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
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
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
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
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
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
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作 者 作 品

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
聯想風雲:蛇吞象

西洋星座

【類別最新出版】
紫微攻略.午後命相館:從命盤找到最好的那條路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塔羅之眼(全兩冊):天空為限的逆位思考與實占解牌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新手村:從新手到高手,成為命理大師的解盤邏輯和訣竅!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學習套組】全五冊


成長(PE0314)──發現最好的自己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西洋星座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9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前言

2001 年 7 月的一個傍晚,辦公室裏的電話鈴聲忽然響起。我拿起聽筒,自報家門,接著就聽到對面有個天真但卻執著的聲音:「好不容易找到你!好不容易!」她告訴我她叫楊雪,在內蒙古自治區一個小縣城給我打電話,然後便對我講了她的故事,平凡但卻深深地觸動了我。

她是一個高中三年級學生,曾經是一個成績優異、人人喜歡的孩子。三年前,她以全縣第一的分數考入現在這所高中,但是接下來發生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讓她心緒極壞,成績一落千丈,於是情緒更壞,如此惡性循環,直到萬念俱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漫無目的,還想到死。就在這時,她看到縣城的書店,不由自主地走進去。她喜歡書,想看看有沒有可看的東西。「我看見了你的《追隨智慧》。我站在那裏,讀了扉頁上的四句話,立刻就被吸引了,又讀前言,然後忍不住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把它買下了。」她在電話裏面說,「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原來是想拿這錢買安眠藥的。」那個晚上她沒有睡覺,整夜都沉浸在「微軟小子」的那些故事裏。「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生活。」她決定讓自己振作起來,復讀高三,「不考上清華大學不罷休」。

這故事讓我有一種感覺,五味俱全。第一個反應是欣慰,我甚至想到,即使這本書只有她一人讀過,我就算沒有白寫。但我知道,我從來沒有想要慫恿所有孩子走上天才之路,甚至對於「不考上清華不罷休」這樣的想法,我也不能完全贊同。我勸她不一定非上清華大學,說了很多「只要盡力,結果並不重要」之類的話,還告訴她好大學有很多,可她執意不聽。這時候我才明白,一本書居然會對讀者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連作者本人的阻止都無濟於事。

《追隨智慧》這本書是在 2000 年秋天出版的,裏面寫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裏一群中國人的故事。從那時以來,常常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來找我討論此書。大多數人都說他們從中受到鼓舞,但是自從接到楊雪的電話,我便隱約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疑問,這疑問又由於我兒子的一席話一下子清晰起來。當時我正在把一大堆關於這本書的評論整理成冊,兒子走進來,隨手翻了幾頁,帶著幾分敬而遠之的口吻說起他對「微軟小子」的看法:「這些人都是人精,不是人。」

我對他的話有點好奇。老實說,《追隨智慧》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寫的。他那時也是高中學生,酷愛電腦,於是我就希望他能像我見到的「微軟小子」一樣優秀,還想像他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電腦科學家。我告訴他,我要寫一本他愛看的書。他也的確愛看這本書,看了好幾遍。我知道他對書裏的人物已瞭如指掌,於是慫恿他繼續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人很『牛』,但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特別『牛』。」他說,「他們不代表普通人。他們的嘴裏動不動就是人才,可是這種一定要人家當人才的想法,就是讓人太痛苦,而且一家子都跟著苦。有的人想要出類拔萃,有的人只想做個普通人,有個穩定的工作,過一份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按現在的標準,這樣的人就叫沒出息。所以中國的孩子是當人才痛苦,不當人才也痛苦。」

聽到這番話的那個瞬間,我有點失望,但我很快發現,兒子的話是對的。中國的教育體系的確很像一條製造工業品的流水線,大家都遵循同樣的程式、同樣的標準,走進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來的孩子卻都一模一樣,否則就不發給你大學文憑。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製造汽車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兒子和楊雪同歲,兩個人一個在大都市裏,一個在偏僻小城,一個是男孩子,一個是女孩子。他們對於同一本書的反應都很強烈,但卻如此不同,指向兩個極端,儘管都有把問題誇大的傾向,但在他們的同齡人中卻有代表性。於是我開始反省,回過頭去重新研究微軟的那些年輕人,到現在兩年過去,我可以說,我已經有了結論,就在本書中。

讓我們更優秀。這是教育的主旨,看上去天經地義。

誰都想要優秀,這是楊雪的夢想。

但是,還有比優秀更重要的,那就是「我自己」,這是我兒子的夢想。

我希望這兩個夢想,而不只是一個,都能成為現實。

我們沒有能夠更優秀,往往不是因為我們天生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我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聰明,總是按照別人的標準使用自己的聰明。

我們即使優秀了還是不快樂,那基本上還是因為,我們總認為「最好」的含義就是戰勝別人,而沒有想到真正的最好是「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2003 年 3 月 20 日,我開始有了這個想法。當時我和淩小寧閒聊,給他講了楊雪的故事,也把兒子的話告訴他。他沉默片刻,然後說:「我總是對我的兩個兒子說,你不需要成為最好的,你只需要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小寧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總工程師,也是我哥哥,比我大一歲,童年時期我們形影不離。家裏兄弟姊妹四人之中,他並不比別人更聰明,但他個性最強。對於大家都在追逐的東西,他認為那不一定是好東西,可是他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執著。十歲那年,他想買一雙冰鞋,是一雙嶄新的速滑跑鞋,媽媽也許是覺得那鞋太貴,只答應給他買一雙半舊的花樣冰鞋。別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麼號啕大哭,要麼不再堅持,但是小寧一聲不吭,突然跑開,回來的時候手裏多了一個錘子和一把釘子。他走進父母的臥室,還是一聲不吭,揮起錘子,把釘子一根接著一根釘進床頭的木架,直到媽媽答應他的要求,才停下來。多年以後他長大成人,每天上班下班,卻沒有手錶。那年代手錶在「三大件」中名列第二,大城市裏人人想要,但是小寧無動於衷,媽媽要給他買塊錶,他不要,還說「大街上哪裏不能看個時間啊?」他每天騎車去一個軋鋼廠,工作八小時,把鋼條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一天天這麼幹著,同時頑強地保留著自己的興趣。就像我們在《追隨智慧》裏面提到的,他喜歡無線電半導體,把自己的工資全都花在這些東西上。 70 年代中期有所大學錄取了他,是「工農兵學員」,那時候離開生產第一線去大學讀書,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不料他卻不去,因為那個專業他不喜歡,他不肯為了一個大學生的招牌去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後來北京大學錄取了他,他欣喜若狂,忙不疊地打點行裝,不是因為什麼「名牌大學」,而是因為這次是電腦專業,那正是他的所愛。這些事情都已過去多年,至今歷歷在目,所以當他說「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時,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含義。

他的這句話給我印象深刻,促使我用新的眼光去審視微軟亞洲研究院裏的那些年輕人。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研究之後,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他們的故事之所以個個精采,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聰明,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傑出,而是因為他們都是「最好的我自己」。

我曾和微軟公司中的九十人談了話(大都是中國人,也有些是美國人),有三百多個小時的錄音以及幾百萬字的材料。這一次我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 30 個人身上,他們是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百七十個研究員和工程師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我有時候用「微軟小子」來稱呼他們,是希望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個統一的形象,其實他們中間差別巨大。他們出生在 50 年代、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被人們當做聰明、成功、快樂和富有的典型例證,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輕。這一切都是媒體追逐的題目。但是,我關心的不是他們的成功,而是他們的成長;不是他們的今天,而是他們的昨天。

他們對我講述了各自的成長之路,包括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思想。我在這裏寫下的一百多個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對於我來說,問題的關鍵不是找出他們之間的區別,而是找出他們的共性,找到是什麼東西使他們與眾不同。有些東西他們有,但別人也有。比如他們都很聰明、很努力、有相當出色的學習成績,有高等教育的學歷,還有無限關愛他們的父母。但是,在我們的國家裏,有這樣背景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在我的研究範圍內。實際上我們接觸到的事實證明,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真正有啟示意義的東西不是這些。

線索千頭萬緒,當我把它們一條一條理清楚的時候,不禁大為驚訝。與我們通常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那些教育準則對照起來,它們竟是完全不同的:

  1. 他們的成長與優越的家庭背景沒有任何正相關的關係,事實正相反,與貧寒之家聯繫密切。在我的三十個研究對象中,有 28 人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 22 人出生在小城小鎮。另外兩個擁有大戶人家背景的人,也在他們的童年時代經歷過家境不景氣的磨練。
  2. 我沒有發現一個能與他們的成功之路聯繫起來的家庭教育模式,認為家庭教育一定要嚴格或者一定要寬鬆的觀點,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是,這三十個人在受教育的年代裏,無一例外地希望有一個寬鬆的環境。其中那些年齡稍大、已經有了子女的人,全都聲明自己將不會以嚴格甚至強迫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3. 無論是「嚴格教育模式」還是「寬鬆教育模式」,家庭都顯示出很強烈的正面影響。三十個人的父母中有十多個教師,其比例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但是總的來說,父母對子女影響力的大小,並不取決於父母的職業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決於教育方法,而是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否融洽。
  4. 全都有一個充分發展獨立意志的過程。越是嚴厲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讓孩子離開父母的視線,獲得自由的空間。其中三個最典型的採用「嚴格教育模式」的家庭,都有一個「少小離家」的故事緊隨其後。李開復十一歲離家,沈向洋十一歲離家。張亞勤十二歲離家。
  5. 我沒有發現考試分數「第一名」與日後的成就之間存在必然聯繫。事實上,這三十人中的大多數,在學生時期並不是「第一名」。他們更多地處在第三到第十名的位置上。他們中間流行著「不必在意名次」的說法。
  6. 他們用在背課本和做習題上的時間,大大低於同學中的平均值。其中八十%的人在中學和大學時期擁有廣泛的興趣,而不只是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
  7. 他們不僅關心哪些事情是必須做好的,而且更關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他們無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適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8. 我沒有發現他們具有超越常人的 I Q 。事實是,在任何一個學習階段, E Q 都顯示出比 I Q 更重要。他們毫無疑問屬於聰明的孩子,但是像他們一樣聰明的孩子有很多,比他們更聰明的孩子也有很多。他們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擁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9. 他們都經歷過一個「開竅時期」。在此之前,他們全都沒有承受過多的來自外界的壓力;在此之後,他們全都在內心中增加對自己的壓力。所謂「開竅時期」,是從混沌到自覺、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飛躍性的轉變。他們的「開竅時期」幾乎全都發生在大學二年級到三年級,而不像人們通常所期望的發生在初中階段。父母的這種期望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過程無關,而與考試為先導的教育體系有關。所以大多數父母和老師都把壓力集中在孩子的初三和高三,這恰恰是孩子尚未「開竅」而心理又處在逆反階段的時候,等到孩子進入大學能夠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體系反而放鬆了對他們的壓力。
  10. 他們全都在關鍵的時候遇到了優秀的老師。讓他們難以忘懷的這些老師中,沒有一個是教會他們應付考試的人。就像忘掉了那些沒有用處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忘掉了教給他們這些知識的老師。這三十個人列舉出來的老師有五十多位,其中有些是外國人,全都擁有大師的頭銜和大師的聲譽。大部分中國教師中,只有一位是「特級教師」,其餘都是寂寂無名之輩。這些老師之所以讓他們難以忘懷,奧秘全在課堂之外:教給他們如何做人;教給他們如何學習;告訴他們朝哪個方向走去,而那裏真的就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我很注意地觀察了周圍的學生,發現大多數人也能擁有上面十條之中的一條或者幾條。但是在我的三十個研究對象中,大部分人佔了十條,最少的也能擁有其中八條。把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可以發現他們身上最重要的特徵有三個:

 第一,很高的 E Q 。
 第二,快樂,享受學習,而不僅僅是完成學習。
 第三,優秀,傑出。

這三個概念在英文中都是以「 E 」開頭的(EQ, Enjoy, Excellence),所以我把它們稱之為「三 E 」,進而提出一個新概念:「 E 學生」。

讀到這裏,你就應當明白,本書的主旨不是教給你怎樣去做像他們一樣的人,而是教給你成為一個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你自己」。其中邏輯大致如下:

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
E 學生,
像天才一樣成長,
但你不是天才,
只是最好的「你自己」。

當我接近完成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裏面不斷出現下面這些問題:這是關於微軟公司裏面那些年輕的中國人的書嗎?是一本關於成功的書嗎?是教給孩子們怎樣成為天才的書嗎?是教你如何對抗現存教育體系的書嗎?都不是!在研究和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只關心一件事:

我們發現了一群人,他們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的也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他們憑什麼變得和我們不一樣了?憑著他們對教育的看法與眾不同--僅此一點就讓他們與眾不同。

所以,本書的結論是:

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