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行過洛津:「台灣三部曲」之一
三世人
風前塵埃: 「台灣三部曲」之二
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故鄉無用
故鄉無用(首刷限量 馬尼尼為手繪印簽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牛仔很忙: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裝版)


兩個芙烈達‧卡蘿(AK0056)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01日
定價:160 元
售價:12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68頁
ISBN:957133441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九七年跑了大半個地球,短短一個月之內,兩次進出阿姆斯特丹,畢竟不是常有的事。一次過境小留轉機到馬德里,一次到海牙然後飛布拉格。

我的遊記卻應該從澳洲之行開始。五月底,放下幾近完成的香港最後一部曲,把筆一丟,飛到墨爾本參加大洋洲文學會議,我提出以跨文化的交流與國勢為題的論文。回想起來,澳洲給我的記憶,幾乎全與動物有關,穿上厚厚的冬天大衣,黑夜跑到墨爾本偏遠的海邊,等待歸巢上岸的小企鵝,雪梨動物園,擔心抱頭猛睡的可愛無尾熊一不留神掉了下來,然後是布里斯本抱到懷中依然沉睡的小無尾熊、黃金海岸的袋鼠園、餵鳥園……澳洲十幾天,我們不僅看動物,也吃牠們,袋鼠尾燉清湯,味道比牛尾湯鮮美,鱷魚排、臉盆一樣大的大王螃蟹、生蠔、鮑魚、龍蝦,無不是人間美味。

臨離開布里斯本的那個早晨結伴去逛骨董店,當地一位經營此道的女華僑,把我們載到郊區的骨董市場,一大片空地上用鐵皮搭建的倉庫,分租給不同的古物商,只在周末假日開放。骨董市場以家具最為顯眼,堆得滿坑滿谷,女華僑從北京運來的銅鎖原木色的桌櫃、明式桌椅,侷促在小小的角落,她與澳洲朋友合夥的西洋古典家具,卻堂堂皇皇佔了五、六個店面。這兩年西方的中國熱顯然沒燃燒到偏遠的南半球來。

我瀏覽這批看似來自歐洲的古風家具,全是用桃花心木、胡桃木等講究的硬木做的,比人還高的帶圓鏡的古典大衣櫥、四根柱子的黑漆古床、可容納二十四個客人坐下用餐的宴會餐桌,配套的高背椅子,扶手線條優雅,椅背還雕花,沉重的木箱、教堂儀式用的座椅、祭祀桌、唱詩班的坐席、甚至打獵出巡時的摺疊椅、矮凳……無一不是做工精緻、雕刻繁複,有的還鑲金嵌銀,顯然是來自上幾代沒落貴族、上流社會家中的遺物,從散置桌櫃、梳妝台上的銀燭台、銀酒杯、刻花水晶玻璃、雕花的桌巾,宗教節日用的蕾絲、刺繡品,我猜想它們可能屬於南歐的風格。

「……這些家具,十七、十八世紀的骨董,老遠從中南美洲運過來的,有阿根廷的、智利的、還有墨西哥來的……」女華僑說是她的合夥人飛去一件件親手挑選的。

地理方向感向來缺缺的我,加上旅途飛行天旋地轉,十多天來我早已東西不辨,這下更弄不清澳洲的布里斯本與中南美洲之間的地緣關係。憑直覺,阿根廷、智利遙遠不可及,仿如在另一個星球。

「是很遙遠。」澳洲人的英語腔調很重。「從雪梨飛到聖地牙哥──智利的首都,整整飛二十四個小時──全世界最長的飛行距離……」

「當中不需要停下來加油?」

我以飛紐約在東京、舊金山轉機的經驗問他。

澳洲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

「沒地方停,全是海洋,飛過整個太平洋……」

我相信他。澳洲人每年搭幾次這班飛機,到中南美洲蒐集西班牙殖民時代的骨董家具古物,整貨櫃運回這裡待價而沽。一屋子乍看之下,以為是南歐西班牙的骨董工藝品,卻原來是出自中南美洲本地的精工良匠之手,複製得無論造型、細部裝飾都幾可亂真。

十六世紀,西班牙摧毀了印第安的印加、馬雅、阿茲特克等文明之後,中南美洲淪為殖民地,征服者大力推行希斯班化(Hispanic),中南美洲每個城市的色調、社會文化活動,完全是西班牙的翻版,各國的總督府沿襲了當時西班牙宮廷的繁複禮儀,講究排場奢華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各種宴會、出獵、戲劇表演的豪華程度和規模,只有當時法國的第戎和布魯塞爾的活動可媲美。

墨西哥的第一任總督科特斯更是揮金如土,除了龐大的騎馬衛隊和侍從之外,府中還有樂師、中世紀民間詩歌的吟唱者、懺悔神父等等。總督府的宴會,酒泉從一隻巨大的塑像口中源源不絕地流出,不管季候,紳士戴著黑色的大禮帽,穿西班牙式的高硬領、齊腰的披風,彬彬有禮地挽著上身穿緊身背衣,細腰下裙撐把裙子撐得大蓬禮服的仕女赴宴,四百名賓客用金餐具進餐,食物的精美可口與多樣使歐洲任何一個宮廷的宴會都要相形見絀。金杯裡盛有可可、美酒,豎琴、吉他、十孔笛輪番演奏助興,徹夜狂歡。

殖民者從宗主國移植了所有的禮儀服飾、生活語言,全套照搬。這也正是我論文的重點: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下,強勢的一邊注定要把弱勢的民族全面性地壓倒,甚至毀滅,讓它銷聲匿跡,然後用自己的文化完全取而代之。

我看過一幅地圖,故意把中南美洲顛倒過來。地圖,對旅行者而言不可或缺,幸虧那是一幅畫家創作的作品,並非真實的地理。

這幅「錯覺的地圖」,出自南美烏拉圭的藝術家托雷斯‧賈西亞之手,他把南美洲的地圖倒置,整個顛倒了過來,使南極處於北邊,赤道變成在南方。賈西亞畫這幅地圖是在嘲弄幾世紀以來,世人輕南重北的地理觀念,用意是讓南美洲人重新思考他們的位置,尋找地理上與歷史上的自我肯定。

身分認同一直是拉丁美洲的藝術家夢魘似的、追纏不休的創作主題。仿如陷於一種集體意識的催眠,從烏拉圭到阿根廷、薩爾瓦多、墨西哥……他們先後不約而同以各種形式記錄著地誌行腳、遊蹤圖考以便確認心靈之鄉的歸屬。

這個困惑是從公元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開始的。隨著航海探險而來的西班牙武力征服者,以火與劍掠奪了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土地,拉丁美洲淪為歐洲文化的一部分,由於地處邊陲,地理的差距,與宗主國若即若離,被殖民者自覺在文化上落後於歐洲,成為邊緣的落伍者,於是力圖找尋與歐洲文化的一致性,企圖迎頭趕上。另一方面,隨著歷史的發展,拉丁美洲國家紛紛獨立自主後,逐漸為自己本土文化的特色而自豪,主張發揚印第安土著傳統,割斷歐洲臍帶之聲高唱入雲。

於是,二十世紀三○年代墨西哥的民族壁畫派主導了拉丁美洲的藝壇,令舉世側目的同時,烏拉圭的托雷斯‧賈西亞,這位以符號性的幾何藝術活動於主流之外的藝術家,也以「錯覺的地圖」,顛覆了世人眼中拉丁美洲的遍遠位置,肯定它具有獨立成格的條件與力量,並不需要仰賴別人的肯定。

宿命式的迷思始終揮之不去。火山口下的薩爾瓦多,一件出自魯道夫‧莫里納的裝置藝術作品「地圖」,他用經緯方格的線體框住了一幅一九一三年薩爾瓦多的地圖,把一枚徽章鑲在中心位置,嵌入版圖,用七把利劍刺穿受傷的心,利劍是薩爾瓦多的辟邪之物,雖然版圖受了詛咒,先是西班牙的殖民,現在換成美國的政治侵略,但是仍有七把劍鎮壓辟邪。

阿根廷的葛拉莫‧古特加,被國際藝壇認可的年輕藝術家,也使用文字與圖像符號展開不同階段對家國與自我位置質疑的尋求。首先收集遊記,把龐大的地誌圖型從室內的小床,一直到塗滿了地圖的大床,回歸的過程以床、家做為歸屬點。

他的第二個階段的嘗試是把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的一個族譜,代代繁衍以地圖經緯垂直變化來呈現。乍看之下,族譜宛如一張地圖,每一代的人名也一如道路街名。

葛拉莫‧古特加把自己定位在哪裡?還有賈西亞的被倒轉過來的地圖,他可認得出身在何方嗎?除了地理、文化的歸屬問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與原住民的印第安人、北歐移民、甚至長期居住的猶太裔,族群之間相互混血,一次次的換血,過度血統上的混淆,導致藝術家們四分五裂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