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法律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序 5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法律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人生2.0,換一種活法:美國移民全攻略,從簽證、綠卡到投資移民必備指南
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首刷限量贈:法官語錄書籤套組】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你知道的太多了2:與惡魔有約—人生兩大難,不是錢、就是債!:當你還在狀況外,懂法的惡人藉機佔你便宜、謀你的財、告你上法院、奪你公司…… 而且,這些都是法律所允許的!~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拆解微軟帝國(IN0011)
Pride Before the Fall: The Trials of Bill Gates and the End of the Microsoft Era

類別: 法律叢書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約翰‧海勒曼
       John Heilemann
譯者:余淑賢、王楚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2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3569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序 4序 5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3

第一章 峰迴路轉

微軟惹上司法部這樁麻煩官司,是從 1996 年春天矽谷的兩位業餘作家的筆下開始,而當時所有微軟的員工還都渾然不覺。自從 1990 年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開始著手調查微軟的運作,這家企業就成為反托拉斯行動嚴密調查的對象,每年至少都會收到一次民事調查令,要求提供相關文件。當聯邦政府繼續展開質詢時,蓋茲和巴爾默逐漸瞭解到,這項調查不單只是法律上的例行調查,而是一種宣戰(稍後的發展更像是一場由矽谷,以及其他各地微軟的敵人所煽動的同謀行動)。任憑微軟的領導者如何懷疑這些掣肘的來由,卻作夢也想不到如此巨大的損害,竟是由兩個人及其合寫的一本書所造成。作者之一是自詡為「守法守紀的共和黨員」,文靜的克雷頓;另一位則是發言刺耳、作風狂誕的瑞貝克(Gary Reback)。這本書從未出版,內容仍然諱莫如深。

他們倆並非人們想像中典型的文字工作者,而是矽谷一流的威索法律事務所(Wilson Sonsini Goodrich & Rosati)的律師與反托拉斯的專家。他們熱情、聰明、能言善道,而且嫉惡如仇。當初網景公司雇用他們來告訴全世界(不用說,當然也包括司法部),微軟想方設法要剷除市場上的後起之秀。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招數用老,無計可施。

對外由瑞貝克代表兩人發言。電腦產業與政府都認為他是專門受雇來罵比爾‧蓋茲的人,矽谷的人則認為他尸位素餐。過去幾年之中,瑞貝克累積了一些客戶名單,其中不乏產業中的龍頭,包括蘋果電腦(Apple)、昇陽、寶蘭(Borland)與網威(Novell),儘管這些公司未必承認。瑞貝克也獲得最無情、最尖銳的微軟批評家的封號,1997 年 8 月《連線》雜誌(Wired)的封面形容他是「比爾‧蓋茲最可怕的一場惡夢」。

不管是不是惡夢,瑞貝克的確非比尋常。他出生於田納西州,是一位接近 50 歲的猶太人,穿著時髦,戴著金框眼鏡,永遠掛著一臉痛苦的表情。當他提到微軟的時候(這是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總是一副憤恨不平的模樣,聲音中帶著牢騷和不滿。瑞貝克曾哀嘆:「比爾‧蓋茲與洛克菲勒(J. D. Rockefeller)只有一點不同,就是蓋茲沒用過炸藥攻擊競爭對手!」瑞貝克自負,喜歡炫耀和引經據典,偏好前衛的經濟理論,而且傾向於在沒有充足證據時就升級本已過分的指控。嚴格地說,他是一個狂熱分子,對於自己的信念相當堅持。後來當司法部決定對微軟提出告訴時,一位政府單位的律師負責去和瑞貝克「交涉」,而這位律師表示「瑞貝克人還不錯,但有點詭異,常常半夜在我答錄機留言,無所不談,大放厥辭。我認為他頭腦有點毛病。」要不是後來幾乎他說的每件事都應驗,歷史大概只會把瑞貝克當成另一個專事謾罵批評比爾‧蓋茲的邊緣分子。

瑞貝克對於微軟來說是個對手,因為他是少數既精通技術,又深諳反托拉斯法專業知識的人。他早在耶魯大學讀本科時,就半工半讀為經濟系設計電腦程式。在史丹佛大學學法律時,跟著已故的貝克斯特(William Baxter)修習反托拉斯法。貝克斯特是雷根時代司法部反托拉斯部門的負責人,曾經監督過美國電話暨電報公司(AT&T)的分割。克雷頓回憶說:「蓋理喜歡引述貝克斯特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希望企業成功,而當他們成功到變成壟斷企業時,我們應該讓他們在華爾街遊行歡呼,然後將他們分割。』我不知道貝克斯特是否說過這些話,或者就算他說過,他是否真的這麼想,但對瑞貝克而言這些話相當中聽。」

很久以前瑞貝克就纏上了微軟,而且說來還有點諷刺。1980 年代初,瑞貝克為蘋果電腦的麥金塔(Macintosh)圖形使用者介面登記著作權,也正是這項著作權導致後來他對微軟發起一場難纏、冗長的訴訟。不久之後,一個來自柏克萊的企業家麥羅(Nathan Myhrvold)來找瑞貝克,他個子不高,留著鬍鬚,希望瑞貝克能幫忙賣掉自己新成立的「動態系統研究」(Dynamical Systems Research)軟體公司。在蘋果電腦放棄這項交易之後,微軟接手,並以 150 萬美元買下麥羅及其公司。從此以後,瑞貝克深信這項交易是促成視窗作業系統誕生的關鍵因素,心中因而充滿愧疚。

瑞貝克自此變成一名堅決反微軟的鬥士。當最初的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及後來的司法部著手調查微軟時,瑞貝克向聯邦調查員痛批微軟的掠奪罪行。1994 年 7 月,司法部控告微軟觸犯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但不久便撤銷告訴,與微軟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只有一些無關痛癢的限制,蓋茲就直率地表示協議「沒什麼效力」。對於微軟在矽谷的競爭對手來說,這些限制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在這群失意者的請求下,瑞貝克帶頭促請聯邦法院取消協議,但無功而返。

瑞貝克所有的警告都被當成耳邊風,只有一次例外。那年秋天,微軟宣佈以十五億美元接手專營理財軟體的「直覺」公司(Intuit),瑞貝克代表一家匿名客戶(事實上是資料庫公司「賽貝斯」(Sybase)),針對這樁交易準備了一份白皮書給司法部。這份文件充滿各種新穎的經濟概念,例如「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s)以及「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等,並主張如不阻止微軟與直覺的合併,微軟將會像它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那樣,主宰線上金融服務市場。司法部的首席經濟學家提醒瑞貝克,他的分析可能會被認為「完全不合邏輯」而遭駁回。事實卻不然。1995 年 4 月,政府出手阻止這場交易,而為避免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微軟也只好罷手。

勝利雖然甜美但卻短暫。兩個月之後的 6 月 21 日,瑞貝克接到索斯尼法律事務所(Wilson Sonsini)的長期客戶克拉克(Jim Clark)打來的電話。克拉克在矽谷很有名,他以前是史丹佛大學的教授,1980 年代初期創立了 3-D 工作站的領導廠商「矽圖」公司(Silicon Graphics)。1994 年克拉克離開矽圖,並且和安卓森(Marc Andreessen)展開合作。安卓森技術背景堅實,年輕有為,在大學的時候就帶領學友們開發了第一個圖像化的網路瀏覽器,隨後建立網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1995 年中,網景的「領航者」(Navigator)瀏覽器已是世界上傳佈最迅速的軟體,也使網景成為矽谷當紅的明日之星,引起整個產業以及微軟的注意。

克拉克告訴瑞貝克,幾天前微軟的工程師以及高級主管,造訪網景位於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總部,和執行長巴克斯戴、行銷主管宏莫(Mike Homer)以及安卓森會晤,並提出一個「特殊合作關係」的建議:如果網景願意將瀏覽器市場讓給微軟;如果遠景同意不和微軟在其他領域中競爭;如果允許微軟投資網景,並獲得一席董事,那麼兩家公司之間一切都會相當美好。否則……。

宏莫後來說:「微軟真正的意思是:『這裏有一個很棒的狗屎三明治,你可以選擇要加芥末或者蕃茄醬,但你要吃下去,否則我們會讓你在商場上無立錐之地。』」

隔天,瑞貝克打電話給克林,他是前白宮律師代表,最近被任命為反托拉斯部門的第二律師。瑞貝克力勸他對網景發一紙民事調查令,收集安卓森在會議過程中所作的詳細筆記。幾週之後,瑞貝克與克拉克、安卓森、宏莫飛往華盛頓去親自陳述案情。而這些司法部的律師只是禮貌性地傾聽,草草做一些紀錄,並說了幾聲謝謝,然後就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這種互動模式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一再上演。到了第三年春天,巴克斯戴聽到一連串關於微軟設法要斬斷網景後路的風聲。當康柏(Compaq)電腦計劃在部分機器上將微軟的瀏覽器「網路探險家」更換為網景的領航者時,微軟就威脅取消康柏使用視窗作業系統的授權。隨著瀏覽器市場競爭惡化,以及網景向政府的投訴石沈大海,瑞貝克和網景的首席律師凱茲(Roberta Katz)準備孤注一擲。他們決定寫下網景的故事,出書披露網景的困境。

寫下這個故事的責任落在瑞貝克的同事克雷頓身上。克雷頓是位律師,出身哈佛及史丹佛大學,並曾當過最高法院大法官歐康諾(Sandra Day O‘konnor)的書記。她正是瑞貝克的最佳拍檔人選,彼此也都認為克雷頓文筆較佳。五月一日克雷頓坐在家中的書桌前開始打字,被一大堆的文件淹沒,同時還得忙著照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