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新人間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
吉野天皇米
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
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
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
女書店專訪施叔青
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
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作 者 作 品

行過洛津:「台灣三部曲」之一
三世人
兩個芙烈達‧卡蘿
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

新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我的冤家我的親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金月蓮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乩童醫生


風前塵埃(AK0099)── 「台灣三部曲」之二

類別: 新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2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4779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吉野天皇米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女書店專訪施叔青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

施叔青小說中流露出的文人山水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有沒有小說家深愛評論家的導讀勝過自己的小說?施叔青不知,可當她在紐約的家讀到傳真機傳送過來,南方朔為她的小說「台灣三部曲」之二《風前塵埃》(時報文化)寫的推薦序「透過歷史天使悲傷之眼」,激動莫名,氣血循環加速。小說家認真寫小說,評論家則站在另一個高度上俯瞰,讀出了小說家的「字裡行間」,讀出了超越文本的新喻意。

「施叔青……她的這個第二部曲,真正要碰觸的,其實是一個更有歷史哲學縱深的『受苦的歷史』的問題,《風前塵埃》的確已把人們拉近到了這個問題的門檻」,「……她走的已更遠了,『征服-被征服』『認同-自我分裂』『受害-加害』『迫害-野蠻』這些自古以來的歷史課題已被鑲嵌進了更複雜、更細緻的架構下而一層層展開。這是個台灣文學史上的大豐收。」南方朔寫道。

「啊,因為有這篇序,我兩年多的辛苦都值得了」63歲一頭銀白髮,有如厚雪掩覆的施叔青大感快慰,像是好學生終於得到老師的讚美鼓勵。回台一星期,除了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座談、接受採訪,買台灣凍頂烏龍,她更急切想要見上南方朔一面。

對深諳享樂之道,總是被一切美的事物所吸引的施叔青來說,「台灣三部曲」,甚至四部曲,不只是她想要寫,陳芳明、鄭樹森、南方朔等文學評論家也都對她懷抱高度期許,這成為她人生必須完成的課題,一如繪畫與禪修。

2003年,「台灣三部曲」之一《行過洛津》(時報文化)發表時,摺頁上的作者照片,施叔青尚還一頭黑髮,間或夾雜著幾絲銀白,她的頭髮正是在寫作《風前塵埃》期間整個由黑翻白,但小說不過才完成,除掉解饞似的大口大口吞讀之前生怕分心,想碰又不敢碰的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外,施叔青已經開始接觸「二二八」紀錄,先暖身,養精蓄銳後準備再大戰一回。

寫長篇歷史小說的生活宛如一場永無止盡的辛苦搏鬥,要閱讀並消化無數的文獻資料,以重建時代的氛圍,要想像人物,構築情節,將之串起織進歷史的網絡中。除了日治時代第五任總督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書中的人物都是我創造出來的,在花蓮認識的原住民朋友告訴我如何在山林中打獵,日本文化藝術的知識則是多年累積下來……」施叔青一一說明。

受邀到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的那一年,決定了這「台灣三部曲」之二的面貌。從鹿港小鎮、台北、香港到紐約,施叔青一直沒有意識到她的人生行旅中少了「大自然」這一塊,直到長住花蓮。一開始朋友都預言屬於都會的施叔青待不住花蓮,定然時不時往台北跑,沒想到那一整年她完全捨不得離開花蓮,從學人宿舍施叔青望著鯉魚山、更遠的中央山脈,以及有如雕塑品掛在空中的雲朵,「花蓮的天空遼闊,雲特別厚」,她也愛上騎著自行車四處野遊,參加各種祭典,遍嚐野菜,接觸了阿美族巫師,與太魯閣族的警察、獵人交上朋友。花蓮,正是日治時代被當作範本打造的「距離母國一千浬外最美麗的內地城市」,而太魯閣族人則與日本人纏鬥了十八年,不肯屈服,1914年佐久間發動「太魯閣之役」,慘烈壯闊,幾至滅族。

《行過洛津》以出身的鹿港小鎮作為清代台灣的縮影,而在花蓮的山、海與雲、吉野神社(慶修院)和太魯閣族人魔法般的召喚下,一個以原住民、日本人、客家人為舞台的故事從施叔青腦中一點一點浮現。

四十多年前,十六歲的施叔青開始寫小說時,她不知道自己會寫一輩子小說,那時她人生第一志願是繪畫,後來卻念了淡江外文系,有兩大動力推動她寫小說,一個是失戀,「我一失戀就跑去寫小說」,那是少女施叔青;二是女性意識,把名字中的「淑」改成「叔」,這等於宣告拋掉傳統的女性角色,以「小說家」而非「女小說家」身分登場,這一條路施叔青走得既遠又長,從香港三部曲《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到已完成的台灣三部曲之一、之二,她的書寫一貫的以女性,而且是底層的女性為主角,是華人文學史上稀有、女性發聲的「大河小說」。

如果說《風前塵埃》有什麼不同,那就是施叔青在寫作這段期間開始學習水墨,每天上午她寫小說,下午來到租來的畫室作畫,畫室名曰「心齋」,老師是李仲生的學生張泓。天天與筆墨為伍,強烈奔放的性格慢慢被修掉了,轉為含蓄優雅,而不知不覺中,中國藝術獨有的「空白」思維滲入了她的小說,《風前塵埃》如果是一幅畫,那麼它應該是一幅處處留白的文人山水。

繪畫和小說終於相遇,「終於在我的晚年,我找到了二者的關連」施叔青說。

(本文原載於金石堂網路書店  出版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