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版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導讀 1
導讀 2-1
導讀 2-2
第二版跋

作 者 作 品

資本論 Ⅱ
資本論 Ⅲ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譯 者 作 品

資本論 Ⅱ
資本論 Ⅲ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資本論Ⅰ(BD0001)
Das Kapital Vol. 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K. Marx and F. Engels
譯者:吳家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0年11月20日
定價:500 元
售價:39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004頁
ISBN:95713018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版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導讀 1導讀 2-1導讀 2-2第二版跋



  書摘 4

為了說明這一點,可以用衡量商品體本身即使用價值的尺度作例子。塔糖是物體,所以是重的,因而布重量,但是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塔糖的重量。現在我們拿一些不同的鐵塊來,這些鐵塊的重量是預先確定了的。鐵的物體形式,就其自身來說,同塔糖的物體形式一樣,不是重的表現形式。要表現塔糖是重的,我們就要使它和鐵發生重量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鐵的量充當糖的重量尺度,對糖這個物體來說,它只是重的體現,重的表現形式。鐵只是在糖或其他任何要測定重量的物體同它發生重量關係的時候,才起這種作用。如果兩種物都沒有重,它們就不能發生這種關係,因此一種就不能成為另一種物的重的表現。如果把二者放在天平上,我們就會在實際上看到,當作有重的物,它們是相同的,因而在一定的比例上也具有同樣的重量。鐵這個物體作為重量尺度,對於塔糖來說,只代表重,同樣,在我們的價值表現中,上衣這個物體對於麻布來說,也只代表價值。

但是,類比只能到此為止。在塔糖的重量表現中,鐵代表兩個物體共有的自然屬性,即它們的重,而在麻布的價值表現中,上衣代表這兩種物的超自然屬性,即它們的價值,某種純粹社會的東西。

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把自己的價值表現為一種與自己的物體和物體屬性完全不同的東西,例如表現為與上衣相同的東西,因此,這個表現本身就說明其中隱藏著某種社會關係。等價形式卻相反。等價形式恰恰在於:商品體例如上衣這個物本身就表現價值,因而天然就具有價值形式。當然,只是在商品麻布把商品上衣當作等價物的價值關係中,才是這樣。(註 :21)但是,既然一物的屬性不是由該物同他物的關係產生,而只是在這種關係中表現出來,因此上衣似乎天然具有等價形式,天然具有能與其他商品直接交換的屬性,就像它天然具有重的屬性或保暖的屬性一樣。從這裡就產生了等價形式的謎的性質,這種性質只是在等價形式以貨幣這種完成的形態出現在政治經濟學家的面前的時候,才為他的資產階級的短淺的眼光所注意。這時他用不太耀眼的商品代替金銀,並以一再滿足的心情反覆列舉各種曾經充當過商品等價物的普通商品,企圖以此來說明金銀的神秘性質。他沒有料到,最簡單的價值表現,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就已經提出了等價形式的謎讓人們去解決。

充當等價物的商品的物體總是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化身,同時又總是某種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產品。因此,這種具體勞動就成為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例如,如果上衣只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那麼,在上衣內實際地實現的縫勞動就只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形式。在麻布的價值表現中,縫勞動的有用性不在於造了衣服,從而造了人(5),而在於造了一種物體,使人們能看出它是價值,因而是與物化在麻布價值內的勞動毫無區別的那種勞動的凝結。要造這樣一面反映價值的鏡子,縫勞動本身就必須只是反映它作為人類勞動的這種抽象屬性。

縫的形式同織的形式一樣,都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因此,二者都具有人類勞動的一般屬性,因而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在價值的生產上,就可以只從這個角度來考察。這並不神秘。但是在商品的價值表現上事情卻反過來了。例如,為了表明織不是在它作為織這個具體形式上,而是在它作為人類勞動這個一般屬性上形成麻布的價值,我們就要把縫這種製造麻布的等價物的具體勞動,作為抽象人類勞動的可以捉摸的實現形式與織相對立。

可見,等價形式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形式。

既然這種具體勞動,即縫,只是當作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表現,它也就具有與別種勞動即麻布中包含的勞動等同的形式,因而,儘管它同其他一切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私人勞動,但終究是直接社會形式上的勞動。正因為這樣,它才表現在一種能與別種商品直接交換的產品上。可見,等價形式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一位偉大的研究家,等價形式的後兩個特點就會更容易了解。這位研究家最早分析了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價值形式。他就是亞里士多德。

首先,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指出,商品的貨幣形式不過是簡單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任何別一種商品來表現──的進一步發展的形態,因為他說:

「5張床=1間屋」

「無異於」:

「5張床=若干貨幣」。

其次,他看到:包含著這個價值表現的價值關係本身,要求屋必須在質上與床等同,這兩種感覺上不同的物,如果沒有這種本質上的等同性,就不能作為可通約的量而互相發生關係。他說:「沒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換,沒有可通約性,就不能等同。」但是他到此就停下來了,沒有對價值形式作進一步分析。「實際上,這樣不同種的物是不能通約的」,就是說,它們不可能在質上等同。這種等同只能是某種和物的真實性質相異的東西,因而只能是「應付實際需要的手段」34。

可見,亞里士多德自己告訴了我們,是什麼東西阻礙他作進一步的分析,這就是缺乏價值概念。這種等同的東西,也就是屋在床的價值表現中對床來說所代表的共同的實體是什麼呢?亞里士多德說,這種東西「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什麼呢?只要屋代表床和屋二者中真正等同的東西,對床來說屋就代表一種等同的東西。這就是人類勞動。

但是,亞里士多德不能從價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價值形式中,一切勞動都表現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臘社會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為自然基礎的。價值表現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於而且只是由於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只有在這樣的社會裡才有可能,在那裡,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係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亞里士多德在商品的價值表現中發現了等同關係,正是在這裡閃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輝。只是他所處的社會的歷史限制,使他不能發現這種等同關係「實際上」是什麼。


(4)簡單價值形式的總體

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包含在它與一個不同種商品的價值關係或交換關係中。商品A的價值,通過商品B能與商品A直接交換而在質上得到表現,通過一定量的商品B能與既定量的商品A交換而在量上得到表現。換句話說,一個商品的價值是通過它表現為「交換價值」而得到獨立的表現。在本章的開頭,我們曾經依照通常的說法,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嚴格說來,這是不對的。商品是使用價值或使用物品和「價值」。一個商品,只要它的價值取得一個特別的、不同於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形式,它就表現為這樣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絕沒有這種形式,而只有同第二個不同種的商品發生價值關係或交換關係時,它才具有這種形式。只要我們知道了這一點,上述說法就沒有害處,而只有簡便的好處。

我們的分析表明,商品的價值形式或價值表現由商品價值的本性產生,而不是相反,價值和價值量由它們的作為交換價值的表現方式產生。但是,這正是重商主義者和他們的現代復興者費里埃、加尼耳之流(註 22)的錯覺,也是他們的反對者現代自由貿易販子巴師夏之流的錯覺。重商主義者看重價值表現的質的方面,也就是看重在貨幣上取得完成形態的商品等價形式,相反地,必須以任何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的現代自由貿易販子,則看重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方面。因此,在他們看來,商品的價值和價值量只存在於由交換關係引起的表現中,也就是只存在於每日行情表中。蘇格蘭人麥克勞德,由於他的職責是用盡可能博學的外衣來粉飾倫巴特街35的雜亂的觀念,而成了迷信的重商主義者和開明的自由貿易販子之間的一個成功的綜合。

更仔細地考察一下商品A同商品B的價值關係中所包含的商品A的價值表現,就會知道,在這一關係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只是充當使用價值的形態,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當價值形式或價值形態。這樣,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就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係表現出來了,在這個關係中,價值要被表現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使用價值,兩另一個表現價值的商品只是直接當作交換價值。所以,一個商品的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該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的簡單表現形式。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時代,也就是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的「對象的」屬性即它的價值的時代,才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由此可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發展是同價值形式的發展一致的。

一看就知道,簡單價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種胚胎形式,它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形態變化,才成熟為價格形式。

商品A的價值表現在某種商品B上,只是便商品A的價值同它自己的使用價值區別開來,因此也只是使商品A同某一種與它自身不同的商品發生交換關係,而不是表現商品A同其他一切商品的質的等同和量的比例。與一個商品的簡單相對價值形式相適應的,是另一個商品的個別等價形式。所以,在麻布的相對價值表現中,上衣只是對麻布這一種商品來說,具有等價形式或能直接交換的形式。

然而個別的價值形式會自行過渡到更完全的形式。通過個別的價值形式,商品A的價值固然只是表現在一個別種商品上,但是這後一個商品不論是哪一種,是上衣、鐵或小麥等等,都完全一樣。隨著同一商品和這種或那種不同的商品發生價值關係,也就產生它的種種不同的簡單價值表現。(註 22a)它可能有的價值表現的數目,只受與它不同的商品種類的數目的限制。這樣,商品的個別的價值表現就轉化為一個可以不斷延長的、不同的簡單價值表現的系列。

B.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20碼麻布=1件上衣,來或=10磅茶葉,或=40磅咖啡,或=1夸套特小麥,或=2盎斯金,或=1/2噸鐵,或=其他)

(1) 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

現在,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價值表現在商品世界的其他無數的元素上。每一種其他的商品體都成為反映麻布價值的鏡子。(註 23)這樣,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因為形成這個價值的勞動現在十分清楚地表現為這樣一種勞動,其他任何一種人類勞動都與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種勞動具有怎樣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物化在上衣、小麥、鐵或金等等之中。因此,現在麻布通過自己的價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種商品發生社會關係,而是同整個商品世界發生社會關係。作為商品,它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公民。同時,商品價值表現的無限的系列表明,商品價值是同它藉以表現的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沒有關係的。

在第一種形式即20碼麻布=1件上衣中,這兩種商品能以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換,可能是偶然的事情。相反地,在第二種形式中,一個根本不同於偶然現象並且決定著這種偶然現象的背景馬上就顯露出來了。麻布的價值無論是表現在上衣、咖啡成鐵等等無數千差萬別的、屬於各個不同所有者的商品上,總是一樣大的。

兩個單個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偶然關係消失了。顯然,不是交換調節商品的價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價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

(2)特殊等價形式

每一種商品,上衣、茶葉、小麥、鐵等等,都在麻布的價值表現中充當等價物,因而充當價值體。每一種這樣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現在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其他許多特殊等價形式並列。同樣,種種不同的商品體中所包含的多種多樣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現在只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同樣多種的特殊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

(3)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的缺點

第一,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系列永無止境。每當新出現一種商品,從而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表現的材料時,由一個個的價值等式連結成的鎖鏈就會延長。第二,這條鎖鏈形成一幅由互不關聯的而且種類不同的價值表現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鑲嵌畫。最後,像必然會發生的情形一樣,如果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都表現在這個擴大的形式中,那麼,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都是一個不同於任何別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無窮無盡的價值表現系列。──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缺點反映在與它相適應的等價形式中。既然每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在這裡都是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無數別的特殊等價形式並列,所以只存在著有局限性的等價形式,其中每一個都排斥另一個。同樣,每個特殊的商品等價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都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現形式。誠然,人類勞動在這些特殊表現形式的總和中,獲得自己的完全約或者總和的表現形式。但是它還沒有獲得統一的表現形式。

註 釋

21.這種反思的規定是十分奇特的。例如,這個人所以是國王,只因為其他人作為臣民同他發生關係。反過來,他們所以認為自己是臣民,是因為他是國王。

22.第 2 版注:弗.路.奧.費里埃(海關副督察)《論政府和貿易的相互關係》 1805 年巴黎版。沙爾.加尼耳《論政治經濟學的各種體系》 1821 年巴黎第 2 版。

22a.第 2 版注:例如在荷馬的著作中,一物的價值是通過一系列各種不同的物來表現的。

23.因此,如果麻布的價值用上衣來表現,我們就說麻布的上衣價值。如果麻布的價值用穀物來表現,我們就說麻布的穀物價值,依此類推。每一個這種表現都意味著,在上衣、穀物等等的使用價值上表現出來的是麻布的價值。因為每種商品的價值都表示該商品在交換中的關係,所以根據它用來比較的商品,我們可以稱它的價值為……穀物價值、呢絨價值;因此,有千萬種價值,有多少種商品,就有多少種價值,它們都同樣是現實的,又都同樣是名義的。」(《對價值的本質、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主要是論李嘉圖先生及其信徒的著作》,《略論意見的形成和發表》一書的作者著,1825 年倫敦版第 39 頁)這部在英國曾經轟動一時的匿名著作的作者賽.貝利以為,只要這樣指出同一商品價值具有種種不同的相對表現,就消除了規定價值概念的任何可能。雖然他十分淺薄,但卻觸及了李嘉圖學說的弱點,李嘉圖學派例如在《韋斯明斯特評論》上攻擊貝利時流露的憤激情緒,就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