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
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
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
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
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
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
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作 者 作 品

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
聯想風雲:蛇吞象

西洋星座

【類別最新出版】
紫微攻略.午後命相館:從命盤找到最好的那條路
25張命盤:25種精彩人生的課題與啟示
塔羅之眼(全兩冊):天空為限的逆位思考與實占解牌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新手村:從新手到高手,成為命理大師的解盤邏輯和訣竅!
紫微攻略【紫微斗數學習套組】全五冊


成長(PE0314)──發現最好的自己

類別: 心理‧勵志‧占星>西洋星座
叢書系列:People
作者:凌志軍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22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40901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催毀孩子的魔法推薦序:向上提升的動力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中國時報:李開復 發現最好的自己 攀上微軟全球副總裁高峰力中國時報:微軟Top600 總裁搖籃中時晚報:微軟副總裁 李開復:沒有真正的天中時晚報:微軟小子高EQ 非高IQ工商時報:李開復:天才靠自我潛能開發工商時報: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 Longhore可望兩年後問世



  書摘 4

回憶

我的父親是小鎮上的窮教師,我的母親是農民,我自己也是農民,我讀的第一所學校是「牛棚小學」。──沈向洋

他的生活背景顯示,這個人要得到後來取得的那些成就,簡直不可能。「我的父親是一個小鎮上的窮教師,我的母親是農民,我自己也是農民,我讀的第一所學校是『牛棚小學』。」他用這樣幾句話開始了對童年的回憶,接著哈哈大笑。

1972 年,就在開復飛上藍天直奔地球另外一邊的時候,在太平洋西邊這塊大陸上,沈向洋在一個低矮破爛、搖搖欲墜的「牛棚教室」裏度過了他的一天。

那是一座真正的牛棚,一半養著牛,另一半用來做教室,空氣中彌漫著青草的芳香和牛糞的臭氣,課桌是用碎磚頭堆起來的,沒有椅子,所以向洋每天來上學的時候,都是一個肩膀挎著書包,一個肩膀背著板凳。

很多年以後,他和李開復一樣,也去了大洋彼岸,也走進那所世界聞名的學校--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電腦系。他在那裏畢業,獲得了和李開復一樣的學位。他在電腦科學領域裏的成就和名望,也亦步亦趨地追趕著李開復。當人們叫他們「李博士」或者「沈博士」的時候,很難覺察到,這兩人的經歷其實有著巨大差別。開復的父親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向洋的老爹是鄉下的窮教師。很顯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一個在臺北,一個在蘇南;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農家子弟。李開復的一口普通話中帶著一種明顯的臺灣腔,語調和緩,溫文爾雅。從沈向洋的口音聽來,有著明顯的吳儂語調,還有一種蘇浙交界地帶鄉下人特有的喉音,抑揚頓挫,雖然他已離開家鄉二十多年,那種口音還是很明顯。他的容貌也有江南人的特色,高顴,闊嘴,小眼,括鼻。不管他的出身和開復有多少不同,但是有一點卻偶然地和開復巧合了,他也是 11 歲那一年離開父母的。

1972 年開復離開父母的時候,向洋六歲,已經在那個「牛棚教室」裏上了兩年學。

同一個「教室」裏有十幾個孩子,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讓好幾個年級的學生坐在一起上課,在那些邊遠貧窮、缺少老師的地方是常見的情形,即使到今天還非常普遍。那時候向洋和他的十幾個同學都住在同一個村莊裏,他是年齡最小的,個兒頭也最小。

這是他的外婆家。他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這有點像他後來的同事張亞勤。不同的是,這裏是真正的鄉下,外婆起早貪黑去種地,而這個外孫卻是出奇的淘氣。等他長到四歲的時候,外婆覺得自己再也管不了他,就把他帶到牛棚裏去,交給老師。

「老師啊,」外婆說,「這孩子讀書不讀書,不要緊。您就費心幫我看著他,就行啦。」

老師從長江北邊來,也是個農民,說一口蘇北土話,但村子裏的大人都說他的普通話說得最標準,叫他「老師」,把這所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和數學課程都讓他來講,還從自己少得可憐的收入中湊出錢來給他發工資。

那時候向洋還沒有聽過真正的普通話是什麼樣,所以也認定老師的口音最好聽。他並不討厭這個「牛棚教室」,但是他無法忍受長時間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他總是隨便揀個地方,放下他的板凳,坐下來東張西望。一會兒轉過頭去看看身邊的牛,一會兒眼看看天上的太陽。學校只上半天課,他知道太陽到頭頂的時候就能放學,就能跑進周圍那片廣闊的田野,那裏有蜻蜓,有螞蚱,有螃蟹,有小魚,有一片蛙鳴,有這孩子童年時代的全部快樂。人的一生不論走到什麼地方,有些情節是不會忘記的。向洋內心深處永恒的記憶,就是從一歲直到六歲,他每天都生活在無休止的快樂和放縱中。

直到有一天,媽媽來接他,帶他離開了田野,也離開了外婆。媽媽總是覺得,田野和外婆對這孩子過於放縱。

向洋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住在小鎮上。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把城裏人和鄉下人分得清清楚楚,惟有「小鎮」是個例外,它是一個像鄉村又像城市的地方,農民和市民混居在一起。向洋一家正是其中一個縮影。父親是中學的數學老師,擁有城裏人的戶口,母親在工廠裏面做車工,卻是個農民。這種一個家庭、不同身份的情形,在向洋未來的命運之途上,是一種無形但卻意義重大的烘托。

在向洋眼裏,父母的性格截然不同。父親是一家七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一家人本來住在上海,這小兒子在南京完成大學學業,選擇了一個最貧窮的縣去做老師,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教師行業。他是鎮上出名的好人,謹慎、勤懇、本分,課堂上口若懸河,課堂外卻很少說話,無論做人做事,從來沒有發生過一點差錯。他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寬厚,從來沒有罵過孩子,更不肯打孩子。在那個小鎮上,沒有打過孩子的父親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了。

但是母親的嚴厲足以覆蓋父親的寬容。

母親是這個家庭中絕對的權威。她在未婚之前就是家裏的大姊,養成一副大姊風範,意志堅強,習慣於統籌周圍的一切,而且絕對不甘居人後。在這個農家女人心裏,至少有一點與李開復的母親如出一轍。她認為,兒子無論什麼事情都應當是第一。有一次,兒子在全縣的數學競賽中得了第二名,這是經過「停課鬧革命」的動亂年代之後,當地第一次正規考試,所以非比尋常。老師同學都來向他祝賀,好多人還跑到家裏來道喜,可母親一點也不高興,她讓向洋坐在她對面,然後把眼睛直盯著兒子的眼睛。

「你給我解釋一下,你怎麼好意思只考第二名?」媽媽的語氣既平和又嚴厲:「別人的孩子回到家裏要打柴挑水,我讓你做過什麼事情嗎?我什麼事情都不讓你做,就是讓你做功課,可是你居然還考第二名。」

這是沈家後來歲月中無數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中的一個。但是在那個時候,媽媽每一次諸如此類的訓話都是非常認真的。媽媽對兒子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他還小,沒有自己的意志,所以母親的話一向都是對的。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生出一種「不能輸的好勝心」,從骨子裏面往外冒出來,日愈強烈,直到今天都是他的秉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色。「有一部分肯定是我母親那裏遺傳過來,」他說,「還有一部分是後天不斷的訓練。」

一個孩子在內心裏對自己的看法,通常就是由他周圍那些人的看法造成的。向洋生活的那個圈子裏,所有人都說這孩子聰明,好像他是個「天生第一」。從六歲回到母親身邊,九歲小學畢業,他「永遠想著要成為最好,真是到了都要輸不起的地步。」

不過,他畢竟還是個孩子,貪玩,好動,而且散漫,內心裏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隱隱約約要冒出來。後來他才知道,那叫「逆反」,如果不是離開母親獨自到縣城去讀書,這力量也許會越來越強大,直到衝破束縛,衝到表面來。

11 歲那年,向洋初中畢業,要到縣城裏去讀高中。那天早晨離家的時候,這個小男孩的心裏全是「沒有人管我了」的快意。直到母子分手在即,母親淚流滿面,他又第一次體會到對母親的依戀,他忽然看到,母親在堅強的外殼之下,也有溫情和軟弱,對兒子的無限的期望背後,還有無盡的疼愛。這情形就如同開復 11 歲時母子分手的情形一樣。

這故事讓我們發現「 E 學生」擁有的第三個觀念: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