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6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1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無盡的遠方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鬼神(CV0011)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生活文化
作者:岳娟娟、顧迎新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8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84 頁
ISBN:9571343315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6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1



  書摘 5

佛──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佛」是「佛陀」(梵語音譯)的簡稱,它的本意是「覺知」。因此,佛教實際上是一種思索和理解的宗教,它的創立,源於印度人對於生命本質的哲學性思考。釋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與其說是超人的「神」,不如說是先祖、先驅。在本緣故事中,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本名,釋迦牟尼是佛教徒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王儲,在婆羅門教當國的印度,他本應該同父輩祖輩一樣,一邊接受宗教熏陶,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種姓比他人高貴,一邊享受安逸甚至糜爛的王宮生活,娶妻生子,夜夜笙歌。可是悲天憫人的善良本質促使他不願意將宗教當作自己壓迫其他種族的工具,而是認真思考其脫離生老病死之苦的終極方法,婆羅門教教義當然無法給予合理的解釋,於是他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修行,肉體的種種痛苦並沒有讓他的精神更澄明。於是有一天,他突然放棄了苦行,用河水滌盪去滿身的污垢,接受了村姑牛乳的奉養,使精力和體力得到完全的恢複,最後,他來到菩提樹下,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終於頓悟,成就了一套新的宗教理論-佛教。

這套理論在他去世後不斷被補充和完善,終於呈現宏大完整的態勢,用最簡潔的方法表述,大概可以這樣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切事物現象是無形的,在這種無形中,隨時隨刻都發生著變化,而變化又是在剎那間進行的。因而組成包括人在內(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人而提出)的有情眾生的「四大」(地、水、火、風)和「五蘊」(色、受、想、行、識)也是在剎那間變動的,也就是說,人是剎那生滅的,找不到能支配自我的主體。換句話說,生命是無意義的,個體的生命只是由一個偶然加上由此而產生的必然的因果關係製造的,而更多的瞬息萬變的偶然使人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要擺脫這一切,必須得到解脫,使自己不再束縛於輪迴,不再束縛於生命本身。而一旦生命成為一種需要拋棄的介質之後,人的絕大多數世俗行為也就自然而然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佛教的解脫,從近期效果來說,就是拋卻各種欲念,「貪」、「嗔」、「痴」的火焰完全地熄滅,從而也就不會再受到生死疾病的困擾。而解脫的終極目標則是脫離輪迴。

從理論中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無形」、「剎那變化」、「偶然與必然」雖然玄妙,卻不是神仙實體。解脫也更多表現為對於現世苦難的思考,解脫的終極目標擺脫輪迴並不是得到永恆的有,而是回歸到永恆的無。從這個意義上說,根本沒有一個西方的極樂世界,沒有超人力的「佛」。只有現實世界的知覺者,他沒有創造世界的功績,只是對生命作出了合理的解釋,嚴格地說,釋迦牟尼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有了這樣的認識,再來看看菩薩和羅漢。

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意為「覺有情」,凡是抱著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痴愚中救度出來,達到徹底安樂、覺悟的人,都可以稱作菩薩。羅漢則是阿羅漢(Arahant)的簡稱,是修行者得到證悟的果位,此時,人的見惑思惑都已斷盡,不再受眼前假象和各種情緒的困擾。由此看來菩薩和羅漢也是凡人,只是有著遠大理想和已經得到一定解脫的凡人。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面貌卻完全改變了,不僅在很短的時間裡,同道家、儒學結合,形成玄學,在學術範圍內引發極大的震動,在民間更幻化成與本土宗教有著類似面貌的神仙之學:佛、菩薩、羅漢都漸次成為脫離塵世、高高在上、救苦救難的新的超能力偶像。他們的法力,甚至超越了本土神仙,就拿《西遊記》來說,一個妖猴孫悟空能攪得天翻地覆,讓各路神仙無力抵擋,玉皇大帝一籌莫展,卻翻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還被一個凡僧唐三藏治得服服貼貼。如來佛以及他的信徒輕而易舉收服孫猴子的故事背後,是本土宗教在與佛教對抗中的徹底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