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自序
書摘:重拾工作熱情
書摘:工作之外不工作
書摘:找回失落的初心

作 者 作 品

活得好的 100 個理由
99好心情
少來了,煩惱
嫁給快樂
轉個彎,就是天堂
樂活在人間
再忙,也要很浪漫
演活自己,就是頂尖:興趣是捷徑,態度有魔法
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
這一站,樂活

散文雜論

【類別最新出版】
有時我獨自念想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十女子微物誌
時空迴游
村上私藏 懷舊美好的古典樂唱片2


放手,就有桃花源(CM0036)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
叢書系列:作家作品集
作者:游乾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11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72頁
ISBN:9571343846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書摘:重拾工作熱情書摘:工作之外不工作書摘:找回失落的初心



  書摘:重拾工作熱情

重拾工作熱情

即使真的很不喜歡拚死拚活的工作,也不得不同意,人生一詞,的確是作與休並濟,工作是為了享受生活,生活中必須有工作,才得以支撐柴米油鹽的開銷。

工作的確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但如果僅止而已,工作便是一門苦差事了,彷彿註定一個人必定成了一部機器,日以繼夜的勞動,不可能重視、喜歡與熱愛它。如果它不僅僅是工作,才會有生活的內涵,得以建築一段豐富與有意義的人生。

歐美最近吹起了一股時尚,把工作界定成為美好生活的橋樑,工作的意義不再只是填塞肚子,而是編織優雅生活,開始呼籲人們不該一味的工作,而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現實的平衡,懂得累了喊停、倦了休,千萬不可以太累了,以致於沒有時間與體力享受生活。

專家強調,太過疲倦必定是生活的失敗者;不會生活,再多錢財有何意義?頂多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狗臉歲月。

不久之前,我與一位在媒體界頗為有名的朋友一起用餐,他便有些感傷的告訴我,工作不行、不工作也不行,簡直像個傀儡;「傀儡」一詞讓我心中一驚,難道這就是他這些年來光鮮背後真正的原形?工作如果成了一種不得不然,那便是苦果了,我只能想像他一定天天拖著沈重的步伐,進到攝影棚,開機錄影、關機癱下,收工回家、睡醒再開工。

這些體會我比別人知之更詳,在多年之前,我也曾有過一段類似的荒唐歲月,為了一種叫做「曼尼」的東西賣著命,差點因而小命不保;心裡的聲音早已戰鼓頻催的提醒我,需要好好渡個假,但我總有一大堆理由,掩飾自己的職業倦怠。
慢性疲勞長期侵蝕我的生活,醒來一杯濃茶,想睡了又一杯,一杯一杯再續杯,彷彿吸毒者,不喝它還有一點點戒斷症候群,渾身不自在。其實我早就心知肚明,在我離職之前的五年,便已幹不下去了,為何再等五年,我也說不上來,人生本來就有諸多無奈,我們被某些傳統觀念束縛著,後來才發現這些全是自欺欺人的障眼法,終於清明開來。

再回頭書寫一系列關於生活的書時,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許多人,甚至愈來愈多人,都與我一樣有著疲倦的經驗,剛入壯年,便猝不及防的進入人生的冬天。而且這些症狀廣泛的發生在各行各業之中,即使替人看病的醫生、幫人醫心的心理專家也逃不過魔掌,老師、歌手、社會工作者亦復如是,年齡則從五十歲下修到二十五歲。

我驚訝地發現心理專家布魯斯.洛德的說法:「一旦進入了社會的框架之中,生活便失去意義,倦怠感也隨之而來。」我甚至被它非法占據了,出現了如下的症狀:
● 愈疲倦愈投入工作,而且達到百分之一百二十。
● 精神抖擻出門、精神萎靡回家,最後成了惺忪出門、迷糊返家。
● 沒有自己的生活。
● 很長的時間不會笑。
● 日以繼夜的工作。
● 很少獨處。

這根本不妥,卻又無法自拔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著;孤寂、無助與不安感,一再狂襲而來,竟找不著一個人訴說。更慘的是,我本身就是坐在診療室的一角,聽人吐納苦處的人,沒有人相信我也需要有人傾聽。
倦怠感的降臨一度使我沮喪,我一直以為它該與我絕緣,但還是來了。這些年來我逐日看清它的好意,原來這只是一種警訊,讓你我了解,已到了下定決心的時刻,非好好做個盤整不可了,我視它如黎明前的黑暗,決心與它周旋,並且等待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