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譯 者 作 品

花男(1)
花男(2)
花男(3)
零(1)
科技維新:日本再起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增訂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0年經典版】
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實踐巴菲特投資法的最佳入門【暢銷15年經典版】
超完美!股債平衡才能精準致富:巴菲特投資攻略圖解+存債致富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找這樣的公司就對了(DH0157)──投資、求職、轉業必勝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BIG系列
作者:藤野英人
譯者:蕭仁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43889

停售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自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



  書摘 1

法則一 別被創業者的個人魅力所騙

創業者既然敢冒險創業,從無到有、獲致今日的地位,自是能力非凡者居多。如新力(Sony)的井深大、本田汽車(Honda)的本田宗一郎等人都是當代卓越的企業家。他們除了具有獨特的創意思考,在行動力及說服力方面也出類拔萃,甚至具有吸引人們崇拜的人格特質。

因此,和這些企業家們對話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可學習之處眾多,非其他訪談所可比擬。特別是上市櫃公司的老闆,這些公司至少已跨越公開發行的門檻,所以對談之人多以自信滿滿者居多。

單純就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過去的成功固然是判斷公司日後是否持續成長的關鍵,一旦投資人被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所吸引,難保不會落入對該公司未來事業版圖及所處階段(stage)的陷阱,做出錯誤的判斷。

經營階層的人總是傾向在員工面前表現積極樂觀、笑談美好前景。縱使明天支票無法兌現、公司即將倒閉,他們還是一如往常地樂觀。當然,這是無法苛責的。身為一個經營者,適當的「表演」也是必須的,否則公司很難經營下去。若是連經營者都露出不安神情,任誰看了都會對公司的信心產生動搖,那麼經營者的領袖魅力(charisma)、統御能力就不管用了。

由此可知,多數的創業者都是比較正面思考、樂觀的人,甚至給人強勢或個人魅力無法擋的印象,可說是一種「確信犯」A的化身。我想連當事人都沒察覺到這個毛病,所以投資人要多加注意!

首先,投資人必須認清,個人魅力是創業者的必備條件之一。在判斷公司未來成長動力是否充足時,可觀察該公司老闆的言行舉止,藉以獲得線索。從主事者人格特質、努力的動機等各角度切入,都是可行的方法。

喜歡用具體數字或客觀方法解釋事物、具有傾聽別人的習慣與率真個性等,都是好老闆的必備條件。當然,檢視其台面上與台面下是否言行一致,也極為重要。

有一回我拜訪某公司時,曾建議該公司老闆放棄獨裁的經營方式。沒想到事過許久之後,該老闆竟親自造訪,並向我坦承:「我後來想想,藤野先生的建議真是一針見血,所以我決定放棄獨裁式管理。」他邊說著邊大聲命令同行部屬拿出資料,誰知該員正手忙腳亂之際,就遭來他一頓毒罵:「你這傢伙,慢吞吞地搞啥東西啊!」這樣的老闆雖然坦率有餘,骨子裡的本性依然沒改變。

法則二 花時間訴說辛酸史的老闆,多缺乏前瞻性

經營者設定目標的高低顯示其管理才能的優劣。一般男性的世俗欲望不外乎金錢、美食、名車與各種嗜好,要滿足這些欲望只要有五億、十億,頂多二十億日圓就可達成。對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來說,這個數字並非遙不可及。那麼,個人物欲不就輕易地滿足了嗎?

如果老闆的目標僅止於此,那麼在達成目標的瞬間,我認為企業家的「成長引擎」可能就此熄火,無法使企業進一步擴展事業版圖。如果訪談內容多集中在回顧過去辛酸史,表示該企業老闆為「顧後而不瞻前」之人,無法對公司未來的事業擴張帶來任何助益。

在對談的過程中,如何判斷經營者能否受成長動機(motivation)激勵而努力不懈,的確很難用言語形容。能不斷挑戰自己、追求成長的經營者,可讓人感到其異於常人之「氣」或「磁場」,好比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旺盛的鬥志等等。相較之下,若你觀察那些已達成目標的經營者,他們多是目光呆滯、讓人感受不到緊張氣氛者居多。在閒談之中,他們也多著墨於辛酸往事,對於未來規畫則三緘其口。

為了避免讀者誤解,我特地在此說明。對投資者來說,不可否認地,知道經營者的過去經歷也是了解公司的方法之一。經營者的一生是怎樣過的、家庭背景、求學過程、喜好閱讀的書籍種類、人生特殊經歷、有什麼樣的朋友等等,往往無形中影響著經營者的人生觀、生活型態、願景、甚至是公司的經營方針。

以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我們想投資的對象是:願意熱心地向我們介紹現有發展、勾勒公司未來藍圖的經營者。至於完成未來藍圖的執行能力,則要以其過去的經歷與背景來判斷。

基於以上理由,當我在訪談經營者時,我偶爾也會不經意地詢問對方過去經歷。就這層意義來看,我認為「個人經歷」與「辛酸史」是不同的。如果經營者過度強調過去的辛酸往事,形同聲明他們現在已功成名就,再也無須打拚、努力。這麼一來,投資人就應以負面意義來解讀。

法則三 如果公司老闆會相贈自傳,那麼該公司不值得投資

贈送自傳的行為,背後其實隱含著一種「達成使命」的想法,也證明了公司老闆對世人所給之評價有所自滿。

我曾經提過,卓越的經營者通常會設定較高的目標,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對社會貢獻與追求自我實現。為了達成高標準的設定目標,能否持續不斷供應「能源」讓引擎運作,極為關鍵。能源不足的話,恐怕就在途中燃燒殆盡了。

如果經營者又身兼名人身分,圍繞身邊話題的出版物大概也不會太少。代表性例子有本田汽車的本田宗一郎、新力的盛田昭夫及井深大、最近的孫正義等等都是此類名人。由經濟評論家、企業顧問或記者所撰寫的人物傳記,一般歸類為經營哲學類叢書,屬於「他人評價」的傳記,不在本法則的適用範圍之內。

當然,各位也無須因經營者曾經寫過書,就矯枉過正地認為這是件壞事,或認為其人生目標已達成,做出「未來成長動力不足」的判斷。

還有其他多才多藝的經營者,以個人的業餘興趣著書,也不在本法則的限定範圍內。相反地,其智識與文筆造詣得以讓世人分享,還有加分的作用。

讓底下員工了解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是經營者的職責。企業的經營內容包含如何獲取更多客戶訂單、鼓舞員工來提高士氣等等。因此,職場也是企業主實踐個人想法的實驗地。

基於這樣的理由,老闆必須透過各種管道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主事者透過自傳來宣傳自己也就不足為奇了。毋寧說是意料中事。

然而,自傳這東西,形同對自我行為的省思及評價,比較像是人生最後的「結論」。尚未達成目標的人,是無法在這個故事結束前畫下句點的,不是嗎?

就我的觀察,有資格寫自傳之人,通常是身經無數挑戰、現已退役、不在商場第一線作戰者居多。由這種企業主所帶領的企業,您認為還有成長性嗎?

就算老闆的自傳並不像以上所述,至少也會有權衡輕重(priority)的問題吧!現任老闆著手撰寫自傳,可能反映出他的事業重心已經開始下滑!當老闆喜孜孜地贈送訪客自傳時,投資人通常會打退堂鼓的原因也就在此。

有個電視節目由演員宮尾進所主持,內容聚焦在採訪日本各企業的老闆。該節目經常耗時大半於介紹這些老闆的豪宅或珍貴收藏品,而我壓根兒不會想投資這些愛在電視上作秀的老闆。

當主持人進行採訪時,受訪者話鋒常轉到其自豪之處,或誇示其暴發戶心態,這些都是自暴其短的行為。讓人不由得揣測這些老闆已過了事業巔峰,接下來的爆發力難以再期。對於他們所經營的公司,我的解讀亦同。況且真正的富豪不會出現在這種節目,接受採訪的人多半是暴發戶居多。

此外,觀眾的反應也得考量。美國人看了這樣的節目頂多心想「我要是有錢,也要蓋這樣的豪宅」;但是日本人的心理是難以捉摸的,恐怕是讚嘆者寡而忌妒者眾吧!因此,我認為企業主接受這種節目採訪根本弊多於利,是相當不智的選擇。

況且,那些企業主的豐功偉績,多數是經過粉飾、杜撰出來的。

一次因緣際會,我拜訪了某平價商場(discount store)的企業主。當我們聊到他篳路藍縷的創業經歷時,他告訴我,當年他三十出頭,因為失業的關係,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禍不單行的是,父親又突然猝死。他父親臨終前留下遺言:「希望你能終生遵守兩件事,一是早起,另一是乖乖繳稅。」就這樣,他謹守父親遺言所交代的事項,開始養成早起的習慣。但是太早起床沒什麼事好做,還好找到清晨宅配牛奶的工作來排解無聊。那時候牛奶商老闆剛開始販售健康食品,他就順便幫忙發傳單,最後連接單的工作也承接下來了。說巧不巧,後來牛奶商老闆也不幸過世,於是他順理成章地接下經營的棒子。這種「草地狀元」的故事,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假,老實說我們不知道。但事後我們得知這家公司最後宣布破產了。

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所以說,仔細傾聽經營者的辛酸史仍然有意義。若經營者拿昔日英雄史自吹自擂,這意味著事業已經到頂,接下來將開始走下坡了。這種對未來事業沒有野心的經營者,您還相信該團隊有再創事業巔峰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