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序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亞洲電腦爭霸戰(BE0074)──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
Asia's Computer Challenge : Threat or Opportunity for the United States & the World?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傑森.德崔克、肯尼斯.格雷曼
       Jason Dedrick & Kenneth L. Kraemer
譯者:張國鴻、吳明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24日
定價:350 元
售價:276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4頁
ISBN:9571332429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推薦序 2序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



  書摘 6

在電腦新時代中的贏家和輸家

1980 年代,電腦產業發生了由殘酷無情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所發軔的革命。這個定律闡釋一個驚人的現象,微處理器的處理能量將會每隔 18 個月提昇一倍。像所有的革命一樣,許多參與者被慘痛的犧牲和淘汰,但同時造就了另一批人的聲望、財富和權力。全球的電腦使用者,以驚訝的眼神目睹電腦巨人 IBM,在 Steve Job 和比爾‧蓋茲等後生小輩面前倍感謙卑與汗顏。更重要的是,這場革命瓦解了由少數大型企業把持的舊產業結構,而由另一組在太平洋盆地兩端的大、中、小型企業所結成的網絡所取代。

這一個嶄新的全球生產體系,主要是由一群美國公司經由投資與採購等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這個體系的誕生使得一些企業受害,而導致另一批企業受益。那些善用此一體系的企業,例如:康柏、惠普和希捷科技就是明顯的獲益者;而像 IBM 和迪吉多這樣垂直整合的公司,就因為未善用亞洲的製造體系而在市場上失利。若與其在日本與歐洲的競爭者相較,美國企業很明顯因為充分利用這個體系而獲利。個人電腦革命和製造中心移往亞洲,對美國的影響是兩極的,美國硬體製造產業幾乎全部外移亞洲使其國內喪失大量就業機會,但收之桑榆的是它的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它們為美國國內造就了大量的高級就業機會。

同樣地個人電腦革命也造成了少數亞洲國家受益。台灣和新加坡就是兩大贏家,儘管它們狹小的國內市場和發展之初有限的技術能力,它們現在的成就和在全球產業的影響力超出了世人的預期。日本電腦製造商不熱中運用高成本效益的亞洲製造體系,結果在個人電腦上的落後,主因之一是日本電腦公司仍舊依戀自己國內的上下游供應鏈。但日本在電腦製造和關鍵技術上的一貫優勢,使得日本並沒有完全失去其在個人電腦上的全部優勢,例如其在關鍵零組件、周邊設備和可攜式電腦方面仍然領先。南韓在某些零組件上也是如此,例如記憶體;但在個人電腦產業方面則乏善可陳,也沒有引進跨國公司。香港可說完全失去其電腦製造能力,但仍然保留其在中國南方管理其外移產業的能力。

在本書中,作者將詳細解說全球生產體系的性質,以及在太平洋盆地兩岸的幾個國家是如何在全球生產體系中取得其今日的戰略位置。在第二章中,作者介紹電腦產業由大型集中式的主機演變到個人電腦的過程,並特別強調在這兩個階段間全球生產體系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從第三章到第五章,作者將詳細介紹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發展電腦產業的歷程。在第六和第七章,則檢討研究這幾個國家產業發展歷程後的重大發現,並就其成敗因素試圖做成結論。

在最後一章,我們分析了全球生產體系的未來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對個別企業與國家所代表的意義。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再度改寫了電腦產業的遊戲規則,使個別企業與國家的策略與政策更加分歧。全球生產體系本身也自然隨之改變,因為東亞五大經濟體工資結構的改變,又把電腦組裝的工作移往中國大陸、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第八章中也試圖分析產業再度移動的現實,對美國、日本、四個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以及其他還想在這個產業發展的國家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