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推薦序 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商周專訪

作 者 作 品

杜拉克談未來企業
杜拉克談領導未來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BE0113)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譯者:王嘉源, 王柏鴻, 羅耀宗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28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20頁
ISBN:957133931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文版序推薦序 1推薦序 2推薦序 3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商周專訪



  商周專訪

未來管理 須掌握趨勢料敵機先

編按:高齡將近九十五歲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被喻為二十世紀組織管理學最傑出的思想家。一生著作不輟,作品超過四十本,中譯本就超過二十三本。久未接受媒體採訪的杜拉克,在今日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其《杜拉克談未來管理》一書的前夕,經由時報出版公司的協助,破例接受台灣商業周刊的電子郵件採訪。

二○○二年是彼得杜拉克人生轉折的一年,他生了一場病,從教職中退下,也在七月九日接受了美國總統頒贈的美國最高榮譽勳章「總統自由獎章」。現在,彼得杜拉克大部分時間深居其美國加州克萊爾蒙特的居所。遠眺管理未來,九十五歲的管理大師有何看法?以下是商業周刊專訪的部份摘要:

問:您在即將出版的《杜拉克談未來管理》序文中提到,管理階層決定如何平衡目前的績效和未來的期望,有一種方法,您稱之為「遠眺窗外」,意思是去尋找已經發生、但還沒產生全面衝擊的變動。您認為這種方法的成效最好,尤其是在世界上變動最快速的地方,例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的華人社會。請您指出幾點值得遠眺的趨勢?

答:這是個大問題,我只可以指出幾點方向:

1.人力資源的變化。一百二十五年前,當大型企業首次問世時,能夠模仿的唯一組織結構是軍隊:層級的、指揮與控制、縱向參謀;而明日的模範則是交響樂團、足球隊或是醫院。我相信,我們正朝向更專注的組織及組織單位發展,而且建築在更明確的企業及個人目標、自我約束及有系統的回饋上。

2.真正的全球化經濟已經取代了西方獨霸的局面,全球思惟的興起,這將帶來什麼影響?在新成形的世界經濟秩序中──跨國、區域整合及資訊密集,已經有兩項轉變凸顯出來。

首先,明日的跨國企業不太可能是製造業公司,服務業經濟正走向跨國性。日本兩百五十六家的公立醫院中,多數是由芝加哥一家維修公司,負責維修及管理。在曼哈頓,幾乎每家大型辦公室大樓,均由一家位於丹麥的阿爾路斯(Aarhus)維修公司,負責維修及管理。迄今所有的變遷中,變化最快速及最廣泛的,是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頭換面。金錢就像是資訊,沒有祖國,不管立法或社會習慣差異。同時,全球經濟也是無法管理的,你只能發展資訊處理的能力,隨時收集更多資訊,以便幫助你做最佳決策。

3.企業的存續依靠的不再是所有權與控制(ownership and control),而是依靠策略:過去的大公司會在明確的範圍控制一切,完成任務;在明日的資訊型組織,人們絕大部分必須自我控制。但現在命令與控制逐漸消失,委外工作人員興起,他們的人數在未來數年就會大幅超過機構員工,他們不是接受控制與命令的一群。公司現在講究的是企業的策略,包括財務目標、資訊目標,以及在這些策略下,如何透過夥伴關係來運用知識工作者。

4.每一項新科技興起,它們與每一個企業領域互動之下所產生的基礎變化是什麼?

5.中國未來是繼續蓬勃發展還是走下坡?

問:目前日本面臨很大的挑戰,現在回顧過去您所說的日本,您會有什麼修正嗎?

答:日本的大公司有將近三十年到四十年的時間,能夠在內部的延續性與外部的改造間取得成功的平衡。然而,像這樣的平衡也無法是永遠的。

我曾經對於我在日本政府工作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在日本通產省工作的人)提出忠告:必須要改造功能不良的銀行體系,不要等到有一天它們崩潰了再來收拾就來不及了(結果後來真的發生了)。

我從來不曾盲目崇拜日本的體系有多麼的優越,即便在一九八○年代日本正是興旺時都是如此。我並不迷信日本優越論,甚至,我比別人都更早預測到日本危機的來到。然而,我們也不要低估日本。日本具有領導地位的公司,在未來性的發展與新製造技術的發展上,早已經遙遙領先許多國家的企業。像是豐田汽車最新的廠房就是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先進設備。此外,日本大企業(例如新力)在跨國的策略上也是比許多國家都還要更進步、精密。不過,整個日本若想要從政府政策性的保護銀行、保險等國內產業所導致的傷害當中恢復元氣,恐怕還要好多年的時間。

(以上摘錄自今日出刊之820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