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亞洲電腦爭霸戰(BE0074)──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
Asia's Computer Challenge : Threat or Opportunity for the United States & the World?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傑森.德崔克、肯尼斯.格雷曼
       Jason Dedrick & Kenneth L. Kraemer
譯者:張國鴻、吳明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2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242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推薦序 2

這一夜,我們正站在 PC 產業十字路口

.詹偉雄(《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輯)

公元 2000 年,離第一台個人電腦問世,已經 19 年;離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4004」誕生,也已經 29 年。

在這段日子裡,世界經濟經歷了大變化。個人電腦工業成為全球國力強弱的表徵,也成為萬千創業家的登龍捷徑。微軟比爾蓋茲由乳臭未乾的青澀,到今日小腹隆突的世故;英特爾的葛洛夫由當年的難民學子,成熟為「矽晶智慧」的代言人,他們都和無數全球個人電腦的夥伴,攫奪了世界股市過半的財富。

就在個人電腦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一環的時候,「PC 已死」的喪鐘卻悄悄響起。兩千年秋天的九月,微處理器大廠英特爾、個人電腦直銷商戴爾、麥金塔電腦製造商蘋果電腦相繼提出營收預警,帶動全球個人電腦相關公司股價大跌。其中蘋果股價更在一夜之間跌掉了 50 ﹪。

身為台灣國民,回顧個人電腦高潮迭起的這二、三十年的歲月,驀然驚覺,這不也是一部台灣經濟成長史?它主導了台灣標竿企業發言權的輪替,也料理近十年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每一歷程。

公元 1999 年底為止,台灣在個人電腦工業的相關領域中,擁有超過 40 項終端產品拿下世界第一的紀錄,包括毛利率低至成本邊緣的掃描器、監視器;造就華碩、威盛股王霸業的主機板、晶片組,以及桌上型、筆記型電腦組裝等。而就在兩千年,當全世界每部電腦幾乎都有 MIT 的零組件之際,台灣股市卻創下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點,而領頭回整的,就是這些風光多年的明星企業。

探索個人電腦工業的生與死,除了再一次地明白科技產業「無窮動態」的競爭律則,我們也可窺見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產業生態圈」(ecosystem),已然浮起在歷史的地平線上。PC 縱使失掉了成長的黃金歲月,但是接棒下來的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軟體應用服務供應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全都將奠基在這個新世界秩序上,進行第二回合的捉對角力與競爭。

台灣的政府與企業如何將自己鑲嵌到這個生態圈中,決定了我們的未來與生機。

《亞洲電腦爭霸戰》這本書,以亞洲五個國家與美國電腦工業的「競合」為經,以個人電腦各個零組件產業的水平分工為緯,完整解釋了這個產業的歷史沿革,所有對 PC 產業僅具有片面了解的讀者,都可以透過它盡得全貌。

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也許是作者在經過五年田野研究後的兩個提醒:勇於面對全球化社會的衝擊、抓住「由硬而軟、轉向報酬遞增產品」的成長新趨勢。察言觀色台灣股市這八個月來的下跌,這兩個建議,其實不也就是小國寡民的台灣,最該用功的兩門「國家級作業」。

因應全球化,政府最該做的事,不是去「主導」市場,而是去「理解」市場,調整國力去適應市場。在個人電腦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全世界的各家企業自然形成了一個國際化的產銷供應鏈,一台康柏的筆記型電腦,它的中央處理器可能在以色列生產、主機板來自大陸、動態記憶體來自南韓、硬碟來自新加坡、液晶顯示螢幕來自日本,經過台灣生產線的組裝,經由康柏的行銷體系,賣給巴黎的消費者。而每一個供應鏈上的廠家之所以會結合在一起,來自個別公司複雜的技術與思維交流,彼此達成最高效率的結盟。在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經驗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輔導者,而非產業政策的指導者,一旦那個國家的政府想要成為主導者,當地的電腦產業就不會成功,日本與巴西就是兩個失敗的例子。在未來的全球連網時代,企業與企業的跨國合作模式將更錯綜複雜,政府如何移開管制的大手,而又能刺激國家的創新活力,決定了科技國家的競爭力。

在個別企業的抉擇上,個人電腦工業殘酷地體現了「報酬遞減」定律(投資增加,報酬減少),硬體裝配的企業往往榮景不過三年,就必須轉型。短暫的產品生命週期中,企業新生與死亡,如同舞台上的龍套演員,而經營者與勞工,則是置身殺戮戰場的高壓戰士。當硬體價格標準化如電視機,硬體工業將僅剩下少數的供應商,提供全球所需,真正長期獲利的企業將是能發揮智價(intellectual capital)、提供「報酬遞增」(投資不增加,報酬增加)的軟體與服務產業。在後PC時代中,無數的電子設備將連上網路,無數的服務也將在這個開放的平台中應用出來,日本行動通訊企業NTT DoCoMo與上百家的軟體開發商合作,提供消費者無數網上服務,就是一例。由硬體出身的台灣,未來能不能磨練出軟思維,影響了下個世紀台灣在國際科技地圖中的位置。

亞洲電腦的挑戰,其實就是台灣的挑戰,讀完這本書,也許您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