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法律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線 上 試 閱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序 5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法律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人生2.0,換一種活法:美國移民全攻略,從簽證、綠卡到投資移民必備指南
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首刷限量贈:法官語錄書籤套組】法官的日常:原來法官這樣想,你一定要知道的法律知識
你知道的太多了2:與惡魔有約—人生兩大難,不是錢、就是債!:當你還在狀況外,懂法的惡人藉機佔你便宜、謀你的財、告你上法院、奪你公司…… 而且,這些都是法律所允許的!~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拆解微軟帝國(IN0011)
Pride Before the Fall: The Trials of Bill Gates and the End of the Microsoft Era

類別: 法律叢書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約翰‧海勒曼
       John Heilemann
譯者:余淑賢、王楚鳳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2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3569X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序 1序 2序 3序 4序 5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4

三個月之後,克雷頓交出一篇長達 22 頁的反微軟報告(圖表是她先生幫忙做的,他是當地的一位教授,熱衷於桌面排版系統),標題為《微軟近期違反公平競爭行為白皮書》(White Paper Regarding Recent Anticompetitive Conduct of Microsoft Corporation)。內容相當枯燥,讀起來像是一本論文,而不像一本描述真實高科技犯罪的「劊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之類的暢銷書。克雷頓編寫了微軟這二十年來成長茁壯的故事,描述微軟如何運用聰明絕頂的策略,和卑鄙惡毒的伎倆打擊競爭者,因而「幾乎完全控制可能是美國職場中最重要的工具軟體」,以及當面對一個強力的新競爭者時,如何「施展各種違反公平競爭的手段,更甚先前的違法行為。」

克雷頓描述微軟這些舉動,主要目的是揭露微軟去年 6 月和網景會面時,想瓜分瀏覽器市場的企圖。白皮書中曾提出,微軟在視窗 95 推出的幾個月前,遲遲不釋出領航者外掛所需的應用程式介面。微軟總部的人說:「如果我們之間有特別的關係,你們就不會是現在的局面了。」安卓森的筆記可以佐證。微軟說得很明白,他們打算為視窗 95 設計一個瀏覽器,但是對於麥金塔、Unix 作業系統,或者更早期的視窗版本沒有興趣。安卓森轉述一位微軟高階主管的說法:「你覺得由網景吃下所有非視窗 95 的市場,而由微軟獨佔視窗九五的市場怎麼樣?如果網景不願配合的話,那就沒什麼好說。但如果網景願意,那麼我們就有特殊的關係了。」

當網景不屑於微軟提議的合作方式,微軟就運用它對網路服務供應商以及原始設備製造商(一般稱為個人電腦製造商)的力量去切斷網景的經銷通路。白皮書指控微軟違法搭售瀏覽器與視窗作業系統、削價、獨佔性排他交易,甚至暗中付給「經銷商高達上億美元」,叫他們不要在個人電腦上安裝領航者。這些指控的證據有時顯得薄弱,而且幾乎都是道聽途說(因為克雷頓沒有傳喚權,這也在所難免)。不過,這些指控仍然相當精采,具有煽動性,同時也相當合乎邏輯。

克雷頓對於微軟動機的假設相當合乎邏輯,但也頗具爭議性。在瑞貝克以及史丹福頂尖經濟學家賽勒納(Garth Saloner,曾協助參與起草直覺公司案的白皮書)的協助下,克雷頓提出精細的「維持獨佔」理論:微軟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支配瀏覽器市場,而在於確保作業系統的主導地位。克雷頓認為,蓋茲了解瀏覽器不單是另一個應用軟體,而可能是一個競爭的平台,使視窗無法成為電腦必備的系統,就像蓋茲所說的,一個「全面但毫不相干的產品。

白皮書的結論表示:「事實上這是非常簡單的個案。一個已經獨佔(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十年以上的獨佔者(微軟),正面臨一項新技術(網路軟體)的威脅。對於該獨佔性產品,這項新技術目前只具有部分替代性,但終會成為可替代的競爭者。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獨佔者決定殲滅主要的競爭對手(網景),以確保繼續壟斷的利潤。外在環境有利於獨佔者施展掠奪性的策略:該獨佔事業具備雄厚的資源,相較之下對手資源匱乏,加上進入市場障礙重重,一旦競爭對手被掃除,獨佔者的未來也就一片光明了。」

這份白皮書的內容十分嚴苛,令人不寒而慄。當克雷頓與瑞貝克將完成的文件交給網景時,網景的反應卻出乎意料,頗感為難。克雷頓還記得巴克斯戴和其他人向他們道謝,說道:「終於有人將我們想說的話化為文字,就好像找回了自己的聲音。」但是白皮書赤裸裸地將網景的悲慘困境呈現出來,「當公司員工看到白紙黑字描寫他們的處境,會對公諸於世更加憂心忡忡。」克雷頓說:「他們說:『哇,我們可不能讓這件事情傳出去。』」尤其令巴克斯戴擔心的是華爾街的反應,他說:「我擔心人們會將這件事情詮釋為網景正發出戰敗者的哀鳴,如果我們說政府不幫我們,我們就要滅亡了,那麼市場會怎麼想?」

於是網景決定不將白皮書公諸於世,只向司法部公開。但是這樣做卻令克雷頓相當氣餒,也讓瑞貝克憤恨不平。因為不僅司法部早就表示對這件案子興趣缺缺,而且克林已經被任命為反托拉斯部門的領導人。

瑞貝克對克林素無好感。1995 年克林在聯邦法院面對瑞貝克的挑戰,為政府與微軟的協議辯護,獲得第一次的勝利。此後不久,當克林主導司法部的決策,不阻止微軟在視窗九五環境中融入其略具雛形的線上服務時,瑞貝克和矽谷的人對他更加疑慮。幾個月之後,兩個人在哈佛法學院一個反托拉斯法的專題小組中碰面,爆發一場爭論,瑞貝克痛批司法部是微軟的走狗。那天晚上,克林在哈佛教職員會館(Harvard Faculty Club)說他其實不願意接下微軟這件案子,令在場其他人相當吃驚,而這些人的立場都不比瑞貝克來得堅定。克林問大家:「如果我們傷害了微軟與網景,或者在處理過程中損害了經濟的運作,那該如何是好?」在回加州的路上,瑞貝克告訴克雷頓:「克林一點也不上道,有了他這件案子就無望了。」

曾有片刻的時間,瑞貝克的悲觀似乎錯了。1996 年 9 月,就在網景的白皮書寄到華盛頓之後不久,司法部宣佈將對微軟在網路市場上的行為展開調查。不過,幾年之後克林和他的盟友再度獲得勝利,儘管他們一再強調只要網景提供充分的證據,司法部就會立刻受理此案;但這是經過修飾的說法。司法部的調查小組僅由幾個兼職的律師,在派駐舊金山的某辦公室內進行調查。過了一年,實際上網景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那些司法部的律師向微軟發出一份民事調查令,侷限於微軟和網路撥接商的交易,另外也向網景發出調查令。這之中沒有任何會談,沒有筆錄供詞,甚至連打電話都沒有。當司法部的律師和瑞貝克或者克雷頓交談時,「毫無誠意可言」。克雷頓說:「司法部的態度就像他們是警察,而我們是納稅人,所以他們必須聽我們抱怨,但是別指望他們會做些什麼。」而瑞貝克也回憶說:「有個人真的對我說:『瀏覽器算什麼東西!』」

微軟總部同樣認為司法部對這件案子的興趣不高。1997 年 7 月,鈕康接到舊金山主導調查微軟案的檢察官麥隆(Phil Malone)的電話。麥隆告訴鈕康,政府並不打算反對微軟最近收購矽谷新成立的「網路電視」公司(WebTV)的行動,還說網景的瀏覽器並不像是可以行銷各地的產品。據一名微軟的律師回憶說:「沒多久我們從麥隆那兒獲得另一個訊息:這件案子很快就會結束,我們可要開香檳慶祝呢!」不過,這還有點言之過早。

身在矽谷的瑞貝克和克雷頓雖備受挫折,但仍不願承認失敗。如果克林繼續一意孤行,他們會去激勵他、引誘他或者用激將法讓他有所行動。網景的律師開始向其他人遊說,只要人家願意聽。聯邦貿易委員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以及歐盟(The European Commission)等都是目標。他們起草新的白皮書,剔除一些較為機密的內容,同時也向矽谷之外拉攏盟友,包含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迪士尼(Walt Disney)以及出版商和銀行等,這些企業日後可能會對微軟相當依賴,或是被微軟控制。

最鼓舞人心的回應來自德州檢察長辦公室。瑞貝克當然知道德州是高科技經濟的發源地,全球兩大電腦製造商康柏以及戴爾(Dell)也設立於此。瑞貝克所不知道的是,這裡也是助理檢察官托比的故鄉,他是一位富於民粹色彩的改革主義者。在讀完《時代》雜誌(Time)關於瀏覽器大戰的報導之後,他開始質疑蓋茲在市場上的力量。仔細檢視了最早版本的白皮書幾週之後,托比分別向微軟與網景發出民事調查令。當文件寄達後,他很快就相信這個案子值得調查。從那時開始,托比成為瑞貝克最堅定的盟友,並遊說其他州擔任檢察官的同事對微軟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