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商業流行小品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人類活動的精髓
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1)
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2)
書摘: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
書摘:用自己的創造力畫畫
書摘:繪畫訓練 一步一步來
書摘:學前和學成後作品的對比
書摘:繪畫是藝術家的鏡子

作 者 作 品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譯 者 作 品

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流行小品

【類別最新出版】
加賀屋,與形形色色人生相遇的旅宿:揭開一流款待背後的真實故事,看見超越工作守則的服務價值
跟著莎士比亞去上班:當老闆是王子、主管是弄臣、同事是老奸,四百年來英國君王都在用的職場應對工作術!
無畏的膽識: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告訴你50個關掉內心恐懼
米其林大師從未說出的34個成功哲學
鍛鍊你的職場計算力!掌握34種數字公式,提升效率,業績翻倍!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UP0121)
The New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類別: 商業>流行小品
叢書系列:流行小品
作者:貝蒂‧愛德華
       Betty Edwards
譯者:張索娃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812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人類活動的精髓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1)導論:理論與經驗的整合(2)書摘: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書摘:用自己的創造力畫畫書摘:繪畫訓練 一步一步來書摘:學前和學成後作品的對比 書摘:繪畫是藝術家的鏡子



  自序:人類活動的精髓

人類活動的精髓

本書自 1979 年 7 月第一次出版以來,20 年過去了。1989 年時,本書進行修訂並再版,加入了歷經十年學到的其他東西。到了 1999 年,我再次進行修訂,這次的修訂展現了我從事美術事業以來的全部所得,對我來說,藝術堪稱人類活動的精髓。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這些年來,不斷有人問說為什麼寫這本書。其實就跟大多數人的情況一樣,寫這本書純粹是眾多偶然中的一個偶然。首先,我的背景和所受的訓練主要在藝術方面,包括鉛筆畫和水彩畫,而不是在藝術教育。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使我對教學懷抱完全不同的期望。

經歷畫家生活的保守嘗試後,為了生計,我開始在我的工作室開一些私人的美術課程。然後,為了能夠增加收入,我回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補修教育學分。取得學位後,我便到洛杉磯的維尼斯(Venice)高中教書。那個工作棒極了。學校有由五位老師組成的藝術學組和一群充滿活力、挑戰性、聰明又難教的學生。當時,美術課是學生最喜歡的課,他們經常一舉囊括全市風行的美術比賽獎項。

在維尼斯高中,我們在第一學年就開始上美術課,迅速地教學生如何畫好素描,然後像訓練運動員一樣地訓練他們,好讓他們能在高二和高三時參加美術比賽。(我現在對學生比賽持非常保留的態度,但當時這些比賽的確大大地激勵了學生們。也許這是因為這些比賽有許多獲獎者,因此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吧。)

在維尼斯高中的五年中,我對素描產生了困惑。身為教師群的最新成員,我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學生的素描速度。我不認同大多數老師抱持的觀點,認為只有相當天賦的人才能畫得好,我希望所有學生都可以學會素描。然而,無論我多麼認真地教,學生多麼努力地學,他們還是覺得素描很難,我對此感到非常訝異。

我經常問自己:「這些學生同時在學其他技巧,為什麼會覺得畫自己眼前的事物如此的難呢?」我有時會考他們,問其中一位對畫靜物感到困難的學生:「你看得出桌上的靜物,柳橙是在瓶子的前面嗎?」「看得出來,」那位學生回答。「既然這樣,」我說,「在你的畫裡,柳橙和瓶子卻是在同一個空間位置裡。」那位學生回答:「是呀,我知道。但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畫出來。」「好吧,」我會小心地說,「你看著靜物,並且把你看到的畫下來。」「我正在看啊,」那位學生回答,「可我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它畫出來。」「好吧,」我會提高聲音說,「你看著它……」而學生會回答,「我是在看啊……」如此一而再,再而三。

另一個困惑是,學生們通常是突然「會」畫畫,而不是慢慢地獲得畫畫的技巧。然後我會問他們:「你怎麼這個星期會畫,而上個星期不會呢?」他們的回答經常是:「我也不知道,只不過是現在觀看的方法不同了。」「怎麼個不同法?」我會問。「我說不出來,就是不同了,」他們說。接著我會繼續討論這個問題,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卻無法成功。學生們經常會這樣結束這個話題:「我就是描述不出來。」

在困惑中,我開始觀察自己:我自己畫畫時在做什麼?於是一些現象很快就顯現出來──例如我不能一邊說話一邊畫畫;還有,在畫畫時,我沒有時間觀念。因此,我的困惑一直存在。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要學生們倒著畫一幅畢卡索的畫。這個小實驗比起我做過的其他嘗試,明顯地顯示出畫畫的一些不尋常因素。讓我和學生們都很吃驚的是,完成後的作品非常好。於是我問學生:「為什麼你們倒著畫能夠畫得很好,但是卻不能正著畫呢?」學生們回答:「倒著畫時,我們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麼。」這是所有困惑中最大的困惑,令我毫無頭緒。

在下一年,也就是 1968 年,媒體首次報導關於生理心理學家史培利(Roger W. Sperry)對人類大腦功能的研究,他後來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閱讀他的研究讓我茅塞頓開。他那令人震驚的發現,讓我在繒畫的問題上找到一線光明。他發現人類大腦使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語言的、分析的和連續的,而另一種是形象化的、感知的和刺激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轉換到另一種形象思維方式,這個觀點很符合我個人畫畫的經歷,也解釋了我對學生的觀察結果。

我努力地閱讀所有能夠找到的史培利的研究報告,並盡我最大所能向學生解釋這些理論與繒畫的關係。他們也對繒畫的問題產生興趣,並很快在繒畫技巧上獲得很大的進步。

我當時正在進修以取得藝術碩士學位。我意識到,如果我想將史培利的理論應用到繒畫領域的教育上,我還需要更深入地學習。儘管當時我已在洛杉磯工商學院(Trade Technical College)全職教書,我還是決定再回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修博士學位。在接下來的三年,我去上結合藝術、心理學和教育的夜間課程。我的博士論文標題是〈繒畫的感知技巧〉,並將「倒反畫」(upside-down drawing)作為一個實驗變相。我在 1976 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開始在加州大學長灘(Long Beach)分校教美術。我需要一本加入史培利研究成果的美術教科書。於是接下來三年間,我完成了《像藝術家一樣思考》這本書。

從這本書 1979 年首次出版後,我驚訝地發現,我提出的關於學習繒畫的理論擴散了開來。本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我感到非常榮幸。更令人驚喜的是,一些與美術完全不相關的個人和團體,找到運用我書中理論的新方法。以下幾個例子顯示出其廣泛性:護士學校、劇坊、企業培訓課程、體育教練學校、不動產行銷協會、心理學家、問題少年的輔導員、作家、美髮師,甚至是一間訓練私家偵探的學校。全國大專和大學的美術老師也將許多技巧融入其教學中。

公立學校的老師們也使用我的書。在過去二十五年裡,學校不斷削減美術課程的預算,但我很高興指出,美國州政府的教育部門和公立學校的教育董事會,已利用美術來作為挽救失敗教育系統的工具之一。然而,教育行政官員還是傾向於反對將美術包括進來,而把美術教育當成是一種「附加」的教育。而「附加」的背後含意是「有價值但不是最重要的」。我的觀點正好相反,美術對於訓練明確的、形象的、感知的思維非常重要,就像「3R」(讀、寫、算)對訓練明確的、語言的、數字的、分析性的思維很重要一樣。我相信兩種思維模式對訓練邏輯性思考技巧、推測深層含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至關重要──一種用來了解細節,而另一種用來「看」整體。

為了協助公立學校的管理者了解美術教育的作用,我相信必須找到一種新方法,教學生把學到的美術技能,轉而應用到學業問題的解決上。知識的融匯貫通往往被認為是教學中最難的一項技巧,而且不幸的是,這種融匯貫通經常是偶然發生的。老師們總希望學生可以「抓住」學習繒畫和「了解」問題解決方案之間的聯繫,或者英文語法和邏輯性、連貫性思維之間的關係。

企業培訓課程

我與眾多企業合作的經歷說明了這些企業主管都在尋找將知識融匯貫通的方法,例如將繒畫技巧應用於解決問題上。一般課程的長度是根據企業可提供的時間,通常是三天:一天半用於學習繒畫技巧,剩下的時間則致力於運用繒畫技巧來解決問題。

學習團體大小不一,一般在 25 人左右。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非常詳細,例如「什麼是 ?」這可能是某家公司好幾年都找不到答案的某個化學問題;也可能非常籠統,例如「我們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或者介於兩者之間,例如「怎樣才能使我們這個單位的所有成員更有效率地一起工作?」

前面一天半的繒畫訓練包括書中手部素描的課程。繒畫課程的雙重目的是,既要顯示本書中強調的五個透視技巧,又能呈現出每位參與者經過有效訓練後的潛在藝術能力。

類比畫是純粹的表達性繪畫,畫面上沒有任何叫得出名字的主題,只是一條或幾條線來表達中心思想。令人意外的是,就連沒有受過美術訓練的人也能夠運用這種語言,能夠創造出這種表達性繪畫,並且看得懂這些畫所要表達的含意。繪畫課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增強對藝術的自信,以及對類比畫效果的信心。

接下來是問題解決課程,開始訓練用繪畫方式來思考。這些稱為「類比畫」(Analog drawing)的訓練,在我的另一本書《畫出心中的藝術家》(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中,也有描述。參與者使用所謂的「線條語言」(language of line),首先把問題畫出來,然後從畫中找出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這些表現力很強的畫成為小組討論和分析的工具。在訓練中,參與者會使用邊緣(邊線)、陰形(negative space;一般商業語言中稱為「白色空間」)、相互關係(把問題的每個部分分開來看,並「透視」之間關係)、光線和陰影(從已知推測出未知),以及問題的整合(各個部分是否相互切合)等理論。

在問題解決課程的最後部分,每位參與者將選擇一樣與現有問題有關的東西,並把它畫下來,然後對這部分課程進行總結。這幅畫將感知技巧結合到問題解決中,並引發思維模式的轉變。我稱這種模式為「R模式」(R-mode)。當參與者處於這種模式時,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討論的問題和畫上,小組便透過這個過程來探索深層含意。

這些課程的結果往往相當成功。有些得出的解決方案非常明顯,讓人覺得有點好笑,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化學研究小組充滿驚喜、出乎意料的經歷。那個小組發現他們十分享受現有特殊的、受重視的地位,而且他們對這個吸引人的問題非常好奇,以至於根本就不急著去解決。另外,解決這個問題也意味著這個小組必須解散,回到毫無變化的工作中。這些都非常清楚地呈現在他們的畫中。令人好奇的是,這個小組的領導人宣布:「我想過這些原因,但我就是無法相信這是事實!」解決方案是什麼呢?這個小組要意識到,他們需要並且接受嚴格的時間限制,還必須得到保證──會有其他同樣有趣的問題等著他們解決。

另一個驚喜的結果來自於客戶關係的問題。這些參與者的畫非常一致地顯現出既複雜又詳細。幾乎每幅畫都把客戶表現為飄浮在廣大空曠空間裡的小東西。而畫中複雜的區域都把那些小東西排除在外。透過討論,這群參與者了解到自己(潛意識裡)對客戶的無所謂和不關心。這又帶來其他問題:所有空曠的陰形裡有什麼,以及怎樣使那些複雜的區域(在討論中被認定為工作中較有趣的部分)與客戶的利益聯結起來?這個小組計劃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探索。

希望更有效率地一起工作的小組得出了非常明顯的結論,他們自己都覺得好笑。結論是他們需要改善團隊之間的溝通。團隊成員幾乎全是擁有化學或物理高等學位的科學家。在整個任務中,每個人都有其明確的一部分工作,但他們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在不同的大廈裡與不同的助手一起工作。超過 25 年的時間,他們都沒有彼此見過面,一直到我們舉行了這個為期三天的課程。

我希望這些例子能讓大家粗略地了解我們為企業舉辦的課程。當然,參與者都是些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專業人士。就像訓練課程讓我成功地轉換了我的思維方式,它也使這些受過高度訓練的人改變了看待事物的方法。這些畫是參與者親手畫的,所以它們提供了真實可參考的證據。因此,深層含意很難被忽略,這些討論的焦點也很集中。

我只能透過推測來了解,為什麼這個過程能夠有效地把被隱藏的、被忽略的或透過語言思維模式「解讀不出」的訊息,給挖掘出來。我認為可能語言系統(我稱之為L模式〔L-Mode〕)將繒畫──特別是類比畫──視為不重要的,甚至只是一種塗鴉的方式。也許,在任務中L模式退出,使其審查的功能因而延後。很顯然的,人類意識中存在的、而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可以透過繒畫傾洩出來。當然,傳統的主管可能將這個資訊視為「軟弱的」,但我認為,這些沒有說出來的反應,對企業最終的成功和失敗有一定的影響。廣泛地說,它對潛意識的揭示可能比看起來的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