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魯經智序
李顯峰序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評
附錄

譯 者 作 品

無疆界市場
吃掉有錢人
爆米花報告III:用價值行銷打動女人的心
檔案羅密歐
別為找工作抓狂
職場大贏家:別為找工作抓狂改版
春藥
亞洲金融風暴:世紀末經濟危機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
亞洲銀行新世紀:迎接競爭與吞併的時代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歐元世紀(BE0052)
Aspects of European Monetary Integration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艾麗生.華森
       Alison M. S. Watson
譯者:汪仲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12月08日
定價:220 元
售價:174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32頁
ISBN:9571327824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魯經智序李顯峰序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評附錄



  書摘 4

統合關鍵

歐洲在邁向統合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應該算是成立歐洲煤炭及鋼鐵共同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並無力對德國行使任何控制,也懷疑其他國家有此能力。但法國政府希望看到的是衰弱無力、沒有武裝、內部分裂的德國。在美國與英國政府決定重建西德經濟之際,歐洲其他經濟體,都對這個決定投以不信任的眼光。

當時的法國外交部長舒曼(Robert Shuman)一方面想緩和這種社會情緒,一方面想將眾人的注意力轉移至正面的合作關係,與法國的經濟重建上。因此,在 1950 年 5 月 9 日的一次演說中,發表了一項莫內(Jean Monnet,後被稱為歐洲之父)設計的,德法兩國煤炭與鋼鐵工業合作計畫。舒曼在演說中對歐洲動之以情︰「在歐洲各國團結前,德國與法國必須結束其多年的敵對情結。」歐洲人大為感動,認為他的說法有道理,在德、法之後,義大利及比荷盧關稅國家,也紛紛加入了這個共同市場。

然而,這些加入共同市場的國家,並不完全是因為同情法國或德國而加入,而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例如,比荷盧關稅協定的三小國,本身規模及力量都有限,如想在國際事務上——尤其是正在啟動的歐洲統合——發揮影響力的話,勢必要先進入統合的進程,占住一個位置才行。而且,法、德兩大國的統一本身,對小國的經濟前途而言,就是一個威脅。總體而言,不論從政治或經濟的角度來看,與其置身事外,歐洲國家認為早期加入進程還來得容易,輕鬆自然。

於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六個原始會員國,成立了歐洲煤炭及鋼鐵共同體,並於 1951 年 4 月 18 日簽署巴黎公約,設定 1952 年 7 月 25 日為共同體啟動的日子。隨著共同體的運作,加盟國希望能提高效率,提高煤炭和鋼鐵業生產。共同體內不再存在煤炭、鐵礦、鋼鐵、廢鐵等的進口關稅和配額。另一方面,共同體也控制企業合併,和限制性工業操作,這方面,一般認為是與其維持自由競爭理想,正好相左的行為。

煤炭與鋼鐵共同體設立了超國家組織──最高行政當局(High Authority),由莫內擔任第一屆總裁。機構中的工作人員來自於加盟國,各自掌握了提高共同體內煤炭及鋼鐵生產稅,以增加財稅收入的權利。共同體將稅收用來協助重複性生產設施重建,以及工人的再就業(這可說是未來歐洲社會福利政策初見端倪)。共同體也可以將這份資金貸予投資項目,或在特別部長會議的要求下,設定價格、交易配額。

共同體下設置有一諮議會組織(Common Assembly),由會員國的 78 名議員所組成,負責高等機構的政策形成。這個機制後來便被沿用於規模及野心更大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而原來的高等機構便成為共同體的執行委員會(Commission),而諮議會則成為後來的歐洲議會。

歐洲煤炭及鋼鐵共同體的運作極為成功,在 50 年代中,共同體內煤炭及鋼鐵的產量大幅增加,貿易量急速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普遍興起了將共同體的範圍,擴大至所有工業品的意願,以鼓勵自由競爭,並促成更高度的經濟統合。同時,一般人也開始對歐洲進一步的統一,有了新的認同感。

1954 年,歐洲煤炭及鋼鐵共同體的諮議會,要求共同體擴大活動範圍。1955 年,比荷盧關稅協定下的國家,在共同體的支持下,引進了貝恩計畫(Beyen Plan)。這個計畫首先於 1952 至 53 年間,由荷蘭外交部長約翰貝恩(Johan W. Beyen)提出,主要目的在推動歐洲經濟統一。

1955 年 6 月 1~2 日,六個會員國的外交部長在麥西納開會,決定採用這個計畫,將歐洲統合擴展至經濟的各分支,並責成史巴克(Paul-Henri Spaak)率領一隊人馬,準備具體方案。英國於 1995 年 11 月受邀參加,但這項邀請隨後又被撤銷,因為英國代表無法對其他國家所提出的議案妥協。英國人強烈認為,要推動貝恩計畫,並不需要設立任何特殊機構,而僅需在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下,設立簡單的自由貿易區就足夠了。英國人不但對農業特殊保護條例有異議,對於設立掌握有決策權的超國家組織,更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

1956 年 5 月,呈交給六國外長的史巴克報告,主要提到了三個議題︰創立共同市場;設立發展核能的共同組織;需要特殊照顧的產業部門(包括非核能源、運輸和電訊等)。史巴克認為,要成功建立共同市場,必須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六個會員國的國內市場必須能整合為一,成為完整的關稅聯盟,消除所有內部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第二階段,六國之間必須在農業及運輸上建立共同政策,在其他方面,各國的立法也必須協調。至第三階段,六個國家內的勞動力、資本和服務,必須能自由流通。為管理這個全面性的統合任務,史巴克建議以歐洲煤炭及鋼鐵共同體的架構,成立四個特殊組織︰部長級會議(Council of national ministers)、獨立的執行委員會(Commission)、國會(Parliament)和公正法庭(Court of Justice)。

然而,在討論史巴克報告的過程中,六個國家之間卻引發了嚴重衝突。法國要求設立特殊的過渡期方案,並且拒絕了比荷盧協定國所提議的,對外低關稅制。此外,法國還要求其他國家分擔它海外殖民地的財務負擔,而其他五個國家也同意了。

儘管這段時間,國際中發生了許多大事件,如蘇彝士運河危機,匈牙利暴亂等,但六個國家仍然決定盡快做成妥協方案,而於 1957 年 5 月 25 日,簽下羅馬條約,規定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能源委員會(European Community for Atomic Energy),將於 1958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立。

唇齒相依

從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起,法國、義大利、西德、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三小國,便同意應該盡速消除關稅及配額形式的貿易障礙。羅馬條約的第二條明確表達,六國希望逐步在經濟政策上相互接近,達到政策統合、建立共同市場的意願。的確,建立共同體最主要的目標,便是在六國之間建立一個共同市場。

然而,通常共同市場予人第一個合理的聯想,便是發展共同貨幣,或類似舉措,不過羅馬公約中,六個加盟國並無意在彼此之間建立起固定匯率。條約第一○七條中規定,每個會員國應將匯率問題「當作共同關切的問題處理」,但卻允許個別國家在必要時調整貨幣平價(parity change),以確保「整體國家收支平衡,維持國民對其貨幣的信心,並確保國內的高就業水平,與穩定的物價水準」。既然上述原因正是一般貨幣需要調整價格的主要原因,而且各國政府仍然保留經濟事務管理權,很明顯地,羅馬條約並無意與會員國爭奪外匯管理權之意,也不認為外匯管理是建立共同市場的必要手段。

反過來,我們可以認定,羅馬條約小心翼翼地避免將建立共同市場,與創造貨幣聯盟混為一談。這反映了在當時歐洲政治情況下,各國仍將控制貨幣,視為最重要的國內控制工具之一。在當時而言,失去對外匯的管理權仍為太大的統合步伐。因此,羅馬條約第三條a款中規定會員國之間,以相互協商的方式,協調、推動經濟政策,並矯正國際收支上不均衡事宜。

至於共同體執行委員會的職權,條約僅在第二章中輕描淡寫地以「設定具有資訊功能的貨幣委員會(Monetary Committee),經常檢視會員國的貨幣、金融狀況,並向執行委員會報告」一語帶過。而這個貨幣委員會於 1958 年 3 月 18 日正式成立,作為部長會議下的經濟及財政的顧問諮詢團體。1960 年 3 月 9 日,共同體又成立了臨時的經濟政策委員會,以觀察六個會員國在內部貿易,與國民總生產的比重日益增高後,如何管理其內部需求的問題。但是總體而言,共同體在經濟和財政事務上著墨並不多,甚至有意地忽略其存在。

然而,早在 1962 年起,事態便極為明顯,貨幣統合(以加強越來越龐大的海關聯盟)的問題,已大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需要所有會員國進一步的關注。共同體的委員會在其第二階段行動計畫書中,也特別強調這點。然而,儘管在這一年中,委員會大力推動,但唯一重大成果僅有創設中央銀行總裁會議(Committee of Central Bank Governors),一直到 1970 年代,這個組織才真正在正式組織內,扮演起舉足輕重的角色。

除此之外,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的前十年中,在貨幣統合上,如果還有任何值得稱道的事,就數於 1964 年 4 月 15 日成立的中程經濟政策委員會(Economic Policy Committee)了。雖然在理論上,每個人都同意貨幣統合應該是歐洲整體統合上極重要、而且緊迫的一步,然而在實務上,共同體的委員會在前幾年中,光執行羅馬條約上所規定的各種事宜,就已忙的焦頭爛額,一直到 1963 年,才開始略有時間照顧其他議題。在前幾年中,委員會以設立海關聯盟,和引進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為其最重要的工作項目,理由無他,因為這兩者都被視為最重要的政策目標,需要委員會和經濟專注不二的注意力。一直到 60 年代以後,國際貨幣狀況開始出現明顯變化後,歐洲才在貨幣統合上開始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