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評:文化生命的漣漪

INTO系列

【類別最新出版】
全台凶宅打卡
自由與干預:搞好經濟就手握權力,借鏡自由市場的歷史、擘劃經濟的未來
蘭花賊(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親愛的圖書館
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多瑙河注(IN0024)
Danubio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INTO系列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克勞狄歐‧瑪格利斯
       Claudio Magris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22日
定價:450 元
售價:35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40頁
ISBN:957134112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評:文化生命的漣漪



  書摘 1

溝槽的問題

1 一塊碑

親愛的朋友:

威尼斯市市府官員茅利齊歐‧塞康尼先生,提議吾人舉辦一項展覽,展覽名稱為「旅行的建築:旅館及其歷史與烏托邦」(The Architecture of Travel: Hotels, their History and Utopia),展覽提案見附件說明書。建議展出地點是威尼斯。目前有部分組織和機構已表示有意協辦。閣下若有興趣和我們合作……

這封懇切的邀請函是幾天前寄到的,並非寫給特定的人,也不知這歡喜的邀約是發給誰的。由市府當局贊助的溫情美意湧現,超越個人而擁抱了全體:這全體指的是人類全體,不然,至少也是那廣泛而流動的文化知識社群。隨信附上的提案由圖賓根和帕多瓦大學的教授共同執筆,根據某種嚴格的邏輯而草擬,並附帶一份參考書目。其目的在於將旅行的不可預測性、路途的複雜多歧性、延誤的偶然性、入夜後的不確定性,以及任何旅程的不對稱特質,化約為有如論文般無法更動的秩序。整套架構擬定了某種求生法則的初稿──如人所嘗言,如果,生命是一趟旅程,我們就是地球的過客。

在這個以星球的尺規治理和運作的世界裡,誠然,旅行的冒險和神秘好像都已不復存在:即使波特萊爾的旅人──他們出發去尋找聞所未聞的事物,準備好面對探險中發生海難的不測,但即使有未可預見的重重災難,他們在未知當中找到的卻正是離開家時打算脫離的那份無聊乏味感。然而,移動總比什麼都沒做好:火車飛馳過鄉野的時候從車窗往外看,舉面迎向微風,就感覺有什麼東西經過,穿流體膚。空氣悄悄鑽進衣服裡。自我膨脹又收縮,像隻僧帽水母。一點點的墨汁流出瓶外,稀釋到墨色的海洋。但這束縛的緩緩舒張,好像換下制服,代之以一套睡衣,反而比較像是學校課表中規定的一小時休息時間,而不是什麼偉大的解除動員的許諾。即使感覺到那無情蔚藍的天空在未決的現實下舖展開來,也都是虛幻妄想,像詩人班恩(註 1)所說的。太多自滿而專斷的預言者告訴我們,觀光業者報價清單中「全部包括」的條款裡,是連一陣清風揚起都算在內的。不過幸好留給我們的還有歸類的冒險、圖表的刺激、方法論的誘惑等等。接受威尼斯市府官員委託進行策劃的圖賓根大學教授也許也覺得,這個世界實在無聊得很,難以挑戰奧狄賽之旅,那種旅行是屬於個人的真實而獨一無二的經驗。但他在第三頁引用了黑格爾的話來潤飾自己的文章,以此鼓舞自己,更回應這位出自同一座大學城之神學院的哲人,主張方法即經驗的建構。

就在出門前,在信箱中發現這封有系統的計畫書,我現在來到一條木椅旁俯瞰狹窄的水流,心中對這個計畫產生好感──隱藏在這些邏輯的段落和指示箭號下面,是一則微型的賦格的藝術。長椅散發出好聞的木頭氣味,一種男性的強悍,令人想起隆河河谷的騎士,而我面前的布雷格河(Breg)──還是多瑙河?──是流動的青銅絲帶,閃著褐色的光輝;也多虧森林裡的幾塊積雪,生命顯得冷洌而清新。天空和風中都帶著許諾。周遭環境結合一種善意的鬆弛狀態,快樂的秘密結盟,也許再加上一聲「親愛的朋友」這樣熱絡的召喚──讓我產生信心,甚至接受了我們這位德國同事在威尼斯觀光計畫書中提出的精心架構,他將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各種旅館的類別加以綜合,看起來還滿有道理的。

旅行竟還有建築,令人感到欣慰,而為這建築貢獻幾塊石頭也是有可能的,雖然旅人比較不像是會建造風景的人──因為那是固定在原地的工作──反而比較像破壞風景的人。這是霍夫曼(註 2)作品中的人物 R 男爵的態度,他四處旅行,蒐集風景,若為了享受或創造美麗的全幅風景,必要時他會把樹砍了,把枝裁了,把崎嶇的表面弄得光滑,把整片樹林剷平,把農田摧毀,如果這些東西擋了他的好視野的話。但即便破壞也是一種形式的建築。根據特定規則和計算所從事的解構,一種解體又重組的藝術,或說創造另一種不同秩序的藝術。當爬滿植物藤蔓的牆突然倒塌,出現一片寬闊的景象,遙見遠方落日餘暉中的城堡,這位 R 男爵又多停留了幾分鐘,目不轉睛地望著這個他一手搬演出來的奇景,然後掉頭急去,不復歸來。

每種經驗都是嚴格方法導出的結果,即使是 R 男爵眼中那遠方夕陽的清澈透明,或來到黑森林這張木椅旁所感受到的雪一般的沁涼氣息。正是在這分類當中,在試圖將之歸類的條目中,生命閃現,充滿挑逗,這樣做的時候更暴露出生命不可化約的神秘而誘人的餘緒。這兩位文思泉湧的學者草擬的計畫也是一樣的,其所採納的形式如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1.1, 1.2, 2.11, 2.12,以此類推),讓我們在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極小的裂縫中,瞥見旅行無盡的起伏變化。它把旅館分為幾類:豪華型、中產階級式、簡樸型、工人階級式、地區風格型、碼頭區型、「歡迎大型旅遊團」型、村舍型、親王型、修道院型、慈善機構贊助型、貴族型,還有商業行會的旅館、海關和稅務局的、郵局和卡車司機工會的旅館。唯有科學化的分類圖表才能真正凸顯日常事物和事件的形上學幽默、其中的關聯和順序等。舉例來說,在E節,專談場景,這場景當然就像可能會出現在旅館中的一樣──在某個地方我們讀到:「2.13. 色情:─求愛─賣淫。2.14. 沐浴。2.15. 臥室。2.16. 警鈴。」

我不知道黑森林的紐─埃克(Neu-Eck)這個地方的這家旅館應該歸在哪一類,旅館就在離這條木椅一、兩哩遠的地方;二十三年前,我就坐在這家旅館裡看著一個小小的啤酒杯墊,上面有福斯登貝格(Fürstenberg)啤酒的廣告(一個圓形的硬紙板,金色的底圖上有一個類似紅龍的圖案,有藍色的邊線),而我的生涯之路也就這樣決定了。出發與歸來,「為了認識我的地理之旅程,」那個巴黎狂人是這樣說的。距離長條木椅不遠的地方有一塊碑,碑文表示此地為多瑙河的源頭──或說源頭之一。事實上,它是在強調這裡是最主要的源頭。旋律之河──詩人賀德林(註 3)是這樣稱多瑙河的:諸神之間深藏的辯論,連接歐洲和亞洲、德國和希臘的通衢,沿著這條路,詩與文字在神話的年代降臨,將存在的意義帶到西邊的德國。對賀德林來說,河岸猶有神祇,藏匿著,且為徘徊在流亡之夜及現代疏離中的人們所誤解,但卻生生不息,猶然長存。深眠於德國土地,只因現實的單調平凡而變得無趣,但注定要因某種烏托邦的未來而再度甦醒,喚醒心的、自由的、和解的詩篇。

這條河有很多名字。有些人稱上游為多瑙河,下游為伊斯特河(Ister),有時候又用一個名字指稱全河。老普林尼(註 4)、斯特拉博(註 5),還有托勒密(註 6)就曾想過上下游的分野在哪裡:也許是依利里亞(註 7),也許是鐵門(Iron Gates)。古希臘詩人奧維德(Ovid)稱為雙名河(Bisnominis)的這條河流,將德國文化隨著其所夢想的精神的奧狄賽之旅,往東方牽動,和其他文化的無數混雜變形相融合,並在這些變形中找到自身的完成與衰落。德國學者斷斷續續地沿河而下,行囊裡裝著最新的風尚與引言;如果詩人只蕩著醉舟,他的替身便遵循尚‧保羅(註 8)的建議,一路蒐集並記錄的不只是視覺意象,還有老舊的開場白和戲單、車站的閒聊、史詩與爭戰、喪葬和形上的銘文、剪報,以及貼在小酒館和禮拜堂的告示。拉瑪丁(註 9)有一作品即題名為《東方之旅的回憶、印象、反思及地景》(Souvenirs, impressions, pensées et paysages pendant un voyage en Orient)。你可能會問,誰的反思和印象?獨自旅行時──這是常有的事──我們得一路計較盤纏;但偶爾生命對我們不錯,可與四、五好友同遊,讓我們得以看世界,也許只有匆匆幾瞥,而好友會在最後的審判中為我們作證,並以我們之名道出。

在兩次旅行之間,我們試圖將鼓鼓的筆記檔案轉載到紙面上,把一捆捆的東西、便條紙、小冊和目錄轉成打字的紙頁。文學是移動的房屋;每次換地址,就遺落某個東西,而其他的東西又在我們先前忘記的「安全地方」冒出來。真的,我們就像孤兒,賀德林在寫多瑙河源頭的詩中如此說道:川流不舍,在陽光中熠熠閃爍,如生命本身的流動,但感覺它會反射回來,卻是一種讓人目眩不堪的幻覺,像牆壁上不存在的光點,耀眼的霓虹。

無有的顫慄卻將事物點燃,留在沙灘上的錫罐、汽車的後視鏡,一如夕陽讓窗燃燒。河流無所加添,而旅行無關道德──這是魏寧格T旅行的時候說的。但河流是一位高超道士,沿著河岸對運命大輪及輪幅間的缺口大作文章。每一段旅程中,在放鬆、安逸的片刻裡,都至少會有一些關於南方的知識拼湊。多瑙河並不在意河岸上的孤兒,只是不斷朝海的方向流去,朝至高的信念流去。


譯註

註 1:班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德國詩人,作品充滿表現主義的色彩,詩集有《陳屍所》、《肉慾》等。
註 2:霍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德國浪漫派後期作家、音樂家。
註 3:賀德林(Friedrich Hderlin, 1770-1843),德國詩人,將古典希臘詩文形式移植到德語中,深受席勒賞識,唯其作品在二十世紀才重新被發掘。
註 4:老普林尼(Pliny, A.D. 23-79),古羅馬軍人、從政者、博物學作家,最有名的著作,也是唯一流傳者為三十七冊的《自然史》,為羅馬帝國日常生活各方面觀察的總和。
註 5:斯特拉博(Strabo, 64?B.C.-A.D. 23),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家暨歷史學家,主要描述從印度、埃及到不列顛各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民情。
註 6:托勒密(Ptolemy),公元二世紀時的天文及地理學家,著有《天文學大成》、《地理學指南》。
註 7:依利里亞(Illyria),亞得里亞海東岸地區,大體上是今天的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
註 8:尚‧保羅(Jean Paul, 1763-1825),原名Jean-Paul Richter,德國浪漫文學先驅,見本書第二章。
註 9:拉瑪丁(Lamartine, 1790-1869),法國浪漫派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