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楔子
哲學家上何處找?
若是有人要你發揮潛力,你不妨回答……
叔本華
如何漠視世界的苦難?
哲學家是什麼東西?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選擇自己的哲學家(CF0116)
Choisir son philosophe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奧瑞斯特‧聖卓姆等
       Oreste Saint-Drome等
譯者:林郁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20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92頁
ISBN:957134200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楔子哲學家上何處找?若是有人要你發揮潛力,你不妨回答……叔本華如何漠視世界的苦難?哲學家是什麼東西?



  哲學家上何處找?

哲學家上何處找?

哲學家不只是純思維,也包括依附在血肉身軀上的一切,他甚至是時間、文化和場所的一部分。然而,究竟是文化影響場所?還是場所孕育文化?我們先放下這個爭論,探訪一下這幾世紀以來由西方哲學家所參與的空間。

街坊 民宅 皇宮

古希臘的城市多屬大村落,當地居民常聚在廣場上買洋蔥兼閒聊。人群中的「萬事通」先生總免不了對挖井技術或城裡立法之事提供己見,這些人常能隨口成章,而口才極佳者也收費來傳授辯論術,目的只為了向群眾展示他們懂得「思考」。

炙熱的艷陽是希臘哲人的頭號敵人。由於伊利賽(L’illisos)島上缺乏遮陽的樹蔭,蘇格拉底總喜歡在門廊的陰影下進行演說。「饗宴」(symposion)一詞為雅典人所創,指的就是傍晚涼爽時分的聚會。最典型的例子當屬柏拉圖的「饗宴」(Banquet)。而組織聚會的條件不外乎一群夥伴,一題可索價一百德拉克馬(drachmes)的問題和宴會的主辦人,由他來指定飲料的酒精濃度比及所需之量,晚宴也會按慣例,安插舞蹈和女笛手演奏。哲學多半視為男人之事,酒精則為論辯寫作助興。最後的勝利常屬於酒量好的人,蘇格拉底就長於此道。他酒足飯飽的時候往往頭腦還清醒,昂首闊步離開屋裡那群爛醉如泥、鼾聲如雷的賓客。

一直到西元前一世紀,在羅馬仍很少以希臘文演講。羅馬以農軍立國,並不熱衷「存在」、「不存在」、「愛的真正本質」這些空洞的問題。但沒過多久,富裕又醉心於希臘文化的羅馬人,開始熱中前往雅典朝聖,其中又以西賽羅(Cicéron)為首。

哲人也會在教堂的柱廊旁、大廳,在名流貴族的圈子裡爭相推銷自己,費心成為名人家族的座上客,「哲學食客」這門新興行業便如雨後春筍,如此也相對提昇貴族的晚宴名聲。出生在薩摩斯特島(Samosate)的呂西安(Lucien)於《待價而沽的哲人》一書中,描述在一場盛宴上,有個犬儒派竟趁昏暗之際撒尿在燭臺,還企圖非禮一名女笛手,結果演成各派衝突大會。

學校

學校(Schole)一詞原指「閒暇時所從事的活動」,但在當時校內學員所培養、探討的,卻都是知識的交流活動。群生圍繞於老師身邊是古希臘常有的景象。因為皆採無文憑制,也使得古老的教學法流於散漫。有些學生會在其他的城市或島上成立分組,以書信往來互相學習,也因而留下這封伊比鳩魯與梅內瑟(Ménécée)頗具盛名的信函。

後來這類提供思想交流的學園逐漸成立,將學生草擬的筆記轉成附注的書籍或文章,同時也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等開山始祖任命接班人,此外也催收欠繳的會費。總之,目的在架構正式的學校機構,讓教學法能在討論中成形,但學生得依從創始人所立的教條與方法論。到了西元六世紀,希臘的歷史斷送在一位「哲人皇帝」手中。西元五二九年,查士丁尼皇帝(註 3)為了討教宗歡心,下令關閉柏拉圖學園,並指控該處為異端。這個事件迫使一些非基督教哲人流亡到埃及的亞力山卓(Alexandrie)、敘利亞(Syrie)和波斯(Perse)等地。這是一次緩慢的大遷移,亞里斯多德的學說經過了巴格達(Bagdad)、開盧昂(Kairouan)、柯多瓦(Cordoue)等地之後落腳在巴黎的索爾本大學(la Sorbonne)。

修道院

普羅丁(註 4)重建柏拉圖學說時,幾位教會學者也正全力鑽研柏拉圖的理論,以加強缺乏理智、邏輯的基督教教義(譬如上帝是三位一體,耶穌是神和人的化身,馬利亞身兼處女和母親的角色等)。

在遷徙途中,有些人為了祈求與上帝相遇而前往埃及沙漠,於是形成一股「神秘潮流」。沙漠中炙熱的陽光讓安托尼(Antoine)、巴齊爾(Basile)、卡希爾(Jean Cassien)、杰洛姆(Jérôme)、巴孔(Pacacôme)等人的孤獨心靈經歷一些啟蒙的經驗。事後根據他們的述說,引起人們特別研究「正午魔鬼」(démon de midi)的經驗,發現起因源於人歷經一連串沮喪後,再加上正午的陽光曝曬所引發的幻覺。這項經驗在往後幾個世紀一直意喻著知識份子的憂鬱與感傷。

隱士獨居隱修的經驗出現弊病之後,共修及修道院這類組織才取而代之,目的除了仍保有自修的可能性外,也同時可擁有團體活動,比如修士房內的共處、按時間表的作息、敲鐘、祈禱後研讀講義,有時也作一些評論,或是評論之外的評論等等,基督教的哲學則在如此共修的環境中一一成形。

中世紀時期的大學(註 5)

法國的第一所大學起源於巴黎拉丁區,由於拉丁文為當時學習的主要語言,竟然蠢到用「拉丁」來命名。當時的校園零散分布,學生的心態也十分鬆散。各所中學為了地域彼此激烈競爭,學生只能在聖‧傑內芙耶芙(Sainte-Geneviéve)這塊出產葡萄酒、妓女的山坡地上劃分地盤。學生經常四處為家,甚至在妓院過夜。有些惡名昭彰的學校如索爾本中學(Le collège de Sorbon)則在校內設立收費的宿舍,想導正那些寄宿生的暴力行為。每當各幫學生相互廝殺時,儘管校內的貴族子弟提出抗議,士兵卻只能隔岸觀火。

中世紀時期的各大學也相當費心在「地盤之爭」上。教堂和隱修院的內院被挪作他用。經常見到老師在門廊前或內院上課。地上雖已鋪了乾草,而聽眾仍得自備椅子並分攤費用,一到月底,聽眾更是拮据,因為按慣例,考試前還得贈送老師一點小禮物。

在當時成立哲學系的想法令人難以理解,哲學一向被列為「神學」的陪襯,因為神學很難學,又能替教會帶來無上榮耀,因此哲學系只能將就併入藝術系,納入技術的領域中。哲學家對此反彈,要求哲學獨立。直到君主政體來臨,大學內才出現抗衡教廷的勢力。君主政體體制提撥資金創辦中學,並對有意願合作的教授給予補助金作為教育學生的酬勞。開始規劃考試時段,頒發文憑及學位等行政事宜。由教授培育出的精英平日喜歡穿戴白鼬皮的領飾、便帽和手套來彰顯自己。直到十四、十五世紀時,大學的博士終於解決他們接班人選資格的問題──博士生的兒子也是博士。

沙龍

十七世紀的哲學領域百家爭鳴,在朗布葉夫人(Mme de Rambouillet)、薩德蕾夫人(Mme de Sablé、斯居代里小姐(Mlle de Scudéry)等人所主持的沙龍,也崛起另一股智性活動,沙龍成為知識份子的生活重心。這些女士可不願只想負責提供巧克力和小點心而已,她們篩選賓客,制訂關於口語書寫的規則。她們自許為「雅風女子」,而非庸俗之輩。十八世紀是沙龍的黃金時期,也受到女權的擺佈。沙龍會對哲學、政治傾向各自表態。當時的沙龍是融合現代大學、「法國文化」廣播節目、「法國大學新聞」出版社等性質的場所,沒有德芳侯爵夫人(Mmes du Deffand)、吉奧弗安夫人(Mme de Geoffrin)、夏德蕾夫人(Mme du Châelet)、埃斯皮納斯夫人(Mme d’Espinasse),就沒有狄德羅、伏爾泰(Voltaire)、盧梭,哲學就不存在。

現代的大學

一八一○年,第一個大學哲學系終於出現!它位於柏林一棟嶄新的大學內,由身兼語言學家、語言哲學家和通曉多國語言的外交官洪保德(Wilhelm von Humboldt)所成立。黑格爾是現代第一位哲學教授,當時學生的素養與今相比仍有所差距。黑格爾教授的對象來自各層背景,多為欲自我充實的人,情形與現今的法蘭西學院(le Collège de France)相類似。

教學法方面也出現兩點革新,第一:哲學教授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在這之前的哲學課程只針對哲學大師作註解,但僅限於最無爭議的對象如亞里斯多德等。儘管笛卡兒已開先例,不再依循古希臘哲人的論點來思考,但在黑格爾之前,任何教授皆不被允許表達自我的意見,更別提發表自己的哲學觀點。康德(Kant)比黑格爾早一輩,他只出版理論成冊,卻從未在課堂上發表,然而學生卻認為他的教學法不合時宜。反觀黑格爾卻在目瞪口呆的聽眾前,無所不談「他的」哲學真理。哲學領域在黑格爾之前尚無此風,因此「天才哲學家」、「世俗先知」的黑格爾神話也由此而生。第二點革新:哲學家以榮譽攸關的代價,用專業術語談論晦澀難懂的主題。十八世紀時,若在沙龍內以此類語言交談,會被視為極端不禮貌的行為。哲學家應在談論前禮遇聽眾,換言之語言應該「清晰」、「容易理解」。然而現代的大學卻站在反對沙龍、上流社會、女性以及長篇大論的立場上。

隨著現代化國家的建立,集中制的國家機器將管理生活各個層面,大學也得遵循:不得打架滋事和嫖妓。十九世紀柏林展開掃蕩行動,導正學生入正軌的行動相當激烈。費希特(Gotlob Fichte)是個考慮欠周詳的大學校長,當時他下令禁止學生決鬥,著實經歷了一場嚴峻的經驗,最終被迫於一八一二年辭職。


註釋:

註 3:查士丁尼(Justinien)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位期間為西元五二七─五六五年。
註 4:普羅丁(Plotin, 205-270)為新柏拉圖學派(neo-platonicien)的哲學家。
註 5:西元一一一九年,第一所大學於義大利的波隆納(Bologne)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