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新人間叢書書籍基本資料

關 於 本 書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讀者書評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
吉野天皇米
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
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
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
女書店專訪施叔青
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
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作 者 作 品

兩個芙烈達‧卡蘿
行過洛津:「台灣三部曲」之一
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
三世人

新人間叢書

【類別最新出版】
我的冤家我的親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金月蓮
沒有最好的季節,轉個念一切都是剛剛好
乩童醫生


風前塵埃(AK0099)── 「台灣三部曲」之二

類別: 新人間叢書
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
作者:施叔青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28日
定價:300 元
售價:237 元(約79折)
開本:25開/平裝/288頁
ISBN:9789571347790

 放 進 購 物 車

 轉 寄 給 朋 友

 發 表 書 評 

 我 要 評 等 

Share/Bookmark

線 上 試 閱

 

南方朔推薦序吉野天皇米報導:中國時報 施叔青專訪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書評(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蔡振豐)女書店專訪施叔青報導:金石堂出版情報 人物特寫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報導:鄭樹森、陳芳明 嗆出施叔青「台灣三部曲」

中國時報 2008.02.25 專訪/劉梓潔(文字工作者)

施叔青家住紐約曼哈頓西城,為了寫台灣三部曲第二部《風前塵埃》,她的書房裡堆滿台灣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每天上午埋首在此,過了中午便出門,散步到位於東城的畫室,途中必經紐約最光鮮時髦、種族混雜的第五大道。「剛剛還在日治時期的花蓮,用中文寫歷史,一轉身,馬上來到耳邊充斥十幾種語言的大都會,行走時,感覺整個人是漂浮的。」這位頭髮銀白而仍優雅有型的資深作家,笑著形容這種寫作經驗:「真的夠嗆的!」

為台灣三部曲「撩下去」

施叔青開始寫作台灣三部曲的動機,來自兩位知名學者的「嗆聲」。1997年施叔青以貫串香港百年史的歷史小說〈香港三部曲〉獲得高度推崇,學者鄭樹森論定這是她創作的高峰;而陳芳明更激勵她:「既然為香港寫了三部曲,身為台灣的女兒,也應該用小說為台灣歷史作傳。」天生「硬頸」的施叔青二話不說,為台灣三部曲「撩下去」,也用作品來證明自己豐沛飽滿的創作力。

2003年第一部《行過洛津》(時報)出版,以鹿港歌伎戲班為圓心,描繪出清代移民社會的面貌。日前出版的第二部《風前塵埃》,時間來到日治時期,而地理空間則由西部移往東部花蓮。施叔青說,原先想以辜顯榮這個出生於鹿港、發跡於台北的歷史人物,來串連第一、二部,由日軍入關寫起,但發現這個人物很難下筆,而同時,2003年她應邀到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一到花蓮,就被它迷住了。」駐校一年裡,施叔青在花蓮上山下海,跟著原住民獵人去打獵,也實地踏查花蓮的日治時期建築。於是,花蓮市區街町上的居酒屋、旅社、寫真館,周邊近郊的野溪溫泉、峭岩斷塹,都透過施叔青老練的小說功力,鋪展在《風前塵埃》裡。

在寫法上,施叔青也嘗試不同的風格,《行過洛津》用的是灑豆成兵的方式,以面面俱到的方志寫法,來呈現鹿港小鎮的人文風情;而《風前塵埃》則以一名在花蓮出生的日本女子,數十年後回到出生地尋訪身世之謎,單一故事線的敘述,以安靜從容的語言推展出一幕幕回憶。

施叔青認為,《風前塵埃》更大的突破是,這是她最貼近自然的一部小說,她第一次在小說裡,寫這麼多自然景觀。「以前寫台北、寫香港、甚至鹿港,都算是都會小說吧!」施叔青說,在花蓮一年,朝夕領略縱谷山峰雲彩之美,讓她體會到,在戰爭動亂、族群紛擾,只有大自然是最終的依歸與救贖。

文化型作者,不吊書袋

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曾出版過一套「台灣作家研究叢書」,其中「施叔青評傳」的書名為《自我完成,自我挑戰》。施叔青自寫作以來,將自己定位為「文化型作者」,願意為中文小說另闢蹊徑,願意為學習一種新文化下功夫,如這次在《風前塵埃》裡,細膩描繪日本和服、器物,就是她多年涉獵日本文化的成績。只是,讓人好奇的是,寫文化歷史類小說,需要研讀大量史籍文獻,施叔青如何能不在小說裡「吊書袋」?

「哈哈,那是因為你沒看到第一、二稿!」施叔青直率笑說,現在如果回頭看初稿,會像看笑話,「因為根本是史料,不叫小說!」即使第二稿,也還只是「淹埋在史料裡的粗糙小說」。三度易稿,絕非易事,施叔青每完成一次修訂,會讓自己跟作品保持一個距離,給自己一次短期旅行,回來,繼續改。

對施叔青而言,所謂「休息」,不是放任自己逸樂,「只要換腦袋就是休息!」寫完《行過洛津》之後,施叔青感到非常疲累,與女兒到歐洲旅遊,飽覽中世紀建築繪畫,寫出以藝術史為背景的小說《驅魔》(聯合文學)。這就是施叔青,休息,仍在寫。

打坐、靜心幫助寫作

在漫長的寫齡裡,施叔青經歷過的最巨大低潮,是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那時她受到非常大的打擊,每天被氣憤、惶惑、懊惱等情緒襲擊。這時,她開始靜心修禪,皈依聖嚴法師門下,近年並將宗教與文學結合,寫出聖嚴法師的傳記《枯木開花》(時報)與尋找禪宗的旅記《心在何處》(聯合文學)。

施叔青認為寫作最重要的是安靜與穩定,寫一本書時,她要求自己過著修行者般的生活,每天起床打坐完畢,就進書房,「我和我先生很有默契,上午完全不交談,因為講話會讓我寫作的氣跑掉,美國的朋友也知道下午以後才能找我。」施叔青形容自己在紐約的生活是「鬧市中的大隱」。生活在每個創作者巴不得去浸染一陣子的紐約,這樣清簡的生活,豈不有點「浪費」?

「不會啊,」施叔青笑道,生活在紐約最大的享受就是音樂,重要的歌劇、音樂演奏等節目,她是從來不會錯過的!