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導論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作 者 作 品

打造自己的成功

譯 者 作 品

請問諾貝爾大師
打造自己的成功
趕的話,就慢慢來:新式時間管理7步驟
公司不賺錢的真正理由
歐洲巴菲特投資賺錢策略:保證你每年獲利多得100%利潤

管理領導

【類別最新出版】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Google衝刺工作法(暢銷新裝版):Google打造成功產品的祕密,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一本讀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走向上市上櫃之路
新創公司IPO的100件大小事+新創公司的100件大小事【專業會計師教你規劃新創公司套書】


信任(UP0124)──簡化管理的藝術
Vertrauen führt: Worauf es im Unternehmen wirklich ankommt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管理領導
叢書系列:流行小品
作者:萊納德‧史布萊格爾
       Reinhard K. Sprenger
譯者:吳信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21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0頁
ISBN:957134268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導論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3

因為有利於組織重整

在今天的市場裡,企業必須更彈性、靈活。它必須不斷適應新環境,並適時進行改變。從僵化的層級結構變成彈性、以顧客為導向的企業模式時,信任在此轉變過程中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如果沒有堅強的互信基礎,業務流程最佳化、扁平層級、團隊工作、學習組織等企業中最主要的政策目標,都不可能達成。當人們能互信之時,企業才能轉型。

員工們了解,如果企業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改變。員工不可能盲目到連企業營利與員工福利之間的衝突都感受不到。他們了解沒有百分之百的工作保障,也了解企業只是社會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他們經常站在反對公司的立場呢?如果員工覺得企業重整對他們只有壞處,如果他們是唯一的失敗者,如果他們認為公司不會照顧員工,他們怎麼會跟公司一起奮戰呢?相對地,如果員工覺得企業重整對他們也有好處,他們便會與公司一同打拚。管理階層必須讓員工覺得自己對此也有責任,而不只是單純地扮演適應者或受害者角色,還要讓他們覺得有歸屬感。他們必須讓員工知道,管理階層會為他們的福利著想,而不只是滿足金融市場的要求。如果員工知道管理階層處理利益衝突的問題時,不會盡把員工當犧牲品,他們就會信任經理人。有一位高級主管曾對我說:「員工必須先知道你多關心他們,才會想知道你到底懂多少。」

不過,信任在過去這段時間卻成了管理的大問題。由於持續的改變與各種變革行動,即使員工在企業工作幾十年了,他們還是不敢確定到底會不會受到尊敬。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企業領導人最大的錯誤,在於認為一連串大動作之後──諸如辭退、重組和合併,信任還能自然而然地產生。這簡直太不切實際了!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問題,也許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亦即員工的冷漠與自私也會阻礙信任的發展。傳統資本主義區分企業層級為企業經營者與一般員工,而「上層」與「下層」的權力差異與利益衝突,都會壓迫「信任關係」的生存空間。

因為可以維繫顧客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是「信任」在負責賣東西,例如食品零售業。我們知道,舒適的購物環境是爭取顧客的最佳利器,如果想讓普通顧客成為老主顧,就必須靠「信任程度」來維繫。只要有顧客對這個商家失望,就會影響到其他顧客。因此,許多商家都提供免費退換貨服務,以提高顧客的信任度。特別是汽車業和紡織業,顧客對於信任的要求越來越高。汽車業開始實施主動回話制度,公司相關業務人員會主動回撥電話給有問題的消費者。Delta Lloyd 投資公司則推出一種「玻璃基金」(玻璃意指透明),每天在網路上公布基金資產變化的情況,該基金經理人戴爾許(Holger Dersch)認為「透明才能創造信任」,也才能贏得競爭優勢。

社會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認為信任就是「再次相見的定律」。當雙方有再次見面的可能性時,要打破信任關係就比較困難。換句話說,如果一開始就覺得不可能有再次見面的機會,便可能做出破壞信任關係的行為。在資訊社會中,所謂的「再次見面」就具有衍生意涵:買賣雙方在網路上碰面,顧客間也會在網路上大量交換資訊,信用破產幾乎很難在網路裡隱瞞。

企業必須在網路上公開回答顧客的問題,一旦引起顧客不滿,顧客透過網路揭發企業信用不良、號召其他顧客一起抵制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這些都強迫企業必須積極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顧客的信任也包括對於價格的信任。例如宜家家居(IKEA)就提供顧客競爭力第一的「價格-品質關係」。也因為顧客的信任,讓阿迪超市(ALDI)在兩天之內,賣出營業額超過兩千萬歐元的無品牌電腦。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則是聞名美國的「最低價」超市。這些企業成功地讓顧客相信,顧客絕對可以在他們店裡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在這個同類商品差異越來越小的時代,決定顧客購買與否的關鍵就是「非物質性」的購買動機。想成為市場的先鋒者,就必須記住:企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信任。因此,品牌是最重要的,品牌就是如金石般的信任,這就是廣告業所說的「信任品牌」。它可以減少許多交易的複雜性,也可以幫助顧客在短時間決定是否相信這項產品。它也可以讓顧客在不透明的市場得到所需資訊,並在日趨氾濫的商品間進行比較,對時間安排緊湊的現代人來說,這十分重要。維京集團(Virgin Group)的老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就十分善於運用品牌信任的精髓,他將維京創造成一個「小巧、人性化、吸引人」的象徵,當維京進入電話市場時(這原本不是維京的核心事業),老顧客馬上就聯想到:物美價廉的通訊。

所以,顧客的信任已經被詮釋為顧客對「整體企業」的信任。如果我們將企業定義為「專家的系統」,那麼,將社會的人際關係引入企業範疇,就必須透過每個員工。他們決定了信任的形成與否,同時也關係到如何將顧客與企業緊密連結。從顧客的角度來看,這些員工並不是在替企業工作,他們本身就代表企業!

某項品牌產品呈現出來的就是產品的性格,這也是透過員工性格所塑造出來的,所以信任也會體現在員工身上。此外,信任更具有「經濟價值」──顧客關係維繫得越久,企業的獲益就越大,因為他們對於價格變化的反應就越小。當公司想漲價時,顧客可能會想:我們相信此產品一定有非漲價不可的原因,畢竟品質和價格是相當的。

我之所以這麼相信我長年駕駛的車子品牌,就是因為某服務站售貨員待我的態度十分誠懇、公開與親切,他甚至坦白告訴我各項產品的優缺點。當我第一次將車開回服務站維修時,我認識了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現在,我更加信任這家公司了,這份信任便從個別員工轉移到整體企業之上。相反地,不信任也會從個別員工轉移成對整個組織的傷害。

因為能讓企業行動更快速

經過多年尋找,桑德斯終於找到夢想中的房子。還有另一位買家同樣對這間房子有興趣,情況頗為棘手,但價格還算不錯。賣主是一對老夫婦,他們對這個競爭狀況抱著「先付錢先贏」的態度,因此桑德斯馬上衝到從小往來的儲蓄銀行申請貸款,提出收入與財產證明,並說明房屋情況與緊急的購屋競爭,然後等待銀行通知。幾天過去了,依然杳無音訊,於是他主動詢問銀行貸款結果,答案是:「處理中。」又等了幾天,他再打電話詢問,行員告訴他,信用審核中心要他補交一些文件。桑德斯這下子火大了,為什麼這些行員不主動打電話通知他,這樣他就可以提早補齊所需文件?眼看著夢想中的房子就要泡湯了,他親自趕到儲蓄銀行,被官僚體系耍了一大圈之後,依然沒有結果。他怒氣沖沖地到街角的另一家銀行開戶,依規定繳交了同樣的貸款申請文件。不同的是,他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就得到貸款許可,並買下那棟夢中之屋。就這樣,儲蓄銀行從此失去這位三十年的老顧客。

誰的動作太慢,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當然,每家銀行都必須依照法令規定核准貸款,但是行政業務的流程、判定標準或服務態度,就涉及企業中的信任關係了。許多在銀行「XX中心」服務的員工,根本沒有親自接觸過顧客,他們只會紙上作業。他們不但不信任顧客,甚至不信任長期接觸客戶的第一線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