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前言 1
前言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NEXT

【類別最新出版】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自由主義VS身分政治:《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身分政治》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5週年長銷紀念版)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


新黑暗大陸(BE0091)──從文明的曙光到 21 世紀歐洲
Dark Continent : Europe's Twentieth Century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NEXT
叢書系列:NEXT
作者:馬克‧馬佐爾
       Mark Mazower
譯者:王道還、齊思賢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03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3564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前言 1前言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前言 1

「歐洲人憑什麼擁有傳播文明及禮儀,到其他大陸的權利?
歐洲本身恐怕還需要文明和禮儀!」
──羅斯(Joseph Roth),1937 年


乍看之下,歐洲似乎是個擁有古老國家及人民的舊大陸。其實過去一百年來,透過政治轉型,歐洲不斷新生及再造,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全新的大陸。有些國家已經不在地圖上,只活在世人的記憶中,例如普魯士;有些國家則創立不到 30 年,例如奧地利或馬其頓。我的祖母生於波蘭,當時還在沙皇的統治之下;義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臣服於哈布斯堡王朝,希臘的薩洛尼卡則是奧圖曼帝國的屬地。日耳曼人更擁有現在的波蘭、英屬愛爾蘭、法屬阿爾及利亞。今日,由同一民族組成的民主國家已成常態,但是當時歐洲最接近這種政體的國家,是巴爾幹半島的君主國。那時的男女老幼都沒有投票權,也很少國家的國會能夠超越王權。簡單來說,歐洲舊秩序在 1914 年瓦解後,海內外經過不斷實驗,才孕育出現代的民主政體和形影不離的族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共動員 6, 500 萬人,造成八百多萬人喪生、兩千一百萬人受傷。歐陸四大古帝國因此分崩離析,歐洲也成為捷克政治家馬沙瑞克(Thomas Masaryk)所說的「大墓園上的實驗室」。俄羅斯藝術家李斯特斯基(El Lissitsky)曾寫道,「世界大戰迫使我們去試驗所有的價值觀。」奧國及德國的皇帝流亡、俄羅斯沙皇遭到槍決,新興的政治人物在舊政權的廢墟中向萬民承諾,要建設一個更公義的社會,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屬於自由派的前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揭櫫一個民主體制的世界;俄羅斯的列寧則提出免於匱乏、不受階級剝削的共產社會;希特勒提出排除異族的種族優越論,透過血統的淨化及共同的目標,遂行帝國的命運。自由民主、共產主義及法西斯主義等,三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型態都認定,在人類的新秩序中要肩負再造社會、大陸及世界的責任。整個 20 世紀大多是三者彼此交戰、爭奪現代歐洲主導權的歷史。

以短期的觀點來看,威爾遜和列寧都未能建立自己理想中「更好的世界」。共產革命並沒有在歐洲全境蔓延,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驗也僅限於前蘇聯。但是各國一一擁抱威權統治後,自由民主的體制也陷入危機。到了 1930 年代,威爾遜心血結晶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瓦解,右派的聲勢相對水漲船高,希特勒的「新秩序」似乎成了歐洲的未來。自由派強力捍衛個人自由,納粹則反其道而行,強調集體的福祉;自由派主張各國一律平等,但納粹根據物競天擇的原則認定,較優越的種族可以統治其他種族;自由派支持自由貿易,納粹卻提出歐洲經濟以德國為首,整合為單一個體的構想。但是風水輪流轉,而且轉得相當快。 20 世紀的分水嶺是 1940 年代,納粹的烏托邦如日中天,但是從樓起至樓塌卻在轉眼之間。法西斯主義一敗塗地,不但無法主宰歷史,反而率先被送進歷史的灰燼。

但是拉長觀察的目光,還有另外一個理由使 1940 年代成為關鍵的年代。歐陸內外帝國及族國近百年的爭戰,使社會各階層對於意識型態的劍拔弩張漸感不耐。不但大規模動員的狂潮因此開始鬆動,兩次大戰之間興起的軍事主義,及集體主義也逐漸走入歷史。原本理念相同的人如今卻無動於衷或者退縮抗拒,甚至嗤之以鼻。世人這才發現民主體制有個含蓄不顯的特性,也就是留給個人及家庭隱私的空間。1945 年希特勒戰敗後,西方社會再度奉行民主體制,卻也開始面對來自左派的競爭。因為打敗納粹德國的紅軍在東歐引進共產主義,建立新的帝國。

各種意識型態搶奪歐洲主導權的最後階段就是冷戰。所幸,冷戰期間至少讓歐洲避開真正的戰火。雖然歐洲避免不了危機,但是基本上,兩大超強「和平共存」,希望對方終將覆亡的同時,也承認對方存在的權利,進而維繫了歐洲的穩定及和平。兩大體制備戰的同時,卻都打不起這場戰爭,因為彼此還有另外一種競爭:為老百姓提供福利,帶動經濟成長及創造社會繁榮。兩者最初的進展相當驚人,但是只有民主體制能夠因應全球資本主義日增的壓力。前蘇聯於 1989 年瓦解後,不僅結束了冷戰,也結束了 1917 年以來,主要意識型態壁壘分明的時代。

找出歐洲的真義

所有的意識型態都想建立一個烏托邦,有的希望普世奉行共產主義,有的則是要建立全球民主體制,或者「千年帝國」,它們更認定本身建立的烏托邦能夠「終結歷史」。但是史隆(Ignazio Silone)說過,「歷史是站在贏家的那一邊。」事後諸葛來看,民主體制一定在歐洲落地生根,否則冷戰就不會如此收場。如今我們需要另外一種史觀,目的不是作為政治工具,而是讓我們更貼近以往的現實。換句話說,就是要認定目前的現實只是前人打拼的可能結果之一。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紛紛接納民主體制,但是 20 年後幾乎奄奄一息。 1989 年也許可以代表民主體制戰勝共產主義,但是如果沒有共產主義在二次大戰時徹底打垮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沒有前者的勝利。民主體制不見得注定會贏法西斯主義及共產主義,同理,歐洲能夠及願意建立何種民主體制也有待觀察。簡單來說,筆者所述是一個驚險萬分、意料之外的結局,不是民主體制一面倒的勝利。

意識型態的重要性不在於作為歷史的導引,而是信仰及政治行動的工具。過去的教條也許無法再打動人心,但是不代表它當初就是撒了漫天大謊。有人形容共產主義的敗亡是「幻象的消逝」,但是悼亡之詞畢竟不是精確的歷史分析。1945 年之後,也有人批評法西斯主義是一場政治大疫,政治狂人帶著被迷惑、催眠的群眾走向不歸路。但是歐洲大陸的創傷不能全都推給少數狂人。無論我們接納與否,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確曾花費力氣,試圖解決大眾政治、工業化及社會秩序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連民主體制也未必能夠完全解答。

此外,國家社會主義其實很能融入德國甚至歐洲的歷史主軸,只是大多數人不太願意承認。共產主義企圖在歐洲開發程度最低、戰火最頻繁的前蘇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社會,鞏固一個分崩離析的帝國。同時又發動一場工業革命,想要畢三役於一功,的確和歐洲的傳統大相逕庭。反之,納粹主義的野心就沒有那麼大,在境內的動作也相對低調,只是對外比較激進。總之,納粹主義空有革命的論調,真正的理念和機制大致延續歐洲以往的脈絡。但是納粹德國卻幹出前蘇聯做不到的事,以武力撕毀〈凡爾賽和約〉。「第三帝國」(Third Reich)成為自由民主體制在 20 世紀中最可怕的大敵,原因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