;行人不入神仙地,人在珠簾第幾重?

這首詞兒的好,就在於它不只說出了春天的景,更說出了景中的人。人景交融,靜中有動,所以更為活潑生動。但是如果說到情境動人,卻又不如另一首描述季春風光的詞兒來得好:

先自春光似酒濃,時聽燕語透簾櫳;小橋楊柳飄香絮,山寺緋桃散落紅。鶯漸老,蝶西東,春歸難覓恨無窮;侵階草色迷朝雨,滿地梨花逐曉風。

這首季春詞所以好,在於它不只鋪敘了景,更在景中融入了情。

看官們或許奇怪,為什麼說書的正題兒故事不說,卻只在這裡講述春天景致的詞兒?

俗話說「春為四季首」,又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萬物滋長,風光和煦的日子,更是郊遊踏青的好季節。在下今天要講的故事,其中的恩怨曲折,全是因為一個官府人家遊春無意中起的頭,所以正題兒未開始,免不了先唱幾首敘說春景的詞兒來做個開場。

話說紹興年間,三鎮節度使咸安郡王賦閒在京。一個春景融融,風光宜人的日子,郡王帶領許多家眷隨從出外遊春,一日下來,個個歡喜無限。

當日傍晚回家,一行人來到錢塘門裡的車橋,家眷們的轎子已經走過去了,郡王的轎子剛剛來到,忽然聽得橋下有人叫道:「孩兒啊!快出來看郡王。」郡王往外一瞧,原來是橋下裱褙鋪裡的一個人叫他的孩子出來。郡王瞧得仔細,便叫貼身的隨從虞侯來吩咐道:「我從前一直要找這樣的一個人,想不到今天卻在這裡找到。事情包在你身上,明天要帶這個人進府中來。」虞侯應聲:「是。」便來找這個看郡王的人。

郡王要找的到底是什麼人?原來就是剛才被叫出來看郡王的那個人。虞侯來到車橋下,只見一間簡單的鋪面,門前掛著一面招牌,寫著「璩家裝裱古今書畫」。門口站著一個老人家,身旁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生得煞是好看:

雲鬢輕籠蟬翼,蛾眉淡掃春山;朱唇綴一顆櫻桃,皓齒排兩行碎玉。蓮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聲嬌滴滴。

虞侯認得真確,知道這就是郡王要找的人,一時不便造次過來,便走到他家對門的一個茶坊裡坐下,茶坊裡的婆婆把茶點來,虞侯對她說:「拜託婆婆一件事,請妳到對面裱褙鋪裡請璩老先生過來一下,我有些話要和他說。」

婆婆去把璩老先生請了來。璩老先生一見是官家的公人,免不了就開口先問道:「府幹大人相喚,不知有何指教?」虞侯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不過向老先生請教一件事。不知剛才老先生叫出來看郡王轎子的人是令嬡嗎?」

璩老答道:「正是小女,我們一家就只三口人。」

虞侯又問:「令嬡今年貴庚?」

璩老應道:「一十八歲。」

虞侯再問:「恕在下唐突,敢問老先生是要將令嬡來嫁人呢?還是要將她來伺候官府人家?」

璩老說:「老拙家中貧寒,那裡有錢來將她嫁人!將來恐怕也還只是獻給官府人家罷了。」

虞侯一聽這話,心想若是如此,事情便好辦了,當下又問:「不知令嬡可有什麼本事?」

璩老說:「倒沒什麼特別的本事,只是學得一手好刺繡。」

虞侯見說到了正題,便說:「那太好了,剛才郡王在轎子裡看見令嬡身上繫著一條繡花腰中,便猜知令嬡定會刺繡,所以要在下來向老先生說,現在府中正需要一個會刺繡的人,老先生何不就將令嬡獻給郡王?」

璩老當下就答允了,約定明天便獻到府中來。回到家中向老伴璩婆說了,璩婆也無異議。隔天,璩老寫了一張獻狀,便將女兒獻來咸安郡王府。郡王命人算了身價給璩老,璩家的女兒從此便留在郡王府聽候使喚,取名叫秀秀。

秀秀自從進入府中,由於乖巧伶琍,又兼刺繡的手藝精巧,很得郡王的喜歡。有一天,朝廷賜下一件繡著團花的戰袍給郡王,秀秀看了,便依樣繡了一件出來,和朝廷賜下的那件簡直一模一樣,郡王看了大為高興。

看著這兩件繡得一模一樣的戰袍,郡王不禁想起:「皇上賜給我這件團花戰袍,我總該有個回報,卻不知有什麼合用的東西?」想了想,自己到府庫去尋了一回,卻沒發現一樣中意的東西。忽然在一個角落裡看到一塊橢圓形的透明羊脂美玉,自己把玩了一番,甚為喜歡,想著:「若能用這塊玉雕成一個什麼精巧的東西,倒甚合用。」當下叫人將城裡有名的碾玉師傅都召了來。郡王將玉給他們看了,問道:「各位看看,這塊玉該雕做什麼好?」

其中一個說:「可以做一副勸酒用的酒杯。」

郡王說:「這麼一塊美玉,拿來做酒杯,可不是有點可惜嗎?」

又有一個說:「這塊玉的形狀上尖下圓,拿來雕做摩侯羅兒般的玩偶倒是不錯。」

郡王說:「摩侯羅兒那種玩偶,只是七月七日乞巧節才派得上用場,平常又沒什麼用處,我看也不太合適。」

後來一位年輕的師傅走向前來,對郡王說:「啟稟恩王,這塊玉上尖下圓,要做成什麼其他合用的東西其實很難,只好碾一個南海觀音。」郡王聽了,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當下不禁對這位年輕師傅多瞧了兩眼,說:「好!這正合我意。」就叫他馬上動工。

這位年輕的師傅姓崔,名寧,是昇州建康府人,從小學得一手碾玉的好工夫,侍奉郡王已有多年,今年剛二十五歲。他拿了這塊玉,不過兩個月,就碾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玉觀音。郡王看了甚為滿意,馬上就寫表將玉觀音進獻給皇上。皇上看這觀音碾得神態逼真,活靈活現,更是大為高興。崔寧因此便受到了郡王格外的喜愛,薪俸增加了不少。

過了不久,又是一年的春天。有一天,崔寧正遊春回來,和三四個好友在錢塘門裡附近一家酒樓上吃酒,忽然聽到街上鬧吵吵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連忙推開樓窗一看,見亂哄哄的一群人叫著:「井亭橋那邊失火了。」崔寧一聽是井亭橋,再顧不得吃酒了,慌忙走下樓來,只見那邊已是烈焰沖天,火勢著實凶猛。崔寧對那幾個好友說:「就在我本府不遠。」忙忙的奔回府中。一進門時,卻見整個府裡已經搬得乾乾淨淨,靜悄悄的沒半個人。

崔寧既看不到人,又見火勢暫時還不會延撲過來,便循著左邊廊下進去。這時火光照耀得如同白日,忽然一個婦人模樣的人,自言自語,搖搖擺擺的從府堂裡出來,走到左廊下,和崔寧撞個正著。崔寧一看,認得是秀秀,連忙倒退兩步,低聲作了個揖,紅著臉站在一旁。

崔寧為什麼這時候見了秀秀好像有些害羞呢?原來當初郡王喜歡崔寧,曾當著眾人的面許諾過崔寧:「等到秀秀可以嫁人的時候,就將她來嫁給你。」當時眾人聽了都為他高興,以後見了崔寧的面就對他說:「你和秀秀真是好一對夫妻。」崔寧是個單身漢,看著秀秀長得漂亮,倒真就存了一片癡心。秀秀看崔寧是一個俊俏的青年,也早已心肯首肯。兩人心下都有了這番心事,今天無意中撞個滿懷,崔寧便有些不自在。

這時候的秀秀,手中提著一帕子的金銀珠寶,撞見崔寧便說:「崔先生,我出來得遲了,府裡的老媽子和丫頭們早已各自四散,誰也顧不了誰。現在無論如何得拜託你替我找個安身的地方。」

崔寧只好帶著秀秀走出府門,走到了石灰橋附近,秀秀說:「崔先生,我腳疼,走不動了。」

崔寧指著前面說:「再走幾步便是我住的地方,就先到我家休息一下也好。」

兩人來到崔寧的住處,一坐下,秀秀便說:「崔先生,拜託替我買些點心來吃好麼!我肚子好餓,又受了驚,如果能有杯酒壓壓驚,或許會好些。」

崔寧到外面買了酒來,三杯兩盞,秀秀一下子便喝了許多,正是:

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

又道是

春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秀秀喝得臉上泛紅,對崔寧說:「你記得以前大夥兒在月臺賞月,郡王將我許給你,你一直拜謝個不停,你記得還是不記得?」崔寧不知怎麼回答才好,只好拱著手說:「是。」

秀秀又說:「那天大家都替你喝采,說「好一對夫妻!」你怎麼就忘了!」崔寧又說:「是。」

秀秀說:「假如要這樣一直等下去,不如今晚我們就先做了夫妻,不知道你意下如何?」崔寧說:「在下不敢。」

秀秀說:「你還說不敢!有什麼不敢的?我如果大聲叫嚷起來,馬上就叫你吃不消。你為什麼把我帶到你家裡來?我明天到府裡去說,你這罪名就是跳到黃河再也洗不清了。」

崔寧說:「小娘子,請不要生氣,你要和我做夫妻,那裡有不好的!不過有一件事情你卻要明白,我們這樣做了夫妻以後,從此再也不能住在這杭州城了。要的話,只好趁著今晚失火哄亂的時候,就離開這裡。」

秀秀說:「既然要做夫妻,一切便聽你的。」當天晚上,他們就做了夫妻。

隔天一大早,趁著天還沒亮,兩人將隨身金銀衣物包裹妥當,匆匆的就出門走了。一路上免不得飢餐渴飲,夜住曉行。輾轉來到了衢州,崔寧說:「這裡是五路總頭,離京師不遠,我看也是住不得的,但不知該走那條路才是!不如就到信州去,我一向靠碾玉生活,信州有幾個相識,或者那裡可以安身。」當下便又往信州去。

到信州住了幾天,崔寧覺得還是不妥,對秀秀說:「信州常有客人到京師去,如果說我們住在這裡,郡王一定會派人來捉我們,還是不大穩當。不如離了信州,再到別處去。」兩人又起身上路,向著潭州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