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行旅,體驗美感現場 / 黃光男
仙境人間維也納
故宮新夢

作 者 作 品

鄉情‧美學‧藍蔭鼎
顏水龍:熱蘭遮城古堡
氣韻生動 : 文化創意產業20講
景象臺灣
近代美術大師的講堂
藝術開門:藝術教育10講
臺灣美術全集43:侯翠杏
溥心畬書畫集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無盡的遠方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竹泉遊蹤(YA11010)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香海出版社
作者:黃光男
出版社:香海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26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76頁
ISBN:9789866458880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行旅,體驗美感現場 / 黃光男仙境人間維也納故宮新夢



  【自序】行旅,體驗美感現場 / 黃光男

過去四十七年的公務生活,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洽公,並在餘暇參訪過異域文化。在新奇與學習的動機下,寫了不少雜記描述奇風異俗的見聞。當然都是一些即興時的筆調,卻也是直覺的感應。

克羅齊說﹕「直覺就是美」,意指為第一次的接觸時沒有多慮、沒有質疑,完全是初心的善意。說得也是,美如空氣、如水分、如陽光,它和生活元素結合在一起。

基於這份心情,行旅中的我,不眠不休地大量閱讀風景,體驗人情,比較文明,對於自我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好比看過歐洲城市景觀,便有一份奇妙的感慨,既是現實,又像童話般的古建築,以及聯絡歷史文明的橋梁是法國賽納河?還是德國萊因河?在故事滿滿的氛圍裡,我成為喜歡問東問西的求知者。有些是故事傳說,有些來自閱讀文獻的印證,文字書寫希望其來有據。

在西方社會裡,不論是歐洲、美洲看到的城市風貌大致是「設計」有致的景體,看來是千年百年的歲月早已被訂定了規章,那便是代代相依相偎的人間居所,儘管近百年來建築講究科技的應用仍然看出這些建築藝術家並不喜歡「物美價廉」的市場,而是「漚心瀝血」的創作。

遠古的城堡充斥在歐洲各處,經過千年百年仍然可以體悟創造城邑的初衷。好比科隆市的大教堂、巴黎的聖母院,或巴伐利亞的天鵝堡等等所依附的都市城貌,是那麼和諧美麗;或有人以為現代都會的新舊合體,是人間最得用心改造的居住環境,既有當下生活的便利,又得歷史文明的光采即所謂後現代建築,如巴塞隆納的聖家教堂建築者高第去逝已半世紀,這項建築持續在工程進行中,可見建築量體好比人間碩彥之士的修為。

近三十年前吧!第一次看到高樓林立卻秩序井然的紐約城,張開大口思索這是怎麼辦到的?千萬人口匯集一城,卻能在交通、民生與生活得到一份「消融」的機能,這是民主自由的真正體現,還是法治人權的尊重﹗相對而言,新興香港、深圳或上海,又是如何成為新銳建築師的競技場,此刻看到新加坡水光雲影的建築,恰似「不似人間世」時,參訪者怎麼不會興起今夕何夕的感慨……。

誠然是個驚異的感應,我常閉目養神,探求生存的意義,發現「生命」的長短或尊貴,不在財富的多少,而是對文化發展是否有些貢獻,即使名不經傳,依然有股悠悠之情在蠕動、在伸長。如萬里長城的修建者、古羅馬競技場的設計者,或是馬雅文化的祭壇,以及倫敦塔,在埃及依存的金字塔,或是被置於柏林中古世紀博物館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壁崁著中國人傳說的麒麟圖像,還有更多、更細的古文明古蹟,曾經震撼著我這個鄉下人僅有的些許知識。哦﹗太神奇了,也太有趣了。在感動之餘,我如何不記下現場的心情,悸動在歷史變異的長河裡。

於是一股興奮情緒久久不能平復,便有隨看隨記的習慣,深怕「行萬里路」的學習有須臾即逝的空茫,或者說寫些感想或經驗,可否也可以成為日後工作的借鏡,以及「取法乎上」的使命感。

我是文化工作者,最引人入勝的博物館事業或明訂為文創產機能的文化政策,我便埋首精研,包括博物館營運的方法,公益事業且是非營利工程的規劃,從研究、教育、展示到典藏,它成天都在發揮服務社會的力量,也是社會價值定位的指標。當文化成為一項圖騰或口號時,它的精神價值意義已進入了品牌的建立與維護,即為公益事業的產業,在創意中有了產值的成果。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感受,心情也隨著時空變異而思潮彭湃,有些是學不來的。例如﹕法國人的浪漫、德國人的嚴謹、吉普賽人的流浪。其中的喜悅與哀愁,只有自個兒民族的傳承與教養才能孕育的文化現象;有些事兒較可能取法的對象,譬如說美國的民主,或自由主義貼近的「順乎自然」,而體悟出來的社會規範「法治」精神。總之,在歐美社會的現實現象,正是近數百人類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些參訪經驗給我很深切的學習,甚至「眼見為證」的真實可以印證書本文字所記的真實。

旅行中太多的故事在演進。除了社會文化中的科技演變,或是城市風尚的開眼,一方面可以明白高度文明國度的民眾,其優雅、雍容源自勤奮與堅持,並不是每天在「左岸咖啡」的啜飲就能產生巴黎人的浪漫;或者說德國民眾的自信與文化復興,也得在「務實」中研發有益人類生活的需要。

事實上退休之後的旅外行腳,雖然已漸影稀,但歐洲地貌、季節更替的形色所呈現的文化風景都在「探究」的計畫中,所以在好友曾乾一教授的邀約下,第一次忘情地在奧、德之間有個沁心的假期。傾聽《真善美》拍攝地薩爾斯堡風聲、雨聲、心聲的旋律,張開雙眼凝視深怕霎時消失的山嵐川煙,以及粼粼波紋反射在心靈的湖光水色;而我也加入了十八世紀尚在演奏華格納樂曲的天鵝堡。哦﹗開了眼界啟發一份屬於人生不計得失的文化風情。

當然文學是隨興而取,沒有修飾,也沒有寫作秩序。包括我回到東方的南洋熱情景觀,有機會比較受東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等,將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的記遊並列為《竹泉遊蹤》的文字時,我突然想起兩位摯友,竟在這本未出版前離世,令人不勝哀痛。

在此除了感念她們生前貢獻外,一直鼓勵我寫作的好友周慧珠小姐,以及我任職歷史博物館的祕書黃文美小姐,在一別千古的思念中,僅以本文聊寄遙念。

並感謝香海文化支持出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