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商周專訪

作 者 作 品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
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BE0113)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王嘉源, 王柏鴻, 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28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393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商周專訪



  書摘 2

走動式管理:走出公司

誰都知道科技正在快速變遷,產品市場轉向全球性,勞動力和人口結構也在轉變,但是,卻少有人注意流通管道的變化。財貨與勞務究竟如何到達顧客手中,顧客又在何處購買財貨與勞務等的消費行為,正走向全面性變革。

十幾年前的英國,多數消費電子產品,像收音機、電視機、錄放影機及計算機,都在數以千計獨立、地方性的家庭商店(mom-and-pop shops)中銷售。如今,這些產品多數交由四家全國性連鎖店販賣。家庭商店必須掛出主要製造商的商標,並且依賴製造商打廣告,而全國性連鎖店則是掛本身的商標,自己打廣告。

美國人在十幾年前,會去專賣辦公的家具店購買辦公室家具,比如椅子、桌子、檔案櫃等。如今,這些商品逐漸轉向折扣店及「購物俱樂部」出售。日本前陣子允諾廢止保護自身的家庭商店,並修訂阻礙大型商店及連鎖店進入日本市場的法令;此舉被美國視為一大勝利。但是在日本的大都會地區(六○%的人口在這裡居住、購物),多數雜貨店已被轉換為大型連鎖店的加盟店,像SEVEN∣ELEVEN或唐先生甜甜圈(Mister Donut)之類的。

六、七年前,共同基金是透過兩項管道在美國流通:間接透過經紀商,以及直接使用電視廣告。目前,大約五分之三的共同基金仍利用這兩項管道銷售,但有一家大型共同基金集團(六年多前完全交由經紀商銷售),其一五%的產品是透過地區銀行銷售,一五%透過保險經紀商,另外的一五%則透過專業及同業公會銷售。

獨立的外包商

醫院成為主要的商業市場之一,不過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醫院則和獨立的外包商簽約,由他們負責設備維修、病人餐飲、記帳、物理冶療、配藥、X光、醫學檢驗室等。將來大機構也可以不用自己購置電腦,一切業務交由電腦管理公司,由這些公司設計、購買、安裝硬體,也負責管理客戶的資訊系統。這都是可預見的發展。

許多主要百貨公司的連鎖店,陷於嚴重的財務困境。若干一度執牛耳的百貨公司,比如Bonwit Teller或B. Altman,雖然之前是紐約的流行領袖,如今卻已關門大吉,而總公司設在西雅圖的諾思聰(Nordstrom),業績卻蒸蒸日上。經營困難的百貨公司,全都是在市區設百貨公司,而在郊區設立管理分部;諾思聰則只在郊區成立百貨公司。由此可以看出,辦公室的工作將緩慢而穩定地移出市區,進入辦公室工作者所居住的郊區。

位於紐約的大型證券公司,像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及李曼(Shearson Lehman),數年前經營得還不錯,現在的銷售及利潤卻呈遞減。若干大型地區性證券公司(總部不設在紐約的證券商),像在聖路易斯市的愛德華茲(A.G. Edwards),則經營得很好。若干「機構經紀商」,像位於紐約的柏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也一樣。

這些證券經紀商同時為「散戶」(個人投資者)及「大戶」(退休金基金)服務。愛德華茲主攻零售市場,柏恩斯坦則專門服務機構市場。傳統上,大型證券商在兩類市場的經營均很成功。然而,沒有任何其他產業,其散戶及大戶是在同個地方採購的。如今證券市場的變化,是否意味證券業也要像其他產業的流通一樣,走向區隔化呢?

流通管道的變化,對國民生產毛額及總體經濟可能影響不大,但企業及產業都應該大大關注這個走向。流通管道的變遷現象極難預測,而且在變化現象顯著之前,不會在報告及統計中顯現出來。流通管道的變化是統計學家所謂的「邊際變化」,當這類變化在統計上佔有份量時,再想去適應其變化已為時晚矣,更別說將之轉為商機而加以利用了。



為了趕上流通管道,替代的方法之一就是走出辦公室,親自去探尋實情。

蠢問題

史隆在一九二○及一九三○年代,將通用汽車壯大成全球首屈一指的製造業公司。他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實際與顧客共事。每隔三個月,他會自底特律失蹤,不告訴任何人去向。然後隔天早上,他可能在曼菲斯市或阿爾巴尼市的某家經銷店現身,要求這家經銷商讓他當幾天銷售人員,或做業務經理的助理。在那一星期中,他還會選擇在另外兩座城市的兩家經鎖商那裡,進行同樣的活動。到了格週的星期一,他回到底特律後,就會以備忘錄迅速記下顧客消費行為的轉變,包括顧客對經銷商的服務、市場及流行趨勢的偏好變化等。

已故的貝士(Karl Bays),創立了美國醫院公司(American Hospital Corp.),是一九七○年代醫院產業的龍頭。他將自己的成功泰半歸功於實地經驗。他每年會有兩次的機會,代替休假的銷售人員工作兩個禮拜。當他(眼睛閃爍著光芒)回來後,說道:「顧客老是抱怨我沒有能力,和我提出的蠢問題。」貝士這項活動的重點不在銷售,而是學習;越接近市場,越能察覺細微、卻影響深遠的變化。

想要預期流通管道及顧客購買場所的變化(如何購買也同等重要),我們必須置身於市場中、必須觀察顧客及非顧客、必須提出「蠢問題」。自從我開始建議主管人員四下走動後,迄今已近四十年了。我當時所謂「走動」的意思,是走出辦公室,去拜訪公司內的同事,和他們交談。

這在過去是正確的作法,如今卻可能浪費主管寶貴的時間。實際上,四下走動可能會給主管不正確的安全感,讓他們以為已掌握到資訊,而事實上,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屬下要他們聽的訊息。

如今我要給主管人員的正確建議是:走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