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得獎記錄

線 上 試 閱

楔子 1
楔子 2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譯 者 作 品

紫色, Violet
黃色, Yellow
黑色, Black
白色, White
媒體帝國:泰德透納的電視革命

INTO系列

【類別最新出版】
全台凶宅打卡
自由與干預:搞好經濟就手握權力,借鏡自由市場的歷史、擘劃經濟的未來
蘭花賊(二十週年紀念新版)
親愛的圖書館
花月殺手: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迷路的地圖(IN0008)
The Island of Lost Maps : A True Story of Cartographic Crime

類別: 人文‧思潮‧趨勢>INTO系列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邁爾斯‧哈維
       Miles Harvey
譯者:周靈芝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0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336頁
ISBN:9571334553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楔子 1楔子 2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1

皮巴蒂先生和無名小卒的相逢

喬治.皮巴蒂(George Peabody)圖書館位於巴爾的摩最具歷史性的維隆山區(Mount Vernon)內,就任何角度言,都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圖書館。詩人暨小品文作家艾普斯坦(Daniel Mark Epstein)曾經寫道:「除了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小說中的平行宇宙之外,在美國,或在世界各地,再沒有一個圖書館可與它相提並論的了。」從四壁環掛著歷代圖書館長金邊鑲框肖像的高大閱覽室,到白色大理石地面、格子狀天窗、高 61 英尺、金屬刻花和金箔雕飾的大藏書室(Grand Stack Room),內藏 25 萬世界珍本、善本書籍;就建造之初希望它成為「書的大教堂」的理想而言,皮巴蒂圖書館的確可說是當之無愧。

起造這座圖書館的人也非常了不得。喬治.皮巴蒂,1975 年出生於麻州丹佛斯(Danvers)的一個貧窮家庭,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他先是在巴爾的摩從事乾貨生意,發了點小財,然後移民倫敦,在金融市場上獲致鉅富。不過他可不是個吝嗇、小氣的富翁。在英國,他蓋了四萬多棟房屋,免費提供給窮人居住。在美國,他捐款贊助七個文化機構和圖書館,包括哈佛大學考古、民族學博物館,以及耶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內戰結束,他以二百萬美元(約相當今天的二千萬美元)成立皮巴蒂教育基金會,為「南方各州的貧困兒童」提供就學機會。總括起來,他所捐贈的金額超過七百萬美元──大約相當今天的七千萬美元。

1869 年,也就是這位著名金融大亨逝世之年,《全美百科全書年鑑》(American Annual Cyclopaedia)稱他為「自古至今,最開明的慈善家」──形容或許有點兒誇張,但並不為過。他被廣泛認為是現代慈善事業的創始典範,至今圖書館界的人提到他時,都仍習慣地尊稱他一聲皮巴蒂先生。最特別的是,他不只是出手大方,他的捐助哲學也和別人很不一樣。他不像同時代其他的富豪那樣,捐錢鼓吹宗教信仰。他懷抱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福音主義。 1831 年他在寫給姪子的一封信上說:

雖然除了最基本的教育之外,我沒有多少機會深造,但我卻深深體會,失學 所帶來的不利,以及在社會上生存和就業時不斷遭遇到的辛苦。如果還有選擇機會的話,我寧願花二十倍的代價好好受教育。但是現在對我來說已太遲了,我只能去幫助那些我可以照顧得到的,就像我曾經多麼期盼有人可以對我那樣做的一般。

靈魂就留給別人去拯救吧!皮巴蒂關心的是心智成長。因此,在去國將近 20 年之後,他第一次重返美國時,宣佈成立一個機構,他說:「我希望,它有助於促進巴爾的摩市民的道德和知識文化。」為他作傳的帕克(Franklin Parker)寫道,這個皮巴蒂機構「從一開始,便帶有可能比美國史上任何先例都還要宏偉的企圖。」它野心勃勃地想要將巴爾的摩死氣沉沉的文化從各個層面一股腦兒振作起來。它有一個畫廊和系列講座,以及一個音樂學院。也許,更重要地,它還要有一個圖書館──而且絕不是一個普通的圖書館。

皮巴蒂對他的圖書館有兩個重要的看法:第一,他堅持,這個圖書館必須是「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可以免費使用。」不過,它雖然對所有巴爾的摩市民開放,卻不是像一般的圖書館那樣,提供一些平價小說、生活實用手冊或其他大眾文學等讓市民借閱。他宣佈,這個圖書館中的藏書,必須是「各個領域中的精品」──而且不得借出館外。所有的藏書一律置於架上,隨時「供渴求知識卻難以在國內其他私人圖書館獲得滿足的學生們研究。」皮巴蒂心中所描繪的遠景,是一個現代的圖書中心,一個貯藏智慧與歷史、永垂不朽的知識寶庫。

艾普斯坦解釋說:「皮巴蒂先生的目的,在於盡量蒐集各種曾經改變歷史或是率先記錄下人類思想與熱情的書籍,因為他相信,一本書絕不僅止於是一些資料、紙張、漿糊、墨水的集合。書本自有其不可思議的力量,好的藏書更可以裨益讀者,增進他們深刻的瞭解。」

要成立這樣的一個圖書館可不是件易事。不過圖書館的籌辦人擁有兩項巨大優勢:第一,充裕的經費,皮巴蒂最後總共捐助了 140 萬美元給這個圖書館,在當時看來真可說是天文數字。第二是內戰,它使圖書館的正式開幕足足延遲了將近十年。這在當時幾乎讓每個人快受不了了,只有一個例外,就是第一任館長摩里斯(John Morris)。皮巴蒂圖書館檔案管理員暨圖書館員夏芙(Elizabeth Schaaf)寫道:「利用因內戰而造成的延遲,摩里斯與圖書館委員會設計了一項有系統蒐購全世界最精良書籍的長期計畫。他們的模式可以說是綜合了大西洋兩岸歐、美最佳圖書館的目錄。皮巴蒂的藏書都經過仔細挑選,既不需要擔心經費,也不用掛慮這些書是否很快就在書市現身。」

摩里斯和繼任的莫里森(Nathaniel Holmes Morison)為圖書館精心擬定大批書單,然後印行成冊,將這些清冊寄給全美和歐洲的書商、藏書家和圖書館長。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大手筆一次的獵書行動吧!1866 年皮巴蒂圖書館開館,約 2 萬人參加,大西洋兩岸的報紙紛紛加以報導。十年之後,館藏已達 6 萬多本,最初的書庫已經爆滿,不得不由建築師林德(Edmund Lind)增建宏偉的大藏書室。

皮巴蒂藏書最後總共有 25 萬本之多,其中包括美國與英國史上的珍本或善本書籍、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浪漫文學、考古學與藝術史、科學、建築學、建築與機械貿易、族譜,以及地理學和地圖製作等。這批令人讚歎的藏書曾經造福過不少人。曼肯(H. L. Mencken)就是在那裡的研究小間中,寫他的不朽論著《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寫過著名的《緯度四十二度線》(The 42d Parallel)和《1919 年》(1919)的小說家帕索斯(John Dos Passos),也在那裡度過無數時光。此外還有數以千計不是那麼有名的研究者和作家。這其中便包括了艾普斯坦;他是一個詩人、劇作家兼傳記作家,出版過的書有《井裡的男孩》(The Boy in the Well)、《地獄座無虛席》(No Vacancies in Hell)、《艾咪修女傳》(Sister Aimee: The Life of Aimee Semple McPherson),以及《納京高》(Nat King Cole)。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中,艾普斯坦形容皮巴蒂圖書館是個「神奇圖書館」,提供了「私人向學所必需的環境,搭起人與書之間的橋樑。」他的結論是,皮巴蒂圖書館是個「讓時間靜止的地方。」

這個形容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由於皮巴蒂圖書館的財務支出優先項目改變,本世紀初以來,他們很少再添購新書。如今,這個由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管理的圖書館,可說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舊書倉庫,一個大部分已過時的知識寶庫。前來皮巴蒂圖書館的讀者很少,每天只有數名,大多數是學者,這一點想也知道。另外就是一些觀光客,他們感興趣的是這座圖書館的建築,而不是裡面的藏書。再來就是許多怪人,懷有某種對知識的特殊好奇,或者純粹只是來消磨時間。不過還有一些人,非常少數但卻是不懷好意的一群,是抱著不正當的動機來到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