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 錄

線 上 試 閱

導讀
書摘 1
書摘 2
書摘 3
書摘 4
書摘 5
書摘 6
書摘 7
書摘 8
後記
延伸悅讀

作 者 作 品

人名的世界地圖
地名的世界地圖
常識的世界地圖
伊斯蘭的世界地圖
色彩的世界地圖

人文

【類別最新出版】
南沙爭端的由來與發展:南海紛爭史國別研究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
被遺忘的中亞:從帝國征服到當代,交織與分歧的中亞近代大歷史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


民族的世界地圖(IN0013)

類別: 宗教‧哲學‧人文>人文
叢書系列:INTO系列
作者:21世紀研究會
譯者:張明敏、黃仰雯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2年04月30日
定價:230 元
售價:182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56頁
ISBN:9571336378

已絕版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導讀書摘 1書摘 2書摘 3書摘 4書摘 5書摘 6書摘 7書摘 8後記延伸悅讀



  書摘 4

印歐民族大遷徙

印歐(Indo-European)語族並非特定的人種或民族,而是具有相同語源的語言集團總稱。印歐語族認為他們的故鄉應該在中亞,而亞利安人移居到當地的時間符合印歐語族的假設,因此被視為印歐白種人的祖先。由波斯改名而來的伊朗,具有「高貴的亞利安人」之意,納粹德國也稱讚亞利安人的血統純正。

然而,印歐民族的遷移並不是整個集團慢慢移動,而是一個集團接著一個集團陸續移動。《聖經》上記載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Abraham)於西元前二○○○年左右,由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Ur)朝向迦南(Canaan)出發;同一時期,在幼發拉底河北部到地中海東岸,也確實有人們遷移。隨著人口逐漸增加,人口移動也擴展至埃及。西元前一六五○年左右,埃及的王權衰弱,異族希克索斯(Hyksos)便在埃及建立了王朝(即希克索斯王朝,亦稱牧人王朝)。

由現今的敘利亞、土耳其南部地中海沿岸前往歐洲的路線,也有民族遷移的遺蹟。大約在西元前十二世紀時,這裡的人口也增加,其中一部分是被稱為「海洋之民」的武裝集團,他們出沒於地中海,進而侵略北非、埃及、黎巴嫩、土耳其東部。所謂「武裝」,是指他們戴著頭盔、手持盾牌及鐵製長劍。他們遷移時攜家帶眷、全家出動。雖然埃及擋住了他們的入侵,但西亞、土耳其則被進占,擴大了海洋之民的勢力版圖。

非利士人(Philistine)也是「海洋之民」的一份子。他們在迦南定居,後來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a)。但在此之前,以色列人即已住在此地,因而埋下雙方衝突的根源。

失落的民族

許多民族雖在歷史上留下巨大的足跡,但終究被其他民族同化,而他們的系譜也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 首先來看看創造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人。目前,他們活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到波斯灣的港市巴士拉(Basra,位於伊拉克東南部)之間。他們並不是當地原來的住民,而是在西元前三五○○年前後遷到此地。蘇美人的民族系統和語言系統都不詳,然而,這個「謎樣民族」留下的影響卻很龐大。

首先是楔形文字。後來阿卡德人征服了蘇美人,也採用他們的文字,做為阿卡德語中的宗教或學術語言。阿卡德語是西元前二○○○年中期以後,古代近東諸國的共通語言,蘇美人帶來的間接影響無可估計。

蘇美人還留下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也就是烏爾第三王朝創始者烏爾納姆(為蘇美人,故烏爾王朝又稱為新蘇美時代)制訂的《烏爾納姆法典》。它比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聞名的《漢摩拉比法典》(Code du roi Hammurabi,為美索不達米亞之法典)還早了大約三百年,其中規定對於通姦、離婚、傷害、奴隸逃亡的刑罰或罰金。儘管蘇美人留下這些豐功偉業,終究在巴比倫人、亞述(Assyria)人興起之後,消失於歷史的舞台。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有蘇美、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民族爭霸,另一方面,埃及則以埃及國王為中心建立綿延的文明。古埃及的極盛期是在西元前十四世紀中期左右,同一時期,現今的土耳其卻是由西台(Hittie)民族建立了帝國。當時埃及向西台民族學習鑄鐵。根據《舊約聖經》記載,西台人是最古老的印歐語系民族。

西台帝國在擴張期(約西元前一四五○年至前一二○○年)併吞了米坦尼王國(Mitanni,位於美索不達米亞西北部),與亞述、埃及對峙。西元前十三世紀,西台達到極盛期,而亞述及前述的「海洋之民」則勢力減弱,並於西元前十三世紀末開始瓦解。此後,西台後裔便於北敘利亞建立敘利亞-西台國(新西台國),西元前八世紀時併吞、同化亞述。

古埃及的文明結束於西元前三○年埃及艷后(Cleopatra, 69-30 BC)自殺,埃及因而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羅馬帝國的後裔被稱為哥普特人(Copt),哥普特人自紀元後基督教傳入埃及以來,在埃及發展出特別的基督教派,並創造出混合回教的獨特文化「哥普特美術」。

隨著回教的擴張,信仰基督教的哥普特人備受迫害,因而四處分散,現在成為埃及的少數民族。哥普特語是由古埃及語轉化而來,後來的執政者以阿拉伯語取而代之,如今只在哥普特教會的祈禱中使用。哥普特人曾自組社區,與回教徒分開生活;當時哥普特人的社區是以舊開羅為中心,現在兩種教徒則可比鄰而居。前聯合國秘書長蓋里(Boutros Boutros-Ghali)即為哥普特教徒。

至於因宗教派別不同,而導致雇用關係出現差別待遇的情形並不多。現在埃及的問題已超越回教基本教義派等宗教範疇,而在阿拉伯人的領導下,他們以軍營都市(Misr,埃及人自稱的埃及)居民的身份力求與西歐平起平坐,具有強烈的軍營都市人(Misri或Masri)認同感。

話說回來,併吞埃及的羅馬帝國也瓦解了,而其導因就是四世紀時著名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引發這場大遷徙的,是居住在中亞草原的匈奴。匈奴是土耳其或蒙古系的遊牧民族,他們朝多瑙河及窩瓦河下游西進、定居,被趕走的日耳曼民族因而開始遷徙。

五世紀中期是匈奴阿提拉王(Attila, 406-453 BC)的極盛時期,他建立了從萊茵河到黑海沿岸的廣大帝國。後來帝國瓦解,接著興起的馬札兒人將匈奴同化,匈奴民族便從歷史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