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書評介紹
推薦序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武士銀行家
第二章 改革受阻
第三章 資金狂潮
第四章 身價上兆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新泡沫經濟(BE0118)──日本銀行的崩潰與曙光
Saving the Sun : A Wall Street Gamble to Rescue Japan from Its Trillion-Dollar Meltdow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吉蓮‧邰蒂
       Gillian Tett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29日
定價:340 元
售價:269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0頁
ISBN:957134028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評介紹推薦序前言序幕第一章 武士銀行家第二章 改革受阻第三章 資金狂潮第四章 身價上兆



  推薦序

失落的十年

◎/殷乃平(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一九九○年代的日本,被一些日本金融學者稱之為「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長達十三年的日本金融危機,一直令許多人困惑不解,因為過去先進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發生了金融危機後,多數在二至四年當中,其病變就足以完全發作而告結束;其中,先進國家的市場機制運作,配合適當問題的處理政策,問題與衝擊自然而然便消弭掉了。不少開發中國家在國力無法支撐的情形下,經濟整個崩潰,金融體制於是更新與重建。不過,即使在新的基礎上,也能快速恢復其生機。

日本的金融問題涉及到在一個長期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之中,金融體制相對較為落後保守,金融法規也嚴重不足。此外,金融機構經營者在資產泡沫的擴張期中,不注重徵信分析,而是將重點置於人際關係的維持。問題發生之後,又用盡一切手段來掩飾,最後越拖越大,銀行的呆帳超過一兆美元(一百兆日圓以上),終至一發不可收拾;同時,金融監理者先則失之過於樂觀,繼而拖以待變,認為只要忍受個二、三年,經濟就會復甦,屆時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然而,等到問題越加嚴重時,又在怕事與傳統的保護心態之下,不願銀行與大商社倒閉。政策上的一再延宕,終於誤失了治病的最佳用藥期。日本金融當局最後雖被迫不得不採取霹靂手段,但是經濟已經因此受到重創,而病去如游絲,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便脆弱地躺在病床上,等待元氣的恢復。本書就是以日本金融危機為背景的著作,值得讀者一讀。

其實,自一九九八年九月以來,台灣也一直陷入金融問題的困境中。雖然它多少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深入地觀察後就會發現,其癥狀與日本頗為相近,因此長期以來也有不少學者指稱,台灣得的金融病是日本癥候群;其中,從一九七○年代起,台灣也有長達近三十年的經濟快速成長。八○年代金融資產迅速累積、資產泡沫的出現,皆與日本的背景雷同;而金融機構的逾期放款被認定為過於寬鬆,與國際標準相差頗大;金融主管機關的處理心態與採行的措施,也深富日本味道。在這種情形之下,對日本金融問題的了解,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意義。

譬如,日本政府痛定思痛的做法(雖然這部分在國際上仍遭受到許多批評,認為用藥的劑量不足),與我國目前所謂金融改革之間的差距何在?日本的銀行在問題出現後的自救因應措施,與我國當前拖延處理的金融機構問題,又有何不同?經過金融危機洗禮的日本企業如何渡過風暴,我國企業又有何可借鏡之處?更為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機中,我國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匯率政策以及貨幣政策,與日本央行在一九九○年代的做法,如出一轍。台灣經濟出現的外溫內冷現象,亦與日本相同。在這種情形下,台灣如何跳脫這個日本金融危機的魔咒?在本書中,也許讀者可以從日本的經驗中,略解台灣的金融迷思。

本書以一家個別的日本銀行,從其戰後到現在的經歷為主體,將日本金融問題各階段的時空背景串聯起來;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經濟如何迅速從戰後的廢墟站起來、金融機構所扮演的角色、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互動與政商關係的重要性,以及日本開創了三十多年的經濟奇蹟歷程;例如,隨著金融市場開放後與世界市場接軌,日本金融機構如何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快速轉型,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角逐者?日本政府在投資泡沫破滅前後,政策上的延宕與蹉跎,以及造成十三年的金融危機與長期的經濟衰退,最後終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的整個曲折變化;此外,在困境中的日本金融機構如何自救,如何解決問題等等,作者皆娓娓道來,成為一篇篇精彩的故事。書中的主角是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文中從它的設立開始,到如何突破日本保守傳統的經營方式,以便面臨現代化的挑戰,最後茁壯成為世界第九大銀行。

同時,藉著房地產公司EIE與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之間往來的經過,和當資產泡沫極盛時期,日本銀行協助日商拓展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情形與隱藏的危機,以及日本金融主管官員的腐敗、失職的黑暗面,作者都一一分析道來。到了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後,長期信用銀行進入困境、破產重整、收歸國有,再被外資購入,這段獲得重生的轉折起伏過程中,作者不但將銀行經營階層的所思所為、逾期放款積累時的錯誤因應做法、出現虧損的隱藏操作手段,以及問題隱藏不住時,管理階層採取的各項措施,都鉅細靡遺地一一指出來;而且對日本金融主管機構一再延誤處理時機,其不同階段的心理因素與採取措施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政商勾結所產生的不良後果,也都敘述得清清楚楚。譬如,日本企業與銀行其實對國際市場不熟稔,卻在政府的支持下往海外冒進發展,最後受挫,其所交的學費是以整個經濟為代價,並且為了拯救失敗的企業,讓日本的銀行越陷越深,終至成為兩者皆亡的沉重結果,不可不稱之為愚蠢。

其實之所以如此,在於戰後日本採取德國的「主要銀行制」,亦即每個企業都有一個來往的主要銀行,而當企業出現資金融通上的困難時,主要銀行有義務提供資金紓解其困境,使其能夠渡過難關。在這種體制之下,企業倒閉的危機相對減少,而有了銀行的支持,資金周轉的風險亦減低了,企業成長的速度自然較快。但是到了資產泡沫出現時期,銀行由於資金過剩、放款浮濫,企業面臨的是銀行爭相送錢上門、錢多的只愁花不完的情況,結果又因為過度投資造成危機四伏。泡沫破滅後,原本應倒閉的嚴重虧損企業,雖經主要銀行的財務支撐,仍然回生乏術,而銀行也受到拖累。此時,在傳統的金融機構不能倒閉的迷思下,日本政府採用了護航制度,亦即要求健全的銀行合併出了問題的銀行,以便保障存款人及減少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但是在多數金融機構都有鉅額逾期放款的情況下,而且金融問題處處存在時,問題只有越併越大,無法讓其消失;其關鍵應是日本輕估了金融問題的嚴重性,以為景氣可以快速回春,進而穩住企業,也就穩住了金融。事後看來,整個推論自然是錯得離譜。

我國雖然沒有採用「主要銀行制」,但是在一九九八年十月,金融主管機關亦要求銀行對問題企業紓困,展延逾期放款,此項決策不但造成和日本「雙亡政策」的結果類似,也造成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緊縮,使得台灣經濟自此一蹶不振。

有人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是耶?非耶?讀完本書後,相信讀者會有更深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