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自序
平路推薦
南方朔推薦
林佳龍推薦
代導讀 (1)
代導讀(2)
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
治國篇(2)
學運世代這種人(1)
學運世代這種人(2)
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
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
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
相關網站連結

作 者 作 品

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學運世代(BC0138)──眾聲喧嘩的十年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歷史與現場
作者:何榮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04日
定價:260 元
售價:205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96頁
ISBN:9571334944

庫存不足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自序平路推薦南方朔推薦林佳龍推薦代導讀 (1)代導讀(2)學運世代組曲:治國篇(1)治國篇(2)學運世代這種人(1)學運世代這種人(2)五人教授團的左右透視台獨運動新世代綱領學運新生代參與立委選舉的期許相關網站連結



  學運世代這種人(2)

當年南部學運領袖,曾任台南市政府建設局長的羅正方也認為:「我們為什麼是一個世代?這不是年齡的問題,是我們共同經歷過那樣變遷的環境,共同對一些核心的價值有共同看法,未來有機會去實現時,至少可展現與其他世代不一樣的特質。」

不過,前台大「自由之愛」核心成員,現在是台大社會系教授的林國明有不同的觀察:「世代意義必須要有集體價值,美國學運世代經歷民權運動、反越戰等,學運世代進入學界後,展現出來的關切焦點、品質,就是不一樣,台灣在這方面則比較沒看到,只是個別來看,學運出身者的品質都不錯而已。」

同樣是台大學運領袖的東吳大學副教授郭正亮也認為,學運世代的世代意義目前還太弱:「我覺得學運世代沒有在台灣社會成為一個概念,因為它沒有實質內涵。也因為現在沒有學運,所以現實上沒有東西可以呼應。」郭正亮說,內閣制國家的同一世代才會相濡以沫、相互結盟奧援,所以英國布萊爾被迫去經營一個世代,但台灣不是,「像我跟馬永成就不知道是什麼關係?我們還是很熟,但就不是『並肩作戰』的感覺,林佳龍也是,我現在跟他的關係僅止於,他有些不方便說的話由我來說而已。我跟羅文嘉因為同時參選立委,就比較是並肩作戰的關係。」

就連要不要凸顯「學運」符碼,學運世代間也有著迥異看法。

台大學運活躍份子,現在是文建會主委辦公室秘書的鍾佳濱認為,有些人從青澀到成熟後,想把「學運」符碼去掉,這也沒有不對,他可能選擇專業,但不是否定過去,只是不去強調。另外一種可能是大家都覺得學運是共同資產,沒有人可以代表,不要因為現在的需要去破壞、污染過去共同資產。「我在參選國代時也有這種掙扎,要不要寫上這個經歷?在過去那個時代,寫上去很自然,現在寫也還有加分,但有些人覺得不是加分,認為不應該不斷消費它,這就看個人選擇。」

當年台大女研社社長,現在在美國唸博士的孫瑞穗強調,討論「學運世代」的意義,是可以「瞭解這一個世代人所承載的歷史特殊性,但並不表示說歷史的變遷只是由這一小撮菁英所帶動的。」

昔日民學聯核心份子,現在在美國唸書的陳尚志則認為:「過去這十年,台灣與這個世界變化太大,社會自有生命,『學運世代』不是很重要,喜歡的人留著,討厭的人就不要提,不必有定論。」

學運世代的「雙重性格」

在探討學運世代這種人時,還必須觸及的重要面向是:這群人的價值觀在過去十年出現了什麼樣的轉變?清大學運活躍成員,現在是民進黨民調中心主任的陳俊麟,從民調中看出整個學運世代價值取向的改變趨勢,相當值得關切學運世代者參考:

「我接觸民調六、七年,感覺我們這一代人也有轉變。我們這一代現在三、四十歲的人,早期對民進黨有狂熱,政黨支持度中民進黨最高,我們的第二個重要特徵,則是因為歷經解嚴等民主關口,所以支持重要的民主價值、支持改革,例如憲改、總統直選、廢國大。

但人一旦年紀增加,進入社會結婚生小孩後,會慢慢保守化,對於改革會開始有矛盾,這在總統大選中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一代不會支持連戰,但卻在陳水扁與宋楚瑜之間猶豫,因為宋楚瑜有安定、安全感,但阿扁又符合期待改革的心情,投票前夕這個世代改回來支持阿扁,是因為興票案、李遠哲的因素,但這種既期待改革又希望安定的『雙重性格』一直讓我們很焦慮,這跟以前無條件支持改革不太一樣,開始有一些改變,現在經濟不景氣後,我們這一代可能會更保守化,這在民調上看得出來。

現在三十歲以下這群新人類,他們雖然也是支持民進黨大於親民黨、國民黨,但民調中很有趣,當問到反核等價值性的東西時,他們反而比較保守化,改革概念不清楚,他們是把阿扁當偶像支持,不像我們這一代支持阿扁是因為改革的價值觀,新人類因為在生活上沒有經歷過挑戰威權的過程,價值觀就跟我們差很多。」

如果陳俊麟在民調中看到的「既期待改革,又希望安定」,正是在學運氛圍中成長的整體世代走過第一個十年後的重要特質,那麼,如何讓改革的火炬不致於被安定的浪潮淹沒,恐怕是學運世代當前必須面對的重要價值抉擇。

後青春期與前中年期的焦慮

回到「學運世代這種人」的原始命題,走過 90 年代畢業後的第一個十年,學運世代現在多半處於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由於是民國五十年代出生,也有人將其稱為「五年級同學」),在社會各領域逐漸成為承擔責任的中堅世代,在政壇上更已迅速取得重要權力與資源,成為台灣社會最不容忽視的「接班世代」。

然而,就整體社會圖像而言,學運世代現階段仍處於一種「不三不四、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左不右」的尷尬處境。有人甚至以「後青春期」與「前中年期」糾結在一起的複雜心情,來形容這種特殊的社會位置。

「不三不四」可能是件好事,三、四年級的人生實在太沈重了。學運世代的人生,已經不需要再以歷史情結來驗明正身了。學運世代的生命基調,也已經可以走出悲情,不必那麼折磨自己了。

「不上不下」也未必是件壞事。學運世代的社會地位當然還比不上三、四年級,但已經在各領域中逐漸冒出頭。這種處境說得好聽是承先啟後,講白了就是不上不下;但也只有繼續焦慮掙扎,才可能淬煉出更成熟的人生視野。

「不高不低」其實很尷尬,因為理想與現實的界限已經更加模糊。儘管在生活上必須做出愈來愈多的妥協,但是,學運世代終究無法把眼前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而會更加珍惜民主化與言論自由的成果,並且培養更具包容的人生態度。

至於「不左不右」,則是學運世代模糊不清的外在面目。歐美 60 年代學運的狂飆,改變了一整個世代的價值觀。台灣學運世代對於民主化雖然有著高度共識,卻尚未形成整個世代的獨特價值觀。

儘管如此,讀者在本書其後篇章應該可以了解,學運世代走過第一個十年後,這種「不三不四、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不左不右」的尷尬與焦慮,卻已整體構成一種「眾聲喧嘩」的現階段世代特質與情境。

從上一個世紀劉大任筆下的「浮游群落」,到這個世紀初學運世代展現旺盛活力的「眾聲喧嘩」,台灣社會與知識份子心靈皆已出現巨大轉折變化,下一個十年,就看學運世代的「眾聲喧嘩」如何蓄勢待發、引領風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