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
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
未來產業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新世紀管理大師(BE0077)
The Capitalist Philosophers: the geniuses of modern business--their lives, times and ideas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安竹‧蓋博
       Andrea Gabor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9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68頁
ISBN:957133269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多事的少年性格

事實上,從孩提時代,就可以明顯看到泰勒喜歡制定規則、發號施令的人格特質。他的童年玩伴還記得:「即使只是一場槌球遊戲,泰勒可能都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個半天,研究每次擊球的角度造成的差別,以及優點、缺點。」不消說,少年泰勒這種多事的性格給玩伴帶來許多不快。哈里森(Birge Harrison)回憶道:「他堅持每一場球賽都必須遵守他訂下的嚴格規定和公式,有時候我們真想反抗他。他堅持長方形球場必須測量得分毫不差,但在我們看來,把一個陽光普照的宜人早晨全都花在一呎一呎、一吋一吋地測量球場上面,實在是完全沒有必要。」

13 歲生日之前,泰勒對於規則和細節的嗜好,已經從球賽轉移到世界是如何運作的這件事情上。1868 年,泰勒的父母帶著他們兄妹 3 人,展開了為時三年半的歐洲之旅。在旅行途中,泰勒開始每天記錄旅程中發生的事情。旅行到德國的時候,泰勒的筆記本密密麻麻,都是關於如何從 1,200 英尺深的湖底提煉出鹽的種種細節;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他記的是黑絲在每家商店的不同價格;而到了瑞典,泰勒則詳細記錄他們所搭乘的馬車抵達和出發的時程表,同時也記下馬車每跑七英里就必須換馬。

多年後,泰勒談到這次的歐洲遠征經驗時,說他「不贊成讓年輕男孩從事這樣的活動。」在當時,像這樣旅行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極端有錢有閒的美國家庭才負擔得起旅行的費用。泰勒的父親富蘭克林(Franklin Taylor)出身自費城的顯赫世家,根本不必靠工作養家餬口。富蘭克林擁有法律學位,南北戰爭時期,曾經在費城開了一家法律事務所。但他大半的時間其實都花在研究外國語文和歷史、從事慈善工作,以及管理資產等地方仕紳的活動上。

儘管泰勒長大成人之後,拒絕採行父親悠閒的生活方式,但他卻承襲了那種上層社會的價值觀和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大半的職位都是靠家族的人脈關係得來,他從來沒有搬離德國人聚集的區域太遠。當他想蓋一棟自己的房子時,他選擇住在費城的有錢人社區博思麗(Boxly),那裡也是歐遊歸來之後,他父母選擇的落腳區域。在泰勒過世前的十年間,他也在那裡宣揚其科學管理理念。

歐遊歸來後,泰勒進入了新罕普什爾的愛思特學院(Exeter Academy),為日後的哈佛教育——像他這種出身的年輕人必經之路──預作準備。

然而,泰勒從來沒有進哈佛大學唸書。從進愛思特學院的第一年起,泰勒就開始思考當工程師的可能性。對於具有泰勒這種家世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想法很不尋常。首先,儘管科學管理的興起,後來的確把工程變成一個熱門行業,但是在 1872 年,全美國的工程師人數還不到 7,000 名(到了 1920 年則躍升為 135,000 人)。而且在 19 世紀末期,工程師仍然是個和現場工作息息相關的行業。工程系學生除了研讀數學和化學之外,還要學習繪圖,以及學習如何控制工廠的汽鍋和機具。

一場莫名其妙的病卻反而促成了泰勒不尋常的選擇。泰勒很多年來每隔一陣子就飽受頭痛之苦,在愛思特學院的那段日子,泰勒頭痛的毛病開始惡化。到了 1873 年秋天,他的父母擔心他連視力都可能出了問題。後來,泰勒果然被診斷出有散光的毛病,如果一直沒有接受治療,尤其是如果患者花很多時間閱讀和寫作的話,就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甚至眼睛過度疲勞。但是在 1980 年代,泰勒家人還不是那麼清楚他的健康問題所在,因此有一次富蘭克林寫信給泰勒和他的哥哥時,特別提到:「我的感覺是,最好佛瑞德(即泰勒)能放棄拉丁文和希臘文,專心研讀數學和科學,這樣眼睛比較不會過度疲勞。」

1873 年冬天第一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泰勒離開愛思特學院,回到家裡。第二年,他應徵了第一份工作,在費城的一家專門製造蒸汽幫浦和其他水力機器的工廠當學徒。

儘管這時候,泰勒離哈佛很遠,但是在十九世紀的費城,上流社會的年輕子弟跑去當學徒,倒也不乏先例。在當時,當學徒和拿到大學工程學位一樣,是進入產業界的正常途徑。當然,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泰勒也有點舉棋不定,因此他在 1874 年春天,參加了哈佛入學考試。雖然他考得很好,卻沒有進入泰勒家族的母校就讀。

如果說,泰勒選擇的人生道路違背了泰勒家族對子孫的期望,那麼看看他外祖父溫斯婁(Issac Winslow)的作風,似乎就不會覺得那麼突兀了。的確,泰勒的母親愛蜜莉(Emily)很可能已經在兒子喜愛冒險和雄心勃勃的天性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

愛蜜莉和富蘭克林一樣,是出身東岸望族的教友派教徒。溫斯婁家族和泰勒家族不同的是,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實踐主義者。愛蜜莉的父親是個冒險家和創業家,他曾經指揮過捕鯨船隊,而且主張廢除奴隸制度。

泰勒顯然繼承了外祖父過人的精力。隨著事業的發展,他甚至在工作時表現出一種近乎瘋狂、玉石俱焚的衝動。工業家哈爾拉(Charles Harrah)曾經對泰勒說:「……假如我賺了幾百萬,你知道我想做什麼嗎?我要蓋一座全世界最好的瘋人院,而你,泰勒,將會在裡面獨佔一層樓。」哈爾拉曾經是密韋爾鋼鐵公司(Midvale Steel Company)的老闆,泰勒曾在那裡工作了好幾年,他的許多管理觀念和鋼鐵機具的實驗都是那段時間完成的。

在這家水力機具工廠(一般人根據工廠創辦人的名字,通稱為法瑞爾瓊斯公司)中,當造模學徒的經驗讓泰勒大開眼界,決定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坎尼葛爾曾經寫道:「要顛覆一個富家子弟對於用手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嘗試造模工作。」

很少有哪個工作像造模一樣,需要這麼多技巧。所謂造模,就是將實際要製造出來的金屬零件,先精細地雕刻出一個尺寸輪廓都一模一樣的木製樣品。工廠會把這個木製樣品放進一個木頭盒子裡,把樣品周圍的空隙填滿沙子。(其最大的挑戰在於,樣品要設計得非常有技巧,因此當工人抽出樣品時,沙子不至於隨之流失,以至於破壞了這個模子。)然後再把熔化的金屬倒進沙模中。由於金屬冷卻後會收縮,因此打樣的人必須把金屬收縮的幅度、使用這些零件的製程可以容忍的誤差,以及製造模子的複雜度全都預先計算在內。

泰勒的師傅是格里菲斯(John R. Griffith),日後,他都一直斷斷續續地和格里菲斯保持聯絡。但是泰勒不像一般學徒一樣,工作多年才出師。泰勒當造模學徒不到兩年,就另謀他職,轉而擔任機械師的學徒。

這段學徒生涯讓泰勒懂得欣賞和尊重技術工人的技藝。泰勒在德國鎮的老友萊特(Ernest Wright)曾說:「格里菲斯的調教對泰勒有很長遠的影響,為他一生的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萊特也曾當過學徒,後來並成為工程師。泰勒也同意:「整體而言,我認為當造模學徒的頭半年,是我整個教育過程中最有價值的一段……」

後來他在科學管理方法上所下的工夫,有很大部分,是為了把年輕時在法瑞爾瓊斯見識到的工匠手藝和技能標準化。諷刺的是,泰勒在這個過程中卻扮演了貶低工匠地位的推手。

對泰勒來說,當普通工人的那段日子一定是個表演戲劇才能的好機會。在歐洲旅行時,泰勒就學會說流利的法語和德語,並且訓練出對於不同語言和方言的敏銳聽力。(泰勒會用黑人方言說故事,而且模仿德國籍教授的口音。)他也經常參加業餘戲劇的演出。如今在工廠裡,他又學會了像工人一樣講粗話。這位科學管理的先驅把新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以至於據他的說法,兩年半以後,法瑞爾瓊斯公司的同事才發現他其實是個「地方仕紳的兒子」。

工人即機器

1878 年,泰勒 23 歲的時候,家人又運用關係,為他在費城的密韋爾鋼鐵公司謀得一份新差事,因為泰勒家族認識密韋爾公司的主要投資人克拉克(Edward W. Clark)。這份工作為泰勒在科學管理的努力播下了種子。

密韋爾公司是事業起步的好地方。這家公司是製鋼業的先驅,能製造出比傳統的鐵更堅固、韌性更強的神奇材料──鋼。儘管鋼早就被發現,但是幾百年來,始終都只能以極高的成本,生產少量的鋼。直到 19 世紀,發明了製鋼的新技術,才能以比較低廉的成本,大量生產鋼材。

在當時,密韋爾公司是製鋼業的高科技先驅,產品十分多樣。密韋爾公司的成功大半要歸功於實際經營公司的謝勒斯(William Sellers)。謝勒斯當時被譽為「世上最偉大的機械工程師」,後來也成為泰勒的良師益友。

1875 年,密韋爾是最早獲得美國海軍鋼砲製造合約的廠商之一。(一直到 19 世紀末,美國軍方仍然把軍火製造發包給外國廠商,尤其是德國公司。)1880 年代,隨著美國政府的經常支出上升,密韋爾公司作為政府包商的角色也愈來愈重要。到了 90 年代,密韋爾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防包商之一。

軍方合約牽涉了複雜的技術,加上 70 年代中期經濟大恐慌後需求高漲,都成為驅策泰勒在密韋爾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