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中譯本序1
中譯本序2
前言1
前言2
前言3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歷史與現場

【類別最新出版】
最後的使團:1795年荷蘭使團和一段被遺忘的中西相遇史
黃旺成的林投帽:近代臺灣的物、日常生活與世界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在蔣經國日記找到真愛軌跡:揭密強人世界裡的夫妻、親子、情史等獨特生命篇章
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


香港新貴現形記(BC0124)
Hong Kong : China's New Colony

類別: 歷史‧傳記>歷史與現場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韋安仕
       Stephen Vines
譯者:霍達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17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40頁
ISBN:9571331708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中譯本序1中譯本序2前言1前言2前言3書摘 1書摘 2書摘 3



  書摘 1

等待雪崩

老實說,我從未親眼看過雪崩。但我相信,過去十年來生活在香港,觀察香港從英國統治轉移到中國統治的過程,這種經驗一定和等待雪崩的經驗很相似。雪崩來臨之前,你會知道它將會洶湧而至,你也知道雪崩一定會帶來某種程度的破壞,只是無法預知它引起的破壞有多嚴重而已。

從 1984 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到 1997 年的主權移交的十三年間,香港花了很多時間等待雪崩的來臨。不論以任何標準言之,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時期。對一名新聞從業員來說,一則使人非看不可的新聞所具備的條件,香港主權移交這件事都一應俱全。在我移居香港之前,我一貫抱持的想法是:這件事不外乎一則有趣的新聞。但當我正式移居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時,我很快就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開始對香港培養了某種感覺,這種感覺強烈的程度不是一般人預期我們對採訪對象所會有的。但這是一個使人產生強烈感覺的地方。我可以這麼說,任何在香港不僅僅是一名過客的人,假如他還能夠保持中立,那他一定非常缺乏想像力。大部分人對香港非愛即恨,很少完全沒有感覺的。香港有太多東西擺在你眼前,太多生活在邊緣的感覺,同時,坦白講,香港也有太多考驗一個人容忍限度的事。

我是愛香港的陣營中人。我來到香港,原因是我喜歡一個能夠挑戰你的地方,而且挑戰的程度比得上香港居民面臨的挑戰。簡言之,我喜歡香港的刺激。我覺得香港是一個很美好、很惱人,以及很特別的地方,除了美好、惱人和特別,我們還得用很多形容詞來描述它。事後回想,我想我在 1980 年代還只是一個經常到香港的訪客時,我已經本能地感覺到這一點。那時,我偶爾會寫一點關於香港的報導,也會想,假如更進一步,在香港住一段時期,也許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在新聞界,我們很少有機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當時我受雇於《觀察家報》(Observer),該報有一小撮駐外記者,但《觀察家報》沒什麼錢,所以從來沒有考慮擴充駐外記者的編制。但到了一九八六年,我無所事事,我已經不是《觀察家報》的勞工版主編了,原因是大家都覺得礦工罷工的結束已經為工會—乃至於我的工作—敲響了喪鐘。《觀察家報》的編編輯崔福特(Donald Trelford)本來建議我接任社會服務版主編,因為這工作的內容幾乎無法界定,日後很可能會困難重重。我問報社何不派我到香港。報社的回答是:要花太多錢了。我想了想,覺得假如我真的想要坐言起行住到香港,我得向報老闆提出一項他們喜歡的建議。我問報社,假如我脫離報社的全職編制,接受減薪,但我卻可以同時為其他刊物工作,如何?「減薪」二字的確很容易打動人心,我幾乎已經可以動身了。幸而,香港可以做的事很多,所以我就像其他到了香港的外國人一樣,在物質條件上不必作很大犧牲。

但許多中國人就不是這樣了,特別是在 1949 年共產黨革命勝利後逃抵香港的上海人,他們大部分的家當都留在大陸。香港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來自鄰近的廣東省,他們來到這個英國殖民地,就是要碰碰運氣,同時擺脫一個把控制視為至高無上的國家逐漸進行的鎮壓。基於香港的歷史,以及香港這個社會主要由外來移民構成這一點,賺錢這一個共同目標把所有的香港人結合在一起。我們這些剛從西方來到香港的人也同樣受到這種「有錢等著你賺」的氣氛感染。從這方面來說,我們和那些來自廣東省,住「鐵皮屋」出身的最潦倒移民有著同樣的的夢想,就是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富翁。

一般人並不認為新聞從業員應該對財富的誘惑感到興趣。有這樣的一條不成文規定,這規定說,我們為了放縱一生,從事這個從不談是否有必要找尋一份屬於成年人的工作的行業,因此而 放棄了賺大錢的機會。我從事新聞業初年,把這不成文的規定視為聖經的至理名言一樣,但香港的氣氛一定有些什麼地方使我改變了念頭。我到了香港之後幾年,有人就邀我合夥開設一家出售廚具的店鋪,然後我又主動和別人合夥從事食品行業。在倫敦,別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很不尋常的事,但在香港,卻有不少人身兼數職。我有一位朋友經營一家麵包店,同時也是一家營建公司的董事兼新聞從業員。香港生活方式的標記之一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儘量發揮潛能。香港並不容忍界限壁壘。

在香港經營生意的好處之一是使我能夠洞察香港實際上如何運作,這種洞察力不是僅僅從事報導的人能夠有的。所以我沒有以全職通訊員的身分派駐香港,我反而感激不盡。假如我以這樣的身分前往香港,我將被安置在一所舒服的公寓裡,所有開支都可以報銷,我也就沒有必要到處闖,也無法用我後來了解香港的方式了解香港。假如我真的奉派而來,我很快就會被吸納進半山區的「鬼佬」(譯按:香港人泛稱外國人為鬼佬,略有貶義)貧民區。這個社區在太平山頂之下,俯視香港市中心,而山頂區則的居民主要是非常有錢的人。

在香港有錢跟在其他地方有錢很不一樣。香港旅遊協會刊行的小冊子列出的「香港之最」中,竟然包括了平均擁有勞斯萊斯汽車比例最高及飲用最多陳年干邑白蘭地等資料。香港的有錢人愛現,其程度之甚足以嚇壞英國等地的倨傲世家子弟。在英國這種地方,財富與矜慎是二而一的。

我說到別的話題上來了。我本來要說明的是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要我說半山區的生活「脫離現實」,我也有一點猶豫,原因是半山區的生活方式也有其現實,雖然這現實是和香港有點距離的。假如你要自行支付房租,要自行在市內走動,你將無可避免地更接近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現實。比起一個一般派駐香港的記者,我在更大程度上迫使自己融入香港社會,所以我很快就對香港產生了感情。

我在 1987 年年頭才住到香港。但在前一年年底,我也到香港採訪英女王訪港之行,同時也為我的移居作一些初步準備。結果,這是英女王最後一次訪問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在 1986 年,英國更關注的是中國,而不是這個位在南中國海的殖民地。事實上,自從英國和中國在 1982 年開始談判歸還香港問題以來,英國就是這樣。所以,英女王此行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她訪問中國大陸的行程。

雖然事前有關方面已經為女王訪港之行的每一刻都作了一絲不苟的準備,但女王此行還是因為英國人最慣常的失言而蒙上陰影。王夫菲利普親王(港譯:菲臘親王)有一次打馬球時在一群英國留學生面前說溜了嘴,這些學生本來是要告訴他,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留學的生活情形。菲利普親王本來也是要說一兩句「很好」之類的話。但他竟然一時口快,講了一句很快就膾炙人口的名句。他大意是說,假如這些學生留在中國大陸太久,他們的眼睛也會變得細長,像一條縫一樣。誰也不曉他怎麼會以為這句話不會見諸報導。當然,這句話被報導了,而且大家都預料到的喧騰爆發了。

到了王室一行抵達香港時,英語媒體專挑了這「微絲細眼」的名句做文章。但香港人卻對這番喧騰不感興趣。對於香港人來說,英國人是種族歧視者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種族歧視出自菲利普親王口中也不是什麼特別出奇的事。在種族問題上,中國人也不是格外注意的,種族歧視的字眼本來就己經天衣無縫地融人中國人慣常使用的語彙中。

一般市民對英女王訪港有何感覺?這個典型的記者問題算不上有什麼創意,但我卻因此獨自一人走上香港街頭進行一點民意調查。這個問題很有選擇性,也許沒有什麼代表性,但我對香港人的反應還不禁有點詫異。幾乎每一個我訪問的人對於英國元首訪港都冷漠以對。我還沒有天真到以為香港滿是揮舞英國旗的忠誠分子,但我卻真的以為英國事物一定會比較深刻的留在社會大眾的意識裡。他們對王室人員以及大部分英國事物的冷漠讓我覺得很有趣。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統治過去了,但我得到的表面印象是英國沒有什麼地位。後來我更發現,這表面印象原來還是相當真切的,雖然殖民統治有些方面的確留下了印記,而且還大都是正面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