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強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前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作 者 作 品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跨越斷層:人性與社會秩序重建
強國論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
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不分售)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全新翻譯校對修訂版)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從史前到法國大革命;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套書
自由主義和對其的不滿

譯 者 作 品

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
基因騙術
基因、女孩、華生:雙螺旋二部曲
Linux 傳奇:讓比爾‧蓋茲坐立難安的天才
死亡原因:法醫之神奇案祕錄
天使墜落的城市
正宗CIA詐騙術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後人類未來(BE0097)──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
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NEXT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譯者:杜默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5月27日
定價:280 元
售價:221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0頁
ISBN:9571336610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推薦序1推薦序2推薦序3前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



  書摘 2

基因與性別,異性戀與同性戀

   累積基因知識必有重大政治牽連的第三個範疇是性行為。很少人會否認,性行為有強烈的生物學上的根源,且男女差異受生物學影響尤勝於社會環境因素又高於種族差異。畢竟,人種和族群(兩者界線往往很模糊)的發展,不過是這幾萬年的事,只是演化時程上的吉光片羽而已,性別區分卻是早於人類之前數億年。男女性在生理、基因(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則是一對XY染色體 )和神經構造上各不相同。當代女性主義的主要成分之一,即是認為性差異止於肉,男女在心智上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抱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來,所有的性差異都成了性別差異,亦即男童女童社會化方式有別。不過,若說這是完全屬實 ,卻又很難言之成理,而且,有支很重要的演化生物學派在上一世代一直主張 ,男性和女性的心智是由演化適應條件不同所致。

 過去四十年間,在這個主題上已有很多經驗研究。一九七四年,心理學家麥考比(Eleanor Maccoby)和賈克林(Carol Jacklin)將當時已知的理論,匯整 為《性別差異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鉅著,揭露男女差異的迷思,譬如說,沒有可靠證據顯示男女童在交際能力、暗示能力和智力上有普遍的差異。另一方面,很多研究又得出男女童在很多方面有一致的差異性的結論,譬如,女孩子的口語能力往往於男孩子,男孩子則是視覺空間能力、數學能力較佳,最後,男孩子比較具有攻擊性。

 麥考比後來的著作《兩性》〈The Two Sexes〉顯示,性別區分始於幼年時期。廣泛的經驗研究都指出,男孩子的遊戲比較偏重於體能方面,往往會建立比較明確的支配階級,比較具有競爭力,且這競爭往往發生於團體間,不是個別競爭。男孩子體能上的攻擊性比女孩子高,女孩子則是 人際關係上的攻擊性較強(也就是透過交往上的排斥或疏雃進行攻擊行為)。男孩子之間的談話不一樣,往往比較偏重攻擊-暴力話題,女孩子則是以家庭關係為主。在玩伴的性別選擇上,男孩和女孩似是依著嚴格預設的程式般自動依性別分隔。這些跨文化研究結果莫不向麥考比指出,除了權約定洛成的社會化型態之外,必然有某種生物成分在界定男性和女性的行為。

一談到基因和同性戀關係,政治議論頓時完全改觀。在基因與智力、基因與性別區分問題上,左派斷然反對生物定觀點的解釋,極力淡化遺傳在這些行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證據;在基因與同性戀問題上,左派反其道而行:性取向不是個人選擇或社會制約問題,而是個人出生時一個意外。

 同性戀往往對演化生物學構成特殊的問題。演化應該是指繁殖成功,同性戀者則往往不留下後代,因此有人就會想,在天擇條件下,同性戀基因應該是很快就會從人口群中消失。當代的演化生物學家理論化的說法是,若是基因因素造成同性戀,必然是另一個可能對女性有利的高度適應性的特徵的副產品,且是由母系遺傳而來,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在產前胎兒期時,因相當程度地接觸到由基因決定的性荷爾蒙而性別化。科學家根據老鼠研究,假設男同性戀是因胎兒期接觸睪丸素不足所致。

 到目前為止,同性戀的遺傳性評估方法與智力或犯罪性遺傳評估相同,亦即透過雙胞胎和收養關係研究。這類研究顯示,男性的遺傳性比率為三一%到七四%,女性是二七%到七六%。依勒維(Simon LeVay)的說法,最近很多神經解剖學研究都指出,男同性戀與異性戀者的大腦三個區域的確有所不同,其中又以丘腦下部的差異最為明顯。X染色體熱點和同性戀之間有基因關連,其實是國家保健局研究人員哈默(Dean Hamer)所提出的主張。哈默與同事利用標準的基因譜系分析法,分析一批出櫃的男同性戀者,結果發現性取向和染色體Xq28基因標誌,在統計上有極明顯的相互關連。

 批評者對這份研究報告的反論方式,與反對基因與智力和犯罪關連相同。不管這些理論的最後定論是什麼,同性戀既然存在於幾乎所有已知的社會中,箇中有天生的成分似是極為合理。耐人尋味的是同性戀政治學。相對於左派反對遺傳論調,同性戀運動者迅速接收「同性戀基因」的觀念,因為,這基因因果關係的觀念使=性戀者得以擺脫道德責任。在這個問題上,倒是右派一直主張 同性戀是一種生活型態選擇,同性戀基因的存在「證明」同性戀行為跟長雀斑一樣,是一種誰也無能為力的狀況。

 這種論調跟主張智力和犯罪不受環境影響一樣不合情理。除了少數單一基因障礙毛病,如亨丁頓舞蹈症,個人的最後行為並不是百分之百由基因決定,沒有理由認為有同性戀基因存在,文化、規範、機會、和其他種種因素就跟性取向無關。世上有很多雙性戀者這個簡單的事實,已顯示性取向有很大彈性。擔心兒子跟同性戀的童軍隊長去露營而有同性戀經驗的父母,並不會因自家兒子沒有同性戀基因而釋懷。

 另一方面,認為同性戀不過是個人道德選擇的右派人士,必須面對左派人士在智力或性別認同上相同的問題:天生限制。左撇子經教導後雖可用右手寫字和吃飯,但總是有點扞格,覺得不太「自然」。其實,同性戀跟智力、犯罪或性別認同並無不同,都是部分由遺傳決定、部分受社會環境和個人選擇制約的人類的癖性。每一個案的基因和社會成因相對比重人言人殊,不過,基因因素的存在顯示道德作用和人類潛能上的限制,就足以使得討論這些特質具有高度爭議性。

 二十世紀社會科學最不切實際的希望之一是,認為自然科學進展會消除生物學做為人類行為重要因素的地位。從很多方面來看,這希望著實不假:「科學的種族主義」毫無經驗基礎,因為,事實證明種族、族群、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比起達爾文演化論剛問世之後所認為的小了許多。人類不是同質性那麼高的生物,佐證後啟蒙時代認為所有民族皆有共通人類尊嚴的道德直覺。不過 ,有些集體差異,特別是兩性之間的差別,依舊存在 物學仍然會在解釋人口群中個別差異上扮演重要角色。日後人類基因學相關知識的累積,必會提升我們對這些行為的基因根源的了解,從而造成永無休止的政治爭議。

 因果關係的相關知識必然會促成科技界設法加以操控,譬如說,同性戀的生物學關連--不管是胎兒雄性激素、神經解剖學,還是同性戀基因--都會使日後「治療」同性戀行為的可能性大增。然而,採擇生物學上的解釋又會再度威脅人類尊嚴平等性,使得左派為之惴惴不安。

 我們可以藉由下面的思維實驗闡明問題所在。假設二十年後我們已透徹了解同性戀基因學,替為人父只者設計出一種方法,以大幅降低生出同性戀孩子的可能性。這可能只是一種可以讓子宮內產生充分的睪丸素,使發育中胎兒的大腦雄性化的藥丸,未必是以基因工程為先決條件。設使這種療法便宜、有效、沒有重大作用,且可由婦產診所私下開具處方;再進一步假設,社會規範變得完全接納同性戀,那麼,有多少產婦會選擇服用這種藥丸?

 我的猜想是,屆時包括今天的我們在內,有很多人會忿忿不平地認為這是反同性戀歧視。他們可能會認為,同性戀行為跟禿頭或矮個子一樣,雖然不是可以道德譴責的事,但在其他方面樣樣平等之中,最好讓自己的孩子避開這個不是那麼理想的狀況(大多數人都望子成龍,保證會有這種心理)。

這對同性戀者,尤其是身處同性戀行為即將要消失的世代中的同性戀者,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這私密的優生學形態,豈不是會他們變得更加顯眼,成為更大的歧視對象 ?

抑有進者,消除同性戀行為是否可以明顯改善人種?若不是那麼明顯,只要出於父母決定,不是在強制狀態下為之,我們是否應該對這類優生選擇淡然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