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達賴喇嘛 引言
第四章 幸福的基礎:慈悲心
蔡英文推薦序

作 者 作 品

《高山上的老頑童》+《自高山上的叮嚀:達賴喇嘛開示錄》(有聲書CD一片)

譯 者 作 品

全新6週正念練習法:全球最熱潮流,人人都在追求的內在整理,讓你進入最佳工作狀態,活出愉悅人生!
奇蹟,正在發生:回溯最純淨的生命本質。回溯前世、啟動療癒,來自85位體驗者的真人真事:《前世今生》布萊恩‧魏斯博士最新力作
25招讓你百病不侵
教孩子大膽做夢:終結糖漿課堂
請帶我回家,羅賽兒:911事件的奇蹟生還經歷
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凡事皆有因果,此生的痛苦和問題都由前世而來;透過85位前世回溯者的分享,找到自己的答案。(《奇蹟正在發生》經典紀念版)
一鍋隨意煮:95道烹然心動歐風好料理

心理勵志

【類別最新出版】
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的冤家我的親
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
【靜思語三十五周年精裝紀念版】善,最好的禮物:靜思心靈小語:(附限量靜思小語隨機藏書票二入)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


超越:生命的幸福之道--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7(CF0185)
Beyond religion : ethics for a whole world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心理勵志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作者:達賴喇嘛
       H.H. Dalai Lama
譯者:張琇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24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40頁
ISBN:9789571356204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達賴喇嘛 引言第四章 幸福的基礎:慈悲心蔡英文推薦序



  達賴喇嘛 引言

達賴喇嘛 引言

我已垂垂老矣。一九三五年,我在西藏東北邊的一個小鎮出生,之後由於某些身不由己的因素,造成生涯大部分時間,都以無國籍難民的身分在印度流亡(註一)。這五十多年以來,印度可說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常笑稱自己是長住印度最久的客人。我和其他同年齡層的人一樣,目睹了許多悲慘事件,也就是這些事件,形塑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一九六0年代晚期以降,我便經常走訪各國,也有幸見到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士,除了總統、總理、國王、皇后和偉大的世界宗教領袖之外,還包括各行各業的無數平民百姓。

回首人生數十載,我找到許多值得高興的理由。醫學的進步消弭了許多致命疾病;數百萬人脫離貧困,有機會接受現代教育與醫療照護;現今我們有了世界人權宣言,對人權重要性的意識大幅提昇,於是自由與民主的理想得以宣達至全球,世人也逐漸瞭解眾生一體的觀念,對於健康環境重要性的意識也與時俱進。從許多方面看來,過去半世紀左右,誠可謂進步與正向改變的時期。

值此之際,儘管在眾多領域都出現大幅進步,卻仍有許多人還在受苦受難,而人類也不斷遭逢艱鉅的困難與問題。居住在世上較富庶地區的人,過的是高消費的生活,然而在其他地區,卻有難以計數的千百萬人,連基本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冷戰過後,雖然全球核子毀滅的威脅不再,但仍有許多人,繼續承受著武力衝突所造成的苦難與悲劇。許多地區的人民,還必須處理環境問題,也得面對伴隨著惡劣環境而來,對生活的威脅或更糟的狀況。另外也有許多人正在不平等、腐敗、不公義的環境中苟延殘喘。

這些問題並非只局限於開發中地區,經濟較富庶的國家亦有諸多難題,包括愈演愈烈的社會問題—酗酒、藥物濫用、家庭暴力、家庭瓦解;世人為孩子、教育,以及世界的未來憂心忡忡。現在我們也意識到,人類的活動可能正危害著地球,且已瀕臨無法挽回的地步,如此威脅,更加深了世人的恐懼。此外,匆忙的現代生活,導致壓力、焦慮、憂鬱,以及益發強烈的孤寂感;結果無論我走到哪兒,總會聽見有人在抱怨,連我自己也難免偶爾發牢騷!

顯而易見,我們人類現在的做事方式,嚴重缺少了某樣東西,只不過這少了的東西是什麼?我認為根本問題在於,無論在哪一方面,我們都太過於專注身外事物,卻忽略了道德與內在價值。

我所謂的內在價值,指的是所有人都會在他人身上欣賞的特質,而想擁有這些特質,乃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世代傳承下來、身為動物的生物本能,因為我們唯有在關懷、情愛、體貼的環境下,才得以存活下來,並且成長茁壯。這種本能,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慈悲心」,而其本質,是想消弭他人承受的苦難,以及增進他人福祉。其他所有正向的內在價值觀,皆起源於這項心靈圭臬。誰都會欣賞別人展現出仁慈、耐心、包容、寬恕、慷慨等內在特質;同理,沒有人會喜歡別人表現出貪婪、惡意、憎恨、偏執等行為。由此可見,主動提昇人心的正向內在特質—其根源為人性深處的慈悲傾向—以及學習對治(注:佛教用語,即消除、對抗之意)自己的破壞性習氣,將是人皆讚賞的一件事。而這種強化內在價值觀的行為,首先受惠的對象,毫無疑問就是自己。反之,倘若忽略自己的內在生活,受害的也是自己。我們在當今世上遭遇到的許多嚴重問題,皆因忽略自心而起。

不久前,我造訪位於印度東部的奧立沙(Orissa)。該區的貧窮,近年來引發了愈演愈烈的衝突與暴動,尤其是在各部落種族之間。我在那裡會晤了一位當地的國會議員,並與他討論到這些問題。經他轉述,得知當地政府已規劃了一些法律機制與資金充足的計畫,目標是保護各部族的權益,甚至還打算給予他們物質支援。不過,這位國會議員說,問題在於:道德淪喪,使得這些計畫原本打算幫助的人,卻無法從中受益。此外,由於負責執行計畫的人不誠實、無效率、不負責,因而摧毀了這些計畫,使之淪為無用之策。

以上例子明白顯示,即使制度本身健全無虞,但它的效能卻取決於執行方式。任何制度、法律規章、程序,若想發揮效用,終究得仰仗負責執行者之道德操守。假使由於個人品德敗壞之故,使得一個好的制度遭人濫用,便容易淪為傷害之起因,無法利濟眾生。

這則普世真理,適用於所有人類活動領域,甚至宗教也包含在內。雖然宗教絕對有潛力能幫助人過著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然而一旦遭到濫用,卻也可能淪為衝突與分裂之源。同理,在商業與財金領域,制度本身可能很健全,然而倘若行使制度的人寡廉鮮恥,行事只考慮到自己的私利與貪念,該制度的益處便將遭到損害。很遺憾,在林林總總的人類活動中,隨處可見這等情事發生,甚至連國際體育賽事都難以倖免,而其道德之敗壞,更是危及到了公平競爭的觀念。

當然,有許多具有先知卓見的人,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也正懇切、努力地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著手處理。政治家、公職人員、律師、教育工作者、環境保護者、積極分子等,來自各領域的人士,都已在這方面投注心力、付出努力,目前進行得非常順利,但事實是:光靠制訂新法律、新規定,勢必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問題根源終將回歸到個人層面。對欠缺道德觀與品格操守的人來說,再多的法律、規範都是不夠的。只要我們重視的是物質層面的價值,那麼不公不義、道德敗壞、心胸狹窄、貪得無厭等等,一切忽略內在價值的外顯行為,將永難消除。

那我們該怎麼做?該往何處求援?儘管科學已經為外在世界帶來了諸多好處,至今卻仍無證據顯示,科學也有助於培養個人品格。所謂個人品格,指的是展現在別人身上時,我們會欣賞、而且自己也願意努力提昇的那些人類基本內在價值。或許我們該從宗教尋求內在價值,畢竟人類千百年來不都在這麼做嗎?從古至今,宗教確實幫助了無以計數的人,未來也將持續協助芸芸眾生。儘管宗教在提供道德準則與人生意義上,好處不勝枚舉,然而在今日的世俗世界裡,宗教卻已不足以獨當倫理道德之基石。原因有二:一是,現今世上已有許多人不再具有任何宗教信仰;二是,在此國際化時代與跨文化社會裡,全球人口彼此之間的關係,比以往更密切,因此根據任何單一宗教所形成的道德觀,只能吸引到特定族群,無法對所有人都產生意義。從前的人過著相對離群索居的生活,一如我們西藏同胞,數百年來都在重巒山麓間,過著相當愉快的生活;當時的人追求的,是以自己的宗教為基礎的道德規範,而且遵守起來也不難。然而,時至今日,在回答忽略內在價值的這個問題時,任何立足於宗教的答案,絕對無法放諸四海而皆準,也必有其不足之處。現下需要的,是一種不訴諸於宗教的道德規範,而且無論有無宗教信仰的人,都能接受這樣的準則。此即為「世俗道德觀」。

我是個年幼時即披上僧袍,過著僧侶生活的人。從我口中說出這些話,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我並不覺得其中有任何矛盾之處。我的信仰囑咐我要力求一切有情眾生的福祉與利益,而將範圍擴展到自己的信仰之外,去幫助信奉其他宗教或無信仰之人,完全不違背我的宗教對我的要求。

我有信心,嘗試用一種新方法來建構普世道德觀,不但極有可能性,而且也值得一試。這分信心來自於我相信,相信身為人類的我們,基本上全都傾向、也願意做自己認為是好的事。無論我們如何舉措,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麼做多少會有好處,同時我們也會感激別人釋出的善意。我們天性傾向愛與慈悲這樣的人類基本價值,任誰都希望自己受人喜愛而非被人憎惡,誰都希望自己受到寬容對待而非惡意欺侮。試問有誰不喜歡自己的缺點受到包容、尊重和寬恕,反而喜歡偏執、無禮與憤恨呢?

有鑑於此,我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掌握了一種可建立內在價值觀的方法與媒介,而且不會與任何宗教發生牴觸;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完全不受制於任何宗教。發展、實踐這種全新角度的道德觀,就是我打算在本書中闡述的觀念。我希望這麼做,將有助於世人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理解道德覺醒與內在價值的必要性。

在本書開始之前,先來釐清一個概念:我並無意強制施加道德觀念於他人,因為這麼做無濟於事。企圖由外強加道德準則,或者下令施行道德規範,效果肯定不彰。反之,我呼籲每個人都能夠自行理解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內在價值,才是道德和諧世界的源頭,也是眾人追求的心靈平靜、自信與快樂的泉源。當然,世界各大宗教均強調愛、慈悲、忍耐、包容、寬恕等特質,因此都能夠、也確實提昇了內在價值。然而,以宗教為道德的根基,已不再符合現在世界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找到一種超越宗教的方式,思考靈性與道德,這樣的時候已經到了。

註一:一九五九年,達賴喇嘛在反對中國統治的運動中,離開西藏前往印度,次年與數千名藏人在達蘭薩拉建立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