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引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數字的陷阱:解開 12 個數學的迷惑
富裕之路
隨機的致富陷阱: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IBM風雲再起
比爾蓋茲教你透視微軟

資訊科技

【類別最新出版】
ChatGPT:AI革命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初學Jetson Nano不說No-CAVEDU教你一次懂
Arduino首次接觸就上手(套件組合)
百萬粉絲經營法則:30天3步驟打造社群經濟力,在社交平台擁有百萬追蹤數


明日引擎(BE0079)──以創意與研發贏得未來
Engines of Tomorrow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資訊科技
叢書系列:NEXT
作者:羅伯‧布德利
       Robert Buderi
譯者:盛逢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30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294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引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但是企業要在市場上出人頭地,不能只靠好科學。可能早在 60 年代中期,就有公司開始感受到創新機器出了問題。接下來 20 年,從汽車到電視機,再到隨身聽,美國企業發現樣樣東西的創新能力都不及日本公司。

它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發展上,研究、發展、生產和行銷單位間缺乏橫向連繫溝通,導致效率一落千丈,實驗室與企業主流的鴻溝,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把好研究變成產品。
到了 80 年代末,許多公司奄奄一息,普遍裁員,研究部門似乎劫數難逃。90 年代首見 AT&T 縮減研發支出 8 ﹪。航太業巨擘洛克希德(Lockheed)、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諾斯洛普(Northrop)也減少兩位數。次年奇異大幅緊縮。92 年麥葛羅迪在 IBM 大刀一揮,全球幾乎每種行業就此展開「大屠殺」。

雖然個別情況容或有異,但中心目標則同:消除分隔研究和發展的藩籬、加速科技的週期時間,以及與事業單位更緊密地合作,好把產品儘快送到市場。在企業界走進新千禧年的今天,相同的基本目標仍主宰研究領域。這是因為在行動電話和無線網際網路把全球連結在一起之後,促成工業象牙塔興起的所有因素幾乎都已消逝不見。我們來看一些事實:

‧奇異、IBM、AT&T 和柯達等公司以前在市場居於主宰或獨占地位,因此仍可忍受功效不彰的研究成果,依然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從新科技獲得完全利益。但在自由化和全球競爭成為常態的今天,企業除了要求研究單位必須更可靠實際外,別無選擇。

‧科技研究數量激增,也使得基礎研究很難取得明顯的優勢。AT&T 實驗室的數學及密碼法研究部門主管歐德里茲科(Andrew M. Odlyzko)指出, IBM 的研究員 87 年宣布發現高溫超導性質後,僅僅幾個星期內,競爭對手的阿拉巴馬大學、休士頓大學、貝爾實驗室也都有了進一步的發現,把這個領域往前推進。

‧現在有許多公司不做研究也能成功。九八年個人電腦市場上的三大領導廠商康柏(Compaq)、戴爾(Dell)和捷威(Gateway),幾無本身的科技可言。它們富有創意的地方,是在時間及空間競爭的生產、行銷、配銷等商業領域。

科學研究成本升高,加上政府不再那麼大方地支持研究(至少在美國如此),企業因此更有必要採取以應用為導向的策略,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現實都將如此。

面對這種現實,研究單位的管理人員只好對進行研究的基本假設提出質疑,甚至質疑什麼叫做好研究。多就是好這個老觀念,是首先要質疑的對象之一,包括研發金額及專案數目都在內,因此他們必須把精力集中在策略上重要的領域;通常這是指公司擅長的核心技術,能夠應用在廣泛的產品或事業單位上。普林斯頓的西門子企業研究公司總裁葛蘭克(Thomas Grandke)說:「基本上,我們不是利潤中心,而是成本中心。我們需要不斷證明,值得花錢在我們身上。」

由於必須證明貝爾實驗室的研究有其存在價值,因此彭齊亞斯在唐格伍才有所頓悟。他的左右手布林克曼(Bill Brinkman)說:「非常清楚我們有了大麻煩。 AT&T 的人真的找上我們說:『喂,你們到底為我們做些什麼?』答案是我們太投入於研究之中。」

企業研究沒有因此消逝,全球各地實驗室掀起的轉型風,揭開了新頁──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叫人興奮的一頁。千禧年的口號是「切中要點」(relevance),或者如科技史學家韓瑟爾(David Hounshell)所說的,「各種手段、方法和機會構成的瘋狂拼圖」,擴增了創新的過程,並且確保了實驗室的產出對母公司和顧客都有貢獻。

今天的研究組織見到有希望的專案,會以更快的速度動手,但如果偏離目標,也以更快的速度撒手。在此同時,科技趨向於多樣化和專門化,一個公司沒辦法樣樣事情自己來。於是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立研究發展合夥事業、承接民間機構或政府實驗室的工作、授權他人使用技術、購買新創企業、出資設立新企業、資助大學的研究。視訊會議和透過網際網路的虛擬會議,把跨國和跨洲的科學家連結在一起,而且每一台電腦都配備攝影機,讓這種互動更容易即時進行的日子,正迅速開展在眼前。

其中一些措施或工具已存在多年,有些則是全新的,有些則是老觀念翻新。達文波特(Lee Davenport)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通用電話電子公司(General Telephone and Electronics,即現在的GTE公司)當了 15 年的研究主任,參與無數政府委員會,處理研究發展議題,成了企業創新的權威。他表示,一流的組織耕耘創新時,會創造一種環境,讓員工與真實的世界聲息互動,同時鼓勵跳脫框框思考。「研究絕不只是賭博,」他說。「你肯定可以讓獲勝的機率增加。」達文波特提出研究成功的七個基本步驟,至今仍是企業實驗室奉為圭臬的準則。

創造勝算──「達文波特的創新七法則」

要推出好東西不簡單。找到出色的研究員只是第一步。如何把叫人振奮的構想化成實用的東西,更是困難。有很多策略可以做這件事,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取決於實驗室的風格、文化和執行的良窳。但一流公司似乎都有一些簡單的措施,形成創新的架構。

達文波特根據他在維吉尼亞大學達登商學院的講課內容,歸納出企業研究創新的七法則:

一、成功有賴於計畫和成果,不是靠努力、辛勤工作或忠誠。「你必須期望你的研究發展人員產生成果,並據此給予獎賞。」

二、由於大部分的專案持續數年之久,經理人必須把它們切割成較小的部分,而且每個階段都有可評估的目標。

三、不要訂定籠統的目標。避免使用以下的字眼:批准、前進、增加、調查、研究、探討。這些都是虛假的目標,因為無法衡量。

四、尋找創意人才。只有少數人有獨特,甚至天馬行空的創意。鼓勵他們。

五、尋找產品研製高手。他們是內部的創業家,了解技術,能夠解釋得很清楚,並推動創意通過公司內部層層的阻礙。高階研究員通常欠缺這種特質。

六、暗中給些東西。暗中提撥預算,有時是打破既有模式,追求創意的唯一方法。

七、雇用年輕新血。研究員的平均年齡不可一年增加一歲以上。在高科技實驗室,理想的平均年齡是 35 歲以下。

企業研究顯然是在更寬廣的全球舞台上運作。近年來,競爭對手爭相踏進別人的市場,大幅拉齊了亞洲、歐洲和美國的競技場。在此同時,科技教育更為均等,加上愈來愈多一流科學家待在本國服務,使得人才分散到美國國境之外。

重視研究的主要公司,因此在全球各地設立實驗室,以便利用這些遠在他處的資源。經營這些駐外單位,更使創新過程增添了地域、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

雖然困難重重,外國實驗室卻比較能夠掌握當地顧客和市場的需求,而且更能利用附近公司和大學的研究成果。文化觀點不同的人提出的創意,也能豐富解決問題的構面,帶來多樣化的效果,難怪走向海外在近年機蔚為主流。 IBM 除了在紐約、加州、德州設有實驗室,也在以色列、日本、瑞士、中國、印度進行研究。微軟 97 年決定投資 8,000 萬美元,在英格蘭的劍橋設立新設施,次年年底稍後又在北京創立實驗室。30 年來 NEC 在三大洲都設立了實驗室,負責研究發展的助理資深副總裁石黑達雄(Tatsuo Ishiguro)說:「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市場環境不同,而且每個地區都有本身的優勢、特性。因此混合這些不同的人才,我們希望爬得更高,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