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媒體報導:李昌鈺博士拜會聖嚴法師
媒體報導:聖嚴喻生死 如同坐巴士轉車

作 者 作 品

兩個芙烈達‧卡蘿
行過洛津:「台灣三部曲」之一
風前塵埃: 「台灣三部曲」之二
三世人

宗教神話

【類別最新出版】
用媽祖籤詩搞懂人生:六十甲子籤詩背後的故事,幫你解籤解人生(書+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隨身籤卡 )
等待一朵蓮 挺水而出
妙音笑八事七十義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限量贈送反思筆記】催眠療癒新手村(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


枯木開花(BC0123)──聖嚴法師傳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宗教神話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18日
定價:360 元
售價:28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416頁
ISBN:9571331767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媒體報導:李昌鈺博士拜會聖嚴法師媒體報導:聖嚴喻生死 如同坐巴士轉車



  書摘 4

第二章 狼山出家

出家廣教寺

去年(1999) 10 月,聖嚴法師剛剛抵達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獲悉他 14 歲出家的狼山廣教寺的育枚長老圓寂的消息,法師本來約好要在長老 90 歲生日時,專程回狼山拜壽,沒料距離長老壽辰前兩個月,他就捨報了。

古稀之年的聖嚴法師,收到訃告,也不管剛從台北飛抵紐約長程旅途的勞累,隔天,摒除萬緣,一氣呵成地完成了一篇長文,追悼感念恩師:

……育枚長老在我生命中,是相當重要的恩人之一,如果不是他鼓勵我狼山的師長——貫通及朗慧二位老人說:「法聚庵也應該培養個把小和尚讀書」,恐怕我只有在滬西的大聖寺趕經懺的份;如果不是育枚長老正好擔任靜安寺佛學院的教務主任,憑我當時的程度是無法成為該院學僧的。
回憶往事,已然年邁的聖嚴法師,猶是不勝唏噓。

中共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開始了對外開放,聖嚴法師曾經從美國寫信給狼山的貫通、蓮塘兩位師祖、師父,狼山的住持育枚方丈因文革期間慘遭批鬥,餘悸猶存,不敢回法師的信,但托回大陸的人帶口信到紐約東初禪寺,希望聖嚴法師回到狼山廣教寺,探看劫後餘生的師祖、長老們。

「盼望在遷化之前,能夠再見一面。」信中如此懇切的祈求。

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的隔年,法師如願以償,帶著僧侶弟子,回到一別四十多年魂繫夢縈的出家之處。

一到狼山腳下,法師迫不及待地鑽出車子,擅長攝影的他舉起相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把狼山納入鏡頭,一面將每一個景、每一面山巖與他夢魂中的記憶逐一對照。相機的快門不停地按著,婆娑的淚眼使得鏡頭外的景色漸漸模糊了……
擦拭濡濕的眼角,法師放下相機,赫然發現周遭的風情已然面目全非。他出家時沿街幾十家香燭店,全都不見了蹤跡,郤換上一條新開鑿的小河,岸邊桃花開得正燦爛。昔日香客從四面八方來進香的這個佛教聖地,在無神論的中共政權統治下,已然淪為供遊客買門票遊覽的公園。

法師夾在觀光客的人潮中,悵然若失地逐級走在狼山的登山道上。

一步一石階往上走著,時光倒流,那年他十四歲,也是同樣沿著這條登山道,一步步上了狼山。

民國 32 年(1943)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張志德揮淚拜別了父母,跟隨姓戴的鄰居搭帆船,從江南的任家港渡過長江,來到南通的狼山出家。

一場雨造就了他出家的機緣。

夏日的午後,牛蠅粗的大雨,傾盆而下,鄰居戴漢清到他張家港的家躲雨。等待雨停的間隙,隨口與張志德的母親閒聊,也順便問他將來想做什麼?

13 歲的張志德默然不作聲。當時讀小學四年級的他,又一次因家中年成歉收而輟學在家。好學不倦的張志德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令他滿腹委屈,對未來更是一片茫然。

倒是做母親的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投錯了人家,身子單薄,讀書倒是很用功,可惜我們栽培不起。看樣子,只有去當和尚了!」

最後一句話,觸動了戴漢清。他老家在南通狼山腳下,與山上的和尚相熟,正巧狼山廣教寺的方丈囑咐他到江南物色個小和尚。

姓戴的於是追問道:「讓這孩子當和尚,您捨得?」

張志德的母親不加考慮,隨口回答:

「有什麼捨不得,但也要孩子自己甘願啦,保康,你想當和尚嗎?」

做兒子的不假思索地說:

「當然想做。」

原以為只是一句玩笑話,沒料得到如此認真的反應,母親一時愣住了。

戴漢清一旁察顏觀色,意識到機不可失,說起狼山出家的諸般好處:比如不必做苦力,連掃地抹桌子都可免,除了佛前照應香火,便是念書、念課誦。

母親聽了,果真把兒子的生辰八字開好,讓姓戴的送去狼山給山上的方丈在佛前請示。

「我的父母並不把我出家的事當真,」志德卻把它當成一大喜事:「天天希望著好消息的來臨。」

張志德真的如願以償,上狼山出家了。從山門極目往上看,參天古木綠葉叢中,巍峨的廟宇大殿一座座沿著山麓一路築建上去,雄偉的氣勢令十四歲的張志德又是懾伏又是嚮往。

狼山真正的開山祖師是宋代的知幻禪師。他俗姓田,還是個進士,因讀《楞嚴經》而有所感悟,慨嘆人世榮華終不如無為長久,於是盡棄所愛,落髮為僧。北宋太平年間,有高僧率眾,請知幻禪師到狼山主持廣教禪院,傳臨濟宗的法脈。

知幻禪師主持狼山期間,為僧伽大師在山頂造塔,又築建大雄殿、藏經殿、大悲殿、輪藏殿等。隨著時代變遷,沿著狼山山坡陸續增建了關神廟、靈官殿、文昌殿,混入了民間信仰,香火愈來愈盛。

那一天,14 歲的張志德,隨著姓戴的鄰居上山,一過山門,看到供奉觀音菩薩的大悲殿外,一個小沙彌在撞幽冥鐘,他梳著瀏海頭,身穿長領寬襬的和尚衣,張志德恨不得自己也能立刻改裝,和他一樣打扮。

第二進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世尊,張志德從沒見過這麼大的佛像,即使是站在大殿前,也得仰起頭來,才看得見佛面,志德不由自主地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走過藏經樓,向上是幻公塔,來到山頂的大聖菩薩正殿,殿內供奉身披龍袍、頭戴五佛冠的僧伽大師坐像,一旁矗立橙黃的琉璃銅瓦寶塔,金色的塔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輝煌一片,從鄉下貧窮的農村,張志德一下到了佛教聖地,真以為上了天堂。

「狼山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山好高、人好多、香火好盛,和尚們也就很忙」。

四十年後,聖嚴法師舊地重遊。靈官殿已然不見靈官像,原本是念佛堂的萃景樓,現在被改為貴賓接待室,大雄寶殿本來供奉的釋迦巨佛,他出家上狼山那天第一尊跪拜的佛像,連同廟內的海島觀音、十八羅漢,都已經不知去向,徒賸空盪盪的大殿。大聖殿後本有的文昌殿,被電訊單位所建發射台的天線柱佔用,柱子比支雲塔還高出許多,喧賓奪主,聖嚴法師看了,感到無比的刺眼。

夾在觀光客的人潮中,聖嚴法師遊魂似的踽踽走著,毫無回家的感覺。

「到了山頂,我被引至供著觀音像的偏殿,發現觀音像後供著上中下三排黃紙牌位,我不等別人說明,已知道是什麼地方。」

這位別後多年,白了頭的狼山法聚庵弟子,在師祖貫通、師公朗慧、師父蓮塘的牌位前老淚縱橫,跪下地連連三拜。他只恨來得太晚了,來不及報答恩師們栽培的大恩大德,而只能默默地對著三個牌位念佛。

大陸變色後,貫通老人還俗,到工廠做工,最後回到狼山往生,朗慧老人的遭遇更為悽慘,他被中共以抗議共產黨的罪名,送到新疆勞改,結果死於該地。當年剃度法師,給了他常進法名的蓮塘老人,臨老病後才被找回狼山捨壽。

聖嚴法師見到了 79 歲的住持育枚長老,他患著嚴重的腳疾,寸步難行,和法師敘舊時,老人還提及當年解放軍曾經上山詢查常進的下落,幸虧法師到了台灣二度改名,親人也以為他早已死於戰亂,才沒有連累狼山的師長。

隨著國民黨軍隊逃難到台灣的沙彌常進,有好長一段時間,夜夜為惡夢所苦。他夢見回到殿宇猶在而人已全非的狼山,四周都是穿著人民裝的俗人,一見到他,便大叫:捉拿奸細,常進總是在奔逃或受審之際,驚醒過來。

文革破四舊,狼山的經像、法物、寺院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大聖菩薩被紅衛兵抬下山來,在南通城裡遊街公審。十年浩劫過後,被趕下山強迫還俗的僧侶們,才又重新穿回僧服,由育枚長老出任住持。

回到山上,目睹荒廢失修、滿目瘡痍的殿宇,僧侶們無不心痛神傷。狼山原有七個房頭,也只賸下三房的建築,連育枚長老出家的白衣庵也已不見蹤影。

「開放後上山來,寺裡頭空無一物,連雙碗筷都沒有,要吃飯還得下山去借,也沒有床,大家一起睡地舖」。

育枚老人執著聖嚴法師的手,敘述重回狼山的那段辛酸史,仍不禁老淚縱橫。
聖嚴法師當年出家的法聚庵,可幸沒被拆除,房舍依然,重新整修後,卻已經改名為「紫琅園」素菜館。從前他習誦、朝暮課誦的新、舊佛堂,現在是食堂的販賣部,原來的住持寮,變成了大餐廳,法師當年住的小廂房,門窗緊閉,闃然無人,內側原本立了座法聚庵的祖師塔,也被拆除了。

千里迢迢回來尋根訪舊的聖嚴法師,佇立蔓草叢生、荒蕪零亂的後院,面對這一片滄桑,心痛如絞。撫著院中看似別來無恙的老銀杏,回憶四十多年前,當他還是沙彌常進,在法聚庵後院蒔花澆水、種菜的時日,頗有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