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文學小說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入戲的觀眾 1
入戲的觀眾 2
入戲的觀眾 3
葛林作品集前言 1
葛林作品集前言 2
謎樣的空白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作 者 作 品

愛情的盡頭
喜劇演員
沈靜的美國人
小說家的人生

文學小說

【類別最新出版】
故鄉無用
故鄉無用(首刷限量 馬尼尼為手繪印簽版)
假面的告白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牛仔很忙: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裝版)


布萊登棒棒糖(AI0701)
Brighton Rock

類別: 文學小說
叢書系列:藍小說
作者:格雷安‧葛林
       Graham Greene
譯者:劉紀蕙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23日
定價:320 元
售價:253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76頁
ISBN:957133430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入戲的觀眾 1入戲的觀眾 2入戲的觀眾 3葛林作品集前言 1葛林作品集前言 2謎樣的空白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



  謎樣的空白

‧劉紀蕙


人會改變嗎?惡人的深重罪愆可能會藉著祈禱與懺悔而獲得救贖嗎?在突然面臨死亡的時刻,人真有能力祈禱與懺悔嗎?信心與希望到底能延續多久呢?葛林在《布萊登棒棒糖》一書中,探討的就是這些難解的問題。他藉著品基、蘿絲和艾達三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來作一番演繹。而答案呢?葛林在書中並沒有直接處理,僅安置了幾處謎樣的空白,留待讀者自己去補充;但在情節的前後對照之下,這些空白所暗示的似乎是一種否定,一種開放的否定。

《布萊登棒棒糖》首次出版於 1938 年。書中背景布萊登是英國南部最著名的海濱勝地,每年大約會有一百萬以上來自各地的觀光遊客。到海濱度假是最受英國人歡迎的時髦消遣活動,此處華麗的維多利亞式碼頭被延長為散步長堤;兩旁有許多小吃店與擺設遊樂設施的亭子,人們可玩賓果、抽幸運籤、射擊,或是坐在茶棚中喝杯飲料,欣賞海景,消磨半天的時光;碼頭上的音樂廳不時會傳出銅管樂器演奏的音樂,增加熱鬧的氣氛。葛林在這樣的遊樂場所中安排了書中一連串的罪行是有用意的:在世俗喧嘩歡樂的框架中,人性的掙扎顯得更無助、更孤單。

書中主角品基是一位年僅 17 歲,來自貧民區的男孩。這個「皮膚白白細細的,一頭軟髮,灰色眼珠子裡流露出無情神色」的男孩,率領著一幫地痞,控制布萊登鎮的賭馬業者。他雖然年輕,卻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他首先為了替恩人報仇,殺了一個報社的小記者黑爾,後來又為了殺人滅口,幹掉了神經質的夥伴史拜塞。然後還為了攏絡十六歲的蘿絲,而娶她為妻,免得她在法庭上作不利於他的證詞。最後又因為他對婚姻的恐懼,而企圖誘騙蘿絲自殺,以換得自己下半輩子的自由。

品基有一次和蘿絲到平安港散步聊天,他想起一句詩:「在馬鐙與地面之間,我乞求,並尋得。」(語出山姆姜生之作,見第 137 頁註)。他記不全這句詩,但蘿絲卻記得很清楚──是慈悲──在墜馬與觸地的剎那間,只要你祈禱、懺悔、乞求慈悲,你就能尋得神的憐憫,所有罪孽都會被洗淨、赦免。但是,真的來得及祈禱嗎?真的有能力懺悔嗎?品基在一次生死關頭體會到了死亡的恐怖,與自己沒有能力懺悔的事實。當時,他在賽馬場被另一幫派的人圍剿,緊追不捨,而他身上挨了數十刀,血流如注。他邊跑邊哭,還試著祈禱,卻發現自己沒有力氣懺悔。他的思維被自己的恥辱盤踞,他只想到前一刻的驚慌、乞求、哭泣。別人會怎樣嘲笑他呢?重要的不再是永恆,而是這個世界。「在思考的習慣裡,你插不進片刻的時間」去想永恆、去懺悔。在誘騙蘿絲去自殺的途中,品基雖然「感覺到體內某個部位有一絲溫柔在騷動,像是站在緊閉大門外的乞丐在扣門」,他卻硬壓下這感覺,抵抗這感覺。仇恨已然成為習慣,緊緊捆綁著他。

品基的死是作者所安排的謎樣空白之一。當品基迫使蘿絲自殺的計畫被夥伴達洛與艾達阻撓時,他憤怒地高舉硫酸瓶欲傷達洛,卻反潑到自己臉上。這時,蘿絲在黑暗中只看到「他的臉……冒著熱氣。他不停地尖叫,手掩著臉,轉身狂奔……,好像地獄之火真的燒著了他。」品基在驚慌與痛苦中,失足墜下懸崖,「他們甚至聽不到落水的聲音。好像在突然間,他被一隻手揪出了這個世界」。什麼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團疑問:他被帶入了地獄嗎?他死前有時間懺悔嗎?

品基的妻子蘿絲是一個善良、蒼白、安靜、發育不全、毫不起眼的酒吧女侍。她對品基的愛與忠誠是死心塌地的。他們兩人都來自尼爾森貧民區,也都是天主教徒。品基相信有唯一的真神,也有唯一的魔鬼,他相信有地獄、有天譴、有無止盡的懲罰;蘿絲也相信這些。她知道品基是邪惡的,卻為了愛他而選擇跟他站在同一陣線上;為了和他結婚,她不惜違抗誡令,不在教堂舉行聖事婚禮,而犯下了天主教中的大罪,不得永生。當品基死後,她懊悔自己沒有先自殺,她氣惱守護天使像是個魔鬼般引誘她背叛品基,她害怕自己會在有生之年被守護天使一步一步帶回善的世界,而永遠見不到品基。如果品基注定要下地獄,她寧願同品基一道下地獄。

葛林在書中安排的第二個謎樣的空白便是──蘿絲會重回善的世界嗎?她的信心與希望能延續多久呢?一位神父對蘿絲說:「妳無法想像那令人畏懼──而奇異的神恩。」神父要她保持希望;「如果他愛妳,就證明他還是善良的。」她可以一輩子為他祈禱,也可以叫她的小孩成為聖徒,一輩子為他的父親祈禱。如此,品基就有可能得到救贖。然而,當蘿絲走向品基和她的住處,走向她以前要求品基為她留下的錄音唱片,作者寫道:「她走向那最恐怖的真相」。全書終止於此。她還不知道在那張唱片上,在那張她期待能找到愛的證明的唱片上,品基說的話是──「上帝咀咒妳,妳這賤女人!妳為什麼不滾回家去,離我遠遠的!」事情的「真相」是──品基並不愛她。作者不告訴我們她知道了這真相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們會問,她的希望仍會無限延伸,就像她在自殺前的等待一樣嗎?還是,她會就此絕望,不再祈禱?

書中另一角色艾達的世界觀和品基與蘿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品基與蘿絲同在一個有善有惡的國度裡,「講同一種語言」;艾達則不然。她不講善惡,只論是非;她沒有信仰,熱愛現世,喜歡刺激,而且和大多數人一樣迷信算命。她的身材豐腴,「有著令人喘不過氣的亮麗姿色」。她愛喝酒、愛唱歌、更愛笑,每次笑起來,「大胸脯會在衣裳底下抖動不已」。她要為黑爾報仇,因為她覺得這件事「有趣」。她與情人寇克里魚水之歡後,對於寇克里的罪惡嗤之以鼻,因為「這對別人不造成任何傷害」。而當她在追究品基該負的責任時,她根本不考慮這個男孩行為背後的原因。她對品基的死更沒有任何愧疚感,她覺得他的死是理所當然的。

這本書的書名《布萊登棒棒糖》代表了艾達對人性的看法。「布萊登棒棒糖」是一種印有「布萊登」字樣的硬糖。艾達認為人性就像這種硬糖,從裡到外,從頭到尾都是這個樣子,永遠不會改變。當蘿絲囁嚅地對艾達說:人可以藉著祈禱與懺悔的力量改變;艾達嘲笑她說那種想法只是「宗教」:「人是不會改變的。看看我。我就一直沒變過。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後,還是看得到糖上布萊登的字樣。這就是人性。」

「布萊登棒棒糖」除了代表人性的這一層象徵意義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貫穿書中前後情節的主軸。品基謀殺黑爾的地點就是在賣這種棒棒糖的小店旁;追根究底的艾達也是循著這條線索才找出品基殺人的證據;而艾達對人性的看法似乎也說中了品基的結局。從品基的初次犯罪,到他死前的一剎那,他都沒改變過心意。習慣性的仇恨與自保心理迫使他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他覺得這是一條「原本只想瞧一眼路旁風景,到頭來卻被逼得愈走愈遠的路。」

雖然艾達的世界似乎占了優勢,雖然品基的下場似乎是永遠的沉淪,蘿絲的希望似乎也十分微弱,葛林的意圖卻不是要讀者去批判品基與蘿絲。相反的,當這三個角色並排在一起,艾達天不怕、地不怕、不在乎的態度則顯得冷酷無情,令人難以接受。同時,品基與蘿絲對人生的認真與嚴肅,他們單純的信念,他們行為背後不得已的理由,他們複雜的家庭背景與個人歷史,卻讓讀者同情。

論者皆稱《布萊登棒棒糖》是葛林開始寫宗教小說的重要里程碑,其他的宗教小說,包括《權柄與榮耀》、《緣盡》、《名譽領事》等,所探討的都是有關人性、罪與救贖的問題。葛林晚年的作品多半有質疑宗教的傾向,甚至流露同情棄教者的態度。他反覆地以新的角度來檢視並推翻宗教裡許多傳統的觀念。在《名譽領事》中,李神父說:「我相信神的邪惡面……,我也相信祂的善良。祂依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我們的邪惡也是祂的邪惡。如果神不像我們,我們怎麼會愛祂。祂像我們一樣反叛,像我們一樣受到引誘。……我相信的神與我們一樣受苦,祂也與祂自己奮鬥──與祂壞的一面掙扎。」(張時譯,光啟出版社,頁 288- 9)這種辯證性的質疑,早在《布萊登棒棒糖》中已表現得十分明顯。葛林不願意用簡單的教義來解釋書中的人性與情節,也不在文字處理範圍之內,保證神恩的「無限可能」。他所呈現的是人生,是有缺陷的人性,是人們的掙扎。人生就像他在書中安置的幾處謎樣的空白一樣,是難解、不確定,與令人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