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第一版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導讀 1
導讀 2-1
導讀 2-2
第二版跋

作 者 作 品

資本論 Ⅱ
資本論 Ⅲ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譯 者 作 品

資本論 Ⅱ
資本論 Ⅲ

哲學

【類別最新出版】
從此不再煩惱
性史:第二卷 快感的使用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附8支催眠學習影片)催眠療癒新手村
知識考古學


資本論Ⅰ(BD0001)
Das Kapital Vol. 1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哲學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系列叢書
作者:馬克思、恩格斯
       K. Marx and F. Engels
譯者:吳家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0年11月20日
定價:500 元
售價:39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1004頁
ISBN:9571301892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第一版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導讀 1導讀 2-1導讀 2-2第二版跋



  導讀 1

.高安邦(政大經濟系副教授)

《資本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心所在。目前《資本論》流傳於世的計有三卷,第一卷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於1867年出版,這是馬克思於1859年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以來,另一有關經濟理論的重要著作,馬克思亦認為《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之續篇,因此可由《資本論》的副標題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得到佐證。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資本論》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然而直至1883年3月I4日馬克思逝世時,《資本論》僅有第一卷出版。馬克思死後兩年,恩格斯整理馬克思所遺留的手稿,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卷,書名為《資本的流通過程》時為1885年。至於作為《資本論》理論部分終結的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則遲至I894年由恩格斯編輯完成出版。主要的原因為恩格斯長期視力的衰退,以及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和工人在本國進行運動之間的聯絡工作,在馬克思去世之後,更加重了恩格斯的負擔,另外,第三卷的編輯工作與第二卷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第三卷只有一個初稿,不像第二卷有很多修訂稿,而且第三卷的初稿極不完全,更加重了編輯上的困難。恩格斯在第三卷的序言中亦提及了後續的工作,那就是編輯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史》,這樣才能完成馬克思的未竟之志,然而在第三卷出版的翌年(1895年)8月5日,恩格斯與世長辭,結果資本論的第四卷亦成了恩格斯的未竟之志。不過,恩格斯在臨終之前,曾把此一工作委託給考茨基,但考茨基卻以《剩餘價值理論史》為名,而成另一單獨著作,亦分作三卷,分別於1904、1905及1910年出版,使得資本論的第四卷胎死腹中。

《資本論》所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現象。正統的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亦是資本主義社會。不過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核心的《資本論》與正統的經濟分析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階級概念(the concept of class)之導入。因此,在馬克思學派的經濟學家眼中的資本主義和非馬克思學派的經濟學家之概念是有不同的解釋。舉例來說,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必須建立兩種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以保證同時能讓生產者有利潤最大化與消費者能獲致最大的滿足。這兩種制度一為自由且完全競爭之市場,另一為合法保障私有財產。資本主義在此一概念下,經濟體制被認為是和諧的,因為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在追求其自身之利益,最後終將要達成巴萊圖最適(Pareto Optimum),即除非某些人的福利受損,否則沒有人的福利會增進之配置狀況。另外,新古典的理論家們認為在資本主義下,對辛勤工作以及個人儲蓄提供報酬,低所得者可透過辛勤工作與儲蓄以擺脫貧窮的束縛,而財富的獲得也可以透過提高資源的生產力來達成。然而,由於階級觀念的導入,《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化的社會。階級化的過程(Class process)被視為是生產和分配剩餘勞動的經濟過程。因此,依馬克思之觀點,並非依照人們的財富和權力之多寡以區分不同階級,而是按照對生產和分配剩餘勞動過程之參與情形而劃分不同的階級,資本家之利潤被視為是對勞動者剩餘勞動之剝削。勞動階級要擺脫此種剝削關係只有改變資本主義體制,此一觀點與正統的經濟學大異其趣,正統的經濟學認為克服剝削的問題應從儘可能恢復競爭市場的條件著手,而非廢除資本家生產工具的所有權。因為在正統經濟學家的心目中,剝削並非意指資本家剝削工人,而是獨占者剝削消費者。因此,總括來說,《資本論》與正統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雖同為資本主義,可是觀點卻有很大的不同。

就《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而言,過去的馬克思主義者常強調的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不過新近的馬克思經濟學家則偏重 「泛層決定論」(Overdeterminism)。其泛層決定論者之觀點,社會中之經濟層面與非經濟層面的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因此,社會中每一層面之因子既是因(Cause)亦是果(effect)。所以在分析一社會之經濟時,要跳出單純的經濟模型,而要同時考慮政治,文化及自然等不同層面之非經濟過程(noneconomic processes)。對於社會中非經濟層面的每一變遷因子都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例如成功的家庭計劃會有效地抑制人口成長,改變家庭的消費型態,影響經濟的供給和需求。同時一社會中經濟因素的變化亦會影響到非經濟層面的因素。因此,從泛層決定論的觀點來看經濟是永無止息的變遷(forever Changing)。這一點和新古典經濟學有很大的差異。新古典經濟學常強調自變數對應變數的因果分析法,而馬克思的理論則無法使用此種方法,因為依馬克思的觀念,每一事件都同時是因和果。所以返饋(Feedback)的概念對馬克思而言是有的。

《資本論》的核心主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能力(Viability)和可擴張性(expandability)。因此,一套依馬克思觀點的問答經常被這樣地提出來:「何以資本主義社會可以存續再生產(reproduce)和擴張?」「因為資本主義是具生產性和有利潤的。」「何以資本主義會如此?」「因為資本家剝削工人」。由此套問答我們可以瞭解《資本論》是有非常明顯而濃厚的階級色彩,而問題的設定與答案都有賴於概念的分析與邏輯的推演。然而,近二十年來,科學分析的工具被用來研究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使得《資本論》的研究方法不再侷限於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而使得對《資本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變化。研究《資本論》的文獻亦陸續出現了應用矩陣代數及微分子方程式等嚴謹的數學方法,使得《資本論》的研究更合乎科學化的要求。由於科際的整合,將使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不再僅限於意識型態的爭辯,所以我們在研究《資本論》時,亦應秉持此種信念,才能有客觀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