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導論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打造自己的成功

譯 者 作 品

請問諾貝爾大師
打造自己的成功
趕的話,就慢慢來:新式時間管理7步驟
公司不賺錢的真正理由
歐洲巴菲特投資賺錢策略:保證你每年獲利多得100%利潤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信任(UP0124)──簡化管理的藝術
Vertrauen führt: Worauf es im Unternehmen wirklich ankomm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流行小品
作者:萊納德‧史布萊格爾
       Reinhard K. Sprenger
譯者:吳信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21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0頁
ISBN:957134268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導論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2

許多管理階層都有錯誤的想法,以為部屬一定想欺騙他們。他們內心裝上一個防止他人逃跑的系統,在企業中到處可見這類措施:所謂的「星期一更新」,亦即每週一必須在公司內部網路更新專案進度資料,便於管理部門控管。前 IBM 經理塞魯提(Dan Cerutti)坦白地承認:「大部分的經理人都假設部屬根本不想工作。然後就按照這個思維繼續管理下去。」

所以,許多企業其實都是「懷疑的組織」。因為不信任,管理階層寫了一堆「管理日誌」,只為了掌握部屬的一言一行,他們不相信人們想自動做好一件工作。基於深層的不安全感,他們戴上理性的面具,把領導階層變成法令階層,把經理變成警察,執行監控的任務。他們不信任員工的自我品質要求,也極端保守,不願讓員工自己找到達成目標的方法。

到處都缺少可信的事物,因此在家工作的資訊政策最容易被懷疑。對關係到企業未來、財務狀況、人事政策和計畫中的轉型政策,「大家不可能攤牌來玩!」「公司的報紙都是宣傳資訊,並非事實!」「我對公司決策失望極了,不到半年,公司政策就急轉彎。」「朝令夕改!」再者,若員工對自己與高階管理者的鉅額薪資差別無法認同,信任也無法增加。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由於規定與控制機制增加,因而阻礙自己的工作意願,人們的反應幾乎都是:「太官僚!」「徒增一堆廢紙!」「到處都是表格!」「依照既定流程工作,也不管合理與否。」許多人因此感到無奈、疲憊,甚至彼此欺瞞。很明顯地,我們可以為「不信任」想出許多藉口。

有一份針對化學工業人員所做的問卷,顯示員工嚴重地缺乏信任感,在所有的答案中,沒有一個說法反映出與高層主管間的堅定互信。員工的評語是:「真不知道這些高層躲在高高的盾牌後領導些什麼?」「我不相信這些領導階層真的以公司利益優先,他們只是利用公司成就自己的事業。」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這些負面感受會導致員工退縮。在企業中,不信任的後果明顯地和其他負面情緒不同──例如生氣、擔心或失望。生氣雖然會對企業日常運作造成負擔,但不會在個人任務的範圍內影響員工績效,而不信任卻會同時造成公司與本身任務的傷害。不信任別人的人,比較難投入自己的工作,也較難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為了使監控措施合理化,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防衛性行為。即使信任的成效不錯,但控制的效果更好,經理人也容易用甜言蜜語來正當化「不信任」的心態。你可以找到一籮筐實例,證明信任的誤用,例如:一九九五年,倫敦霸菱銀行因員工弊案,造成鉅額損失;一九九九年,德國電器公司Electrolux因為員工非經允許的外匯交易,損失了五千五百萬馬克。這類案例在新興市場中也不勝枚舉,甚至因為做假帳而讓投資人哀鴻遍野。

但是,這都是極端的例子。大部分的企業還是過度控制風險,甚至不太重視「機會管理」,因而錯失獲利機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經理人必須詳加衡量。我們通常能針對「不信任」列出洋洋灑灑一堆理由,但針對「信任」卻啞口無言。沒有人會問:「你為什麼相信我?」在企業中,不必提出「不信任」的理由,卻必須提出「信任」的原因。特別是遇到麻煩時,「安全第一」更是甚囂塵上的呼籲。於是,不信任就成了標準,信任則變成罪過。

讓我們觀察一下結構性的因素。經濟學似乎對信任不太感興趣,經濟行為──包括效用極大化、發展競爭策略、剝削資訊利益等,好像都和信任背道而馳。再看看一般企管書籍,也都充斥著「將不信任極大化」的模型。

我們已經到達這類﹁典範﹂的臨界點了。舊的思維已經無法帶來任何進展,許多企業都關在隱形的監牢裡,僵化的官僚體系、制式的管理行為、氾濫的法規條文,都限制住企業的發展。

我們越來越清楚,傳統的管理工具──權力和金錢,已經無法整合、協調企業中的行為。尤其在資訊社會中,市場快速變動,這些工具早就落伍了。有太多情況是無法「管理」的,甚至也無法勉強。凡事和合作關係有關的元素,都是無法控管的,「控制」在這個層面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中加入信任,這才是企業管理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

接下來我們應該檢視一下「信任」的情況:目前有多少信任「程度」?還需要多少信任才夠?我們將就傳統與現代的原因來探討。

因為能造就機動性組織

日籍的社會學家福山(Francis Fukuyzma)曾指出,有一項文化特徵會影響國家的財富與競爭力,那就是社會中互信的程度。甚至有些具遠見的經濟學家也認為,信任的影響力比自然資源還要大。美國經濟學家、同時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亞羅(Kenneth Arrow),在二十五年前就說過:「幾乎每一種商業交易行為都包含信任這個元素,特別是長期持續的交易關係。我可以很肯定地解釋,如果經濟衰退的話,一定是因為缺乏彼此的信任關係。」事實上,沒有信任,就沒有生產性的合作關係。信任絕對是合作的驅動能源。

這早已是不明之理。信任是組織存在的重要條件。我們正處於一個「零式知識管理」(zero-knowledge management)的開放體系:策略性聯盟、任務外包、代理合約、新公共管理、移動式工作、網路組織等等,這些都會打破既有的組織疆界。

現代的組織管理超越了國家與洲際。地區性的工作小組搖身變成「虛擬」小組:員工、部門和整個企業全都一起工作,在不同的國家、地區,甚至跨越地球好幾個板塊。企業不再是封閉空間裡的國內活動,員工也不一定在公司裡,顧客和供應商更不一定在公司外圍。

在企業的國際合作方面,信任更扮演重要角色,或可說是「決定性」的角色。不管哪一種合作形式──許可授權、與經銷商的關係、產品合約等等,都是「信任」的管理。從企業的併購中,我們可以了解信任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失敗的結盟或併購,多半是因為缺少互信基礎。在併購談判開始時,雙方就採取保留態度,沒有提供透明的資訊,這種嚴重的不信任不只表現於員工資料的不透明,也包括顧客資訊。例如勞斯萊斯(Rolls Royce)併購福斯汽車後,馬上遭受巨大的營業額損失。我常聽見這些企業經營者說:「要我如何相信那些曾跟我惡性競爭的對手?」

或者另一個例子:在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的併購談判時,美國人幾乎毫無準備地到德國談合併計畫,希望在沒有議程的情況下討論;德國人卻全副武裝、全面戒備,並要求鉅細靡遺的議程表。德國人在每次會議後會做好完整紀錄,美國人卻只寫在簡單的便條紙上。

這個世界越進入虛擬境界,就越需要把信任當成組織原則。我們在網際網路中跟從未謀面的人交談,而且可能永遠不會見面。企業越開放,工作關係越鬆散,人們彼此的認識程度就越低。在現代的商業世界中,人際間的信任不能再以熟識度、經驗與重複的經歷為基礎。這是一個新趨勢:

信任已經無法再從既有的信任關係中發展出來!

信任可以促成陌生人之間的合作關係,這可以彌補對他人認知不足的缺憾,並能進一步了解認知與動機。如果想更有野心地達成事業目標,就必須試著信任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這也是大多數人覺得最困難的地方。由於我們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所以我們把希望寄放在穩定的關係、明確的組織結構與從屬關係中。

企業越大,就越需要信任,也越難逃避此一需求。因此,我們更應重視信任,把它當成首要的組織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