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花男(1)
花男(2)
花男(3)
零(1)
科技維新:日本再起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增訂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0年經典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5年經典版】
超完美!股債平衡才能精準致富: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存債致富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DH0157)──投資、求職、轉業必勝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藤野英人
譯者:蕭仁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43889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自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



  自序

從日常細節看出企業體質

二○○三年八月,我終於成立了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大學畢業後,我投入基金經理人工作十三年,首度由受薪階級晉升為管理階層,這可說是我人生的一大步。

事實上,在我還是白領階級的基金經理人時代,每當我訪談公司經營者,自己都會感到一股莫名的罪惡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經營者往往不惜冒著風險來創業──將自己的房子、土地拿去質押或是以個人信用為擔保,直到公開發行、公司上市。身為基金經理人,雖然我們擔負著善盡管理人職責、為投資人創造最大利潤的壓力;但是就個人層面來說,我卻無須擔負任何的風險,這點著實令我心虛。就算投資失敗造成虧損,我們也不必連夜潛逃。因此,我那時就常夢想日後有成為經營者的一天,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才足以與這些企業家站在同樣的舞台、說著同樣的語言。

創業之後,說也奇怪,這種心虛感並未隨著自己變成經營者而有所削減。說實在的,老闆人人會當,但難的是如何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不斷使其成長、茁壯。我的公司屬於員工人數不到十人的小型公司,未來能否成長為百人、千人的企業,我沒有太大的自信。從自己跨入經營者門檻後,我才深深體會企業經營之不易。對於那些年年保有成長動力的企業,我不由得打從心底佩服與尊敬。也因為經過這樣的洗禮,我才能以更謙虛的態度來看待我們投資的公司。

在我擔任基金經理人的那段時光,我曾藉公事之便,拜訪過三千家以上的企業。在事先調查與親臨拜訪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不變的「通用法則」。

稱之為「法則」,有些是基金經理人口耳相傳的「不成文原則」,有些則是我個人的小小「發現」。嚴格地說,這些「法則」並沒有任何科學或學術根據,反而有點像是半開玩笑的「墨非定律」。註釋:「墨非定律」意指若事情可能出錯、朝更壞的結果發展,那就一定如此

企業就像人一樣,會成長,會衰退,甚至也會死亡。有存活僅半年的公司,也有維持百年的長青企業,甚至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公司也還不斷地成長。

公司既是由人與資產所組成,要在短時間內釐清其間的複雜並不容易。一般投資者要調查這些公司、甚至下投資與否的判斷,更是難上加難。

我認為,診斷企業就和內科看診一樣。醫師會先向患者問診,接著以聽診器檢查心跳是否正常、查看膚色及臉色是否正常,最後才下病情診斷。這一連串的看診程序與診斷企業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一般的診斷程序無法判斷病情時,醫師必須輔以X光、血液、尿液檢查等醫事檢驗項目,綜合相關資訊來客觀判斷人體健康狀況。

相同地,基金經理人也會就損益表、資產負債表所顯示之數字(相當於X光、驗血、尿液檢查等),提出具體問題,質詢公司經營高層或發言人(相當於問診)。同時,基金經理人也會仔細觀察公司氣氛、老闆人格特質,主觀地判斷該公司的體質好壞(相當於醫師以聽診器檢查、觀察臉色有無異常)。

當然,長年累積的經驗也不可或缺。正如家庭醫師非常熟悉患者過去病史,看著病歷表就可做出適當的診斷;若要對一個企業做出診斷,也必須再三參訪,才能漸漸地了解該公司的體質良窳。儘管如此,還是不乏多年後才發現公司有所隱瞞的狀況。

本書所列之法則,其實是我拜訪企業後所整理出來的部分心得。我必須事先聲明:基本上,人們很難光從其中一或兩項法則,就可判斷公司是「成長型」或「衰退型」。

有些優良企業雖然換上拖鞋工作註釋:請參照第三章法則二十六,依然保有競爭力。即使公司蓋了本部大樓註釋:請參照第三章法則二十五,業績依舊蒸蒸日上,實在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凡是「衰退型」企業一定有跡可循;「成長型」企業也一定具有獨特的企業特質與氛圍。這是不爭的事實。

即使數位資訊時代來臨,電子郵件及網路系統不斷地升級與普及,最終的決策者始終是人。無論再怎麼客觀,欲將人的主觀意識完全排除,仍舊不可能。根據我長期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是:相較於客觀的機械式判斷,反而有不少情形是由主觀的獨特想法帶領企業呈現跳躍式成長。這點相當令人玩味,或許應該解釋成:企業是由人所經營,呈現動態變化也因此理所當然。

所以說,細部解析一家公司確實不容易。

就算不懂企業管理及財務分析等高深學問,人們還是可以從日常細節看出一家公司的體質。讀者在觀察自己公司或生意往來對象時,可套用本書所列之法則,並放大檢視,或許會有出人意表的發現。

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如此一來,半玩票、半認真的你,也可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法則。

本書所列之法則,有些或許能引起讀者共鳴,有些則可能導致讀者反感或不快。身為作者,只要本書能激發各位思考,那麼我的目的就已經達成。

本書是以二○○○年四月出版的《成長公司、衰退公司的定律》為本,修訂後重新出版。四年之後,我發現那些企業的現況變得好壞參半。有些企業一帆風順,邁向上市掛牌之路;有些企業尚在苦戰掙扎。因此,我特意留下二○○二年所做的評論,再附上最新的看法,讓讀者比較我在不同時空下所做的判斷,了解投資的魅力與難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