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新人間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
吉野天皇米
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
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
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
女書店專訪施叔青
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
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作 者 作 品

行過洛津:「台灣三部曲」之一
三世人
兩個芙烈達‧卡蘿
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

新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我的冤家我的親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金月蓮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乩童醫生


風前塵埃(AK0099)── 「台灣三部曲」之二

類別: 新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2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4779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吉野天皇米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女書店專訪施叔青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

中國時報 A18/文化新聞 2008/02/16 【丁文玲/專訪】

《星期人物》白髮施叔青 夢魘鬼氣寫歷史

歷史長河惡流強勁、波濤洶湧,古今中外少有女性作家涉足,何況要在當中做中流砥柱。施叔青卻以個人史為圓心,以搜羅到的相關歷史資料當成半徑,在平板的史頁上開眼窺看,用她的小說寫成一片立體且深邃的歷史景象。

「作家絕非歷史下的人物,而是親手創造歷史的人。」自詡且被譽為「文化型小說家」的施叔青這麼說。

她從十七歲在《現代文學》雜誌發表處女作《壁虎》,始終是文壇引人注目的一員。十七歲時她的小說被作家白先勇評論為「有一股奇異、瘋狂、醜怪的美」,並將她的作品與唐朝詩人李賀相比擬,認為她的筆鋒有「夢魘鬼氣」。

白先勇稱其小說有醜怪的美

從一個鋒芒畢露、傲氣十足的天才文藝少女,一路寫到今天的滿頭銀絲。六十三歲的她,果然就像她筆下生命力強韌的「灰褐斑紋壁虎」,即使髮蒼蒼、齒牙動搖,還是執拗地攀爬眷戀文學的大網,企圖心強大,不容自己隨青史灰飛湮滅,不願自己在歷史中輕易掉落。

施叔青一九七七年舉家赴港定居廿年,直到一九九七年回台。這段期間醞釀出了她的代表作。一九九三年起,施叔青以每兩年交出一本長篇小說的驚人速度,完成了轟動的「香港三部曲」系列:《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這三部曲為回歸大陸前的香港作傳,也奠定了她用文學刻劃歷史的磅礡風格與體例。

「香港三部曲」被《亞洲週刊》列入廿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施叔青冒著被撻伐的可能,描寫妓女黃得雲被英國人亞當.史密斯拋棄,生下私生子黃查理。白人殖民者、被殖民者、混血兒之間,構成三種迥異的角度,審視香港的變遷。她更藉著這位妓女的一生,鋪陳香港紀年。

繼香港之後 再寫台灣三部曲

寫完香港的故事,二○○○年施叔青搬到美國紐約生活。在紐約,她可說是跨海隔距,遙望家鄉鹿港(古名洛津),決定利用閩南傳統戲曲〈陳三五娘〉當年從大陸渡海來台之後漢語化、台灣化的過程,做為創作背景。這也開始了她在「香港三部曲」之後,另一項龐大的寫作計畫「台灣三部曲」。

第一部曲《行過洛津》在五年前發表。書中主角依舊屬於賤民階級。施叔青塑造了福建七子戲的伶人許情,藉這位另類「唐山陳三」過台灣來,與本地女孩相戀的故事,突顯文化差異,也重建清嘉慶年間複雜的台灣風貌。

剛出爐的第二部曲《風前塵埃》,來自施叔青的駐地觀察。二○○ 三年她受邀至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這段生活給了她這部最新小說的靈感。

「我在當地結交了一位太魯閣族的獵人朋友,這位朋友引領我深入原住民的生活。」施叔青讚嘆:「自製的弓箭、不知名的漁獲、山林裡誘獸的陷阱,都讓長年在大城市的我,眼界敞開。」

這些見聞,讓她創造了日治時期、花蓮的吉野神社(慶修院)為時空背景的故事。一位日治時期在台生活的日本女子,愛上太魯閣族原住民抗日英雄,也受到客家青年愛慕,發展出一段淒美羅曼史,也突顯暴政的殘虐與荒謬。

她說,她要繼續寫下同樣份量的台灣三部曲,甚至四部曲,她的企圖是囊括台灣從清朝以來的歷史。

不過,書寫歷史小說的複雜度高,所具備的學術考證與歷史理解需要相當厚實的準備,之後如何把歷史資料轉化成創作的深度,又是另一重困難。

「小說家杜撰比官樣歷史寫實」

「這是我的歷史!我不在意歷史學家怎麼看待我的作品。」施叔青說:「我相信,小說家的杜撰,比學究考據的官樣歷史,更能夠表現、記錄時代的氛圍、衝突與苦難。」

她強調,她的每一步寫作,總是巨細靡遺收集研究史料。她一箱又一箱的把厚重的參考文獻買下,不能買的就影印再分類打包,運回住處再三細讀。她透露,這次回台停留的時間也不到一個星期,但會妥善利用時間再多收集些資料運回去。

「當年在香港是如此,現在住紐約也是如此。」他說:「所以我不想離開我的書房太久。」

寫作的痕跡在施叔青身上留下鮮明的印記。五年前,施叔青回台發表《行過洛津》時,頂上色澤尚屬銀灰,鶴髮僅占五分之一。上周她從紐約返台發表新書,現身時她滿頭如同新降霜雪的皚皚白髮,成為焦點。

「不必一再提醒我,我知道我把頭髮寫白了。」施叔青冷靜的說。

她說,只要將她個人的歷史可以刻印在她認為值得留存的大歷史之中,那麼自己肉體的老去就不足懼,她也將會擁有永恆的時間與意義。

「上天要我頭髮白,甚至要我為了寫作,焦慮的把頭髮扯到稀疏,也沒有關係。我只害怕時間不夠,體力不足,讓我無法完成我的小說。」

中國時報 A18/文化新聞 2008/02/16 【丁文玲】

《小檔案》曾與呂秀蓮辦出版社 妹妹是李昂

施叔青是台灣鹿港人,一九四五年出生。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求學戲劇系碩士。她曾執教於政治大學、淡江大學。一九七七年曾赴香港任職於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她在一九九七年從居住了廿年的香港回台,三年後又移居美國。二○○三年她曾經受邀回台,在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

施叔青的姊姊施淑是知名學者,早期寫小說,後來投入文學研究。施叔青的妹妹施叔端,筆名李昂,也在文學領域裡享有盛名。在台灣文壇上,各具風格的施家三姊妹各有位置,頗具影響力。

施叔青自一九六○年代起,即著墨於台灣的現代主義小說書寫。一九七○年代,施叔青也與呂秀蓮合辦以宣揚新女性主義為主的拓荒者出版社,引介西方女權運動理論。

施叔青的丈夫是美國人類學家,兩人育有一女。

施叔青對繪畫藝術也深感興趣,除了寫作之外更持續畫畫。文學作品中輒見藝術與戲劇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