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作 者 作 品

克魯曼談未來經濟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克魯曼戰殭屍:洞悉殭屍經濟的本質,揪出政經失能的本源

經濟貿易

【類別最新出版】
數碼港元:Web3.0構建香港新金融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為什麼自由市場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
經濟寒冬怎麼過:如何逆勢崛起
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重新面對經濟學:經濟學沒有你想的那麼難,也比你所知道的更加重要


模糊的數學(BE0098)──克魯曼深度解讀經濟現況

類別: 行銷‧趨勢‧理財>經濟貿易
叢書系列:NEXT
作者:保羅.克魯曼
       Paul R. Krugman
譯者:周翠如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27日
定價:200 元
售價:158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08頁
ISBN:957133648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 1 推薦序 2書摘 1 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



  書摘 2

第二章 減稅的經濟學

真正的減稅狂熱者﹐視高稅率為所有經濟的罪惡根源﹐甚至是同一時期的萬惡之首。雷根減稅政策的意識形態之下﹐有一位任職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編輯記者華尼斯基(Jude Wanniski)化身為減稅的傳道者﹐寫了一本公開批判高稅率的書﹐書名很含蓄的稱為<<世界運作的方式>>(The Way the World Works)。 假使高稅率是萬惡之源﹐那麼減稅就成為一種神奇的萬靈丹。它可以使生病的經濟體恢復健康﹐而且讓健康的經濟體變得更繁榮。減稅的提議者如果無法前後一貫﹐那等於是前功盡棄。在競選活動期間﹐有人問小布希﹐它可能在什麼情況下重新考慮他減稅主張──例如﹐經濟成長太緩慢﹐或者他提議退還給納稅人的盈餘不見了;在這個案例﹐他宣稱﹐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用減稅來刺激經濟。

就我對減稅政治學的觀察﹐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場公平的辯論。減稅的支持者總認為這個主張是個非常棒的想法﹐完全不管國家的經濟或其他的情況。到目前為止﹐我只能說﹐鏡中影像的位置並不存在。我無法想像在所有情況下都反對減稅的人﹐就不能為了某種理由而假設減稅是一個好建議。尤其﹐要一個經濟學者否認﹐無論短期或長期﹐稅賦的課徵會拖累經濟﹐這是有點不太可能的。而且﹐幾乎所有人同意﹐雖然不是經濟的萬靈丹﹐但減稅在某種情況下﹐仍具有部份的醫療效果。懷疑減稅論則不同意有任何的時間或地點是減稅的適當時機。

需求面的經濟學:減稅和衰退

有時經濟會錯過了時機。因為某些理由──高利率、股價暴跌、能源價格攀升﹐企業和家庭往往要被迫增加開銷。由於個人的消費關係到其他人的銷量﹐所以進而造成生產量的下滑和失業率的上升。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經濟衰退;如果再嚴厲一點且時間拖長﹐就成了我們所謂的經濟蕭條。

原則上﹐經濟衰退的情形﹐本身會痊癒。有時候這種自動治癒的機制發生得很快:企業處置了過多的存貨而加速生產﹐消費者受到鼓勵又重新開始消費。如果治癒的機制沒有轉變得很快;本質上﹐緩慢的過程中也能解決問題:當面對經濟衰退時﹐價格會下滑﹐貨幣流通中的現金購買力會增加﹐進而誘使大眾去使用現金──自己花掉或借貸別人﹐這些會拉低利率而且吸引民眾去消費。所以﹐長期而言﹐衰退是會自行修正的。

但正如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所說得名言:「就長期而言﹐我們都已不存在了。」凱因斯主張﹐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有責任去促進民眾消費﹐幫助經濟快速復甦。而且就如尼克森(Richard Nixon)率先於30年前所宣稱的﹐我們現在都是凱因斯派了。(當他所宣傳時﹐時機尚未成熟﹐如今卻是事實了。)即使那些曾經辱罵凱因斯的人──他們誤認凱因斯是左派人士﹐不管他們知情與否﹐可是現在他們所提出的政策原則﹐卻完全是無法脫離凱因斯的精神。

政府可以做那些事情來刺激民間消費呢?

減稅會是其中一項可能的答案:保留更多的錢在消費者手中﹐那麼消費者至少會花掉一點。政府的支出是另一個答案﹐雖然這段日子鮮少人提及﹐但這是較確定的做法:畢竟你無法確定受減稅刺激的民眾會增加多少消費﹐但是﹐如果政府雇用工人去挖掘溝渠或灌充混凝土﹐一定會直接創造就業;而且因為新雇用的勞工用薪水消費﹐間接地達成刺激民間支出的效果。最後但不是最差的一招﹐政府──(聯邦準備理事會﹐精確的說法﹐他並不是政府的一部份。)也可以藉由降低利率來刺激民間消費。 從兩者擇一﹐那一個會讓你先達到目的?這是1950和1960年代古典經濟學派的辯論議題之一。其一多少是由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為首的「貨幣學派」(monetarist) 獲勝。和財政政策手段中的減稅或擴張支出相比﹐他強調依賴貨幣政策是較好的辦法﹐可用削減利率對抗經濟衰退。(這點有許多的爭辯﹐可是其他觀點和此議題不相關。)換句話說﹐衰退的爭議﹐屬於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工作﹐不關財政部的事。

可是由於奇怪的政治扭曲﹐這項爭辯最近又出現了。傅利曼事一位偉大的專業經濟學者﹐也是一個熱情的政治支持者。他的貨幣學派主義之於保守派政治﹐就好比他適用於經濟得分析。傅利曼和他的同僚強調貨幣政策優於財政政策﹐部份理由是他們想要反對這個主張:政府的支出可以創造就業。(現代的自由派鮮少做這樣的論述﹐可是你仍然可以由蓋伯瑞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文章中發現﹐)正如我說﹐傅利曼和他的同僚多少會贏得這場爭辯﹐就如我們即將預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擔負對抗景氣衰退的任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但是右翼轉向了!保守派今日極力稱讚﹐利用減稅和預算赤字作為抵抗經濟衰退的優點﹐而且為了能自圓其說﹐他們苦心經營似是而非的主張﹐並搬出半世紀以來的擴大支出的凱因斯﹐強調為何貨幣政策是沒有效率的。我最喜歡舉一個例子。是小布希的首席經濟學者林德錫(Lawrence Lindsey),他為了宣揚減稅比降低利率更有“份量“﹐居然以聯邦準備理事會的政策對處理信用卡帳單毫無辦法為例﹐好像這是貨幣影響力的主要功能似的。

為何右翼在這場爭辯中要轉向?這並不會不可思議﹐他祇是純粹的政治機會主義者。假使你認同貨幣政策是一項高效率的政策工具﹐你會將1982年晚期開始的經濟日趨繁榮﹐歸功於Fed在之前的夏天就戲劇化地降低利率﹐而不是雷根在年前所推動的減稅動作。這件事減損了雷根的傳奇﹐尤其是他在保守派神話中的關鍵角色。近來﹐小布希政府的成員批判經濟前景下滑得動作﹐就彷如足球員責怪漏接球一般。他們說正因為現況如此﹐減稅的政策是勢在必行﹐而且毫不用質疑。再一次﹐貨幣政策成為處理經濟衰退的正確工具﹐這種最原始的保守派見解﹐為小布希的政治主張沿路斬出一條政治的捷徑。

但是﹐暫時讓政治的策略擱在一邊﹐這個案例的經濟理論為何?

經濟學者中的主流派意見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好比阿斯匹靈和嗎啡﹐這原本是保守派的看法。前兩者都是痛苦的殺手﹐但是當你感覺到頭痛來襲時﹐通常都會先想到阿斯匹靈﹐畢竟它的效果快又容易服用﹐適用於大部分的用途﹐而且不會上癮。很特殊的情況下﹐你才會有想使用嗎啡﹐例如不需醫師處方的頭痛藥失效時﹐或是你有一個需要冒險使用危險藥物的好理由時。

經濟上的看法大致如此。例如美國﹐這個最先進的國家﹐利率是由「中央銀行」而非政府所控制。它既不是屬於政府也不完全獨立。由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領軍的中央銀行﹐最廣為稱頌的事蹟就是成功地預防了1987年股票市場暴跌所引起的經濟衰退﹐挽救美國免於1990-91年的金融危機﹐同時也防堵了1998年失控的世界金融危機。

葛林史班居功厥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每次危機﹐有政治人物的出手相救;而是聯準會站在第一線保衛經濟免於下滑的威脅。因為聯準會能夠很快反應──當聯準會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改變利率﹐立即對市場引發效果。公開市場委員會通常每八週開會討論利率的問題﹐遇到緊急狀況時﹐也可以提前召開。在葛林史班的領導下﹐聯準會在環境需求下從不會不好意思調整利率的高低﹐因為市場有敏銳的嗅覺﹐一但利率方向錯誤﹐市場會立即反應。例如﹐利率削減會帶來經濟的復甦﹐而且效果令人驚奇;但是﹐聯準也總是毫不猶豫地又將利率抬高。 最後﹐或許這是一個極重要的觀點:聯準會能無拘無束地調整利率﹐可能是因為相對上屬於非政治性的決定。的確﹐正當其他人需要最嚴厲的貨幣原則時﹐總是有人大肆攻擊廉價的貨幣。可是﹐關於利率應走高或降低的爭論﹐比起稅負和政府的支出﹐政治意味較少﹐因為他絕不會產生誰的利率被降低的質疑。另外﹐聯準會在制度上獨立於政治的壓力之外﹐大多數的聯準會官員是長期專任﹐而非政治上的任命。聯準會能迅速挽救經濟衰退﹐沒有政治的干預是主因。

我所提供的每個有關降低利率可以有效解決garden-variety 經濟下滑的理由﹐就足以解釋為何減稅是一個劣質的解決方案。減稅耗時﹐包括付諸立法時的辯論程序﹐立法實施的程序。即使最迅速的減稅方式﹐也要花上好幾個月才會對實際的薪水支票有影響。而且﹐一但情況有所改變﹐減稅的方式也很難扭轉:試著想想我們的國會﹐或任一個國家的國會﹐今年通過一個減稅方案﹐然後在面對不被看好的經濟情勢下﹐又決定在明年初推翻這個方案。結果就像注射嗎啡﹐減稅很容易會上癮。更別說到底要減多少稅的爭議﹐因為減稅牽涉很多的政治問題。

同樣的批評也適用於政府的支出方案﹐甚至更為猛列。所以你可以了解﹐為何主流派經濟學者會接受傅利曼的觀點﹐貨幣政策才是穩定經濟的選擇工具。

有任何良好的經濟案例可以證明﹐使用減稅可以遏止企業營運的下滑?當然有:減稅或政府支出──可以被使用在一些罕見的案例中﹐例如貨幣政策無法有效幫助經濟由逆差轉為順差。1930年代,美國陷入今天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利率幾乎已經降到零,卻不足以把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拉出來,要用龐大的公共工程計畫,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能讓美國經濟脫困。長久以來,這件事像是遠古的歷史,但是,幾年前,日本陷入類似1930年代的流動性陷阱,日本利率接近零已經有好幾年,經濟卻始終低迷不振,完全靠著日本政府的赤字支出,日本經濟才沒有陷入全面蕭條。因此,原則上,國家可能發現自己陷在一種狀況,即使把利率一直降到零都還不夠,你懷疑可能處在這種狀況時,包括減稅在內的其他政策就成為有用的額外工具。痛得太厲害,阿斯匹靈止不了痛時,你就拿出嗎啡來了。

我們現在並沒有處在日本式的經濟陷阱裡,但是,面對股價下跌、消費者緊張、 企業覺得最近幾年過度投資,就可能想像到這種陷阱(不是可能出現,只是想像 可能出現而已)。既然如此,現在就有一個理由,一個不是非黑即白、卻有道理 的理由,需要立即減稅,作為避免陷入這種陷阱的方法。我前面已經說過,減稅 有很多理由,這是其中一種。

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問布希的減稅建議合不合這個道理,這樣有點超出本書敘述 的進度,我們要在第九章,才回頭討論這一點。但是,我現在要說的是,布希政 府的減稅方案一點也不像是對抗經濟衰退的措施。如果目前的經濟減緩是你的關 切重點,你應該希望減稅案像「先繳手續費」那樣──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大 家多花錢,你應該很快的大幅減稅,而不是承諾在很多年後,才巨額減稅,屆時 經濟可能已經復甦,可能碰到過度花費的問題。然而,事實上,布希的減稅「手 續費後付」的性質濃厚,最初的減稅規模很小,在這個十年的前五年裡,減稅金 額其實都不會變得很大,2006年的經濟情況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人敢稍作猜 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